作為一個偏遠地區的高中語文教師,筆者發現現在學生在所有的學科中把語文當成了邊緣學科。在語文課堂上,他們表現出聽與不聽一個樣的上課態度。課外的練習隨便應付敷衍。出現這種現狀可能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語文教育本身出現了一定的問題。語文到底怎么教?學生怎么才會對語文教學產生興趣?這是擺在語文教學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尤其是現在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可以說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這就急需廣大語文教師在課改中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愿意學,而是我們沒有從細處指導他們該怎么學。我覺得語文教育應該重視細節。精心打造細節才能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要懂得放眼整體,也要懂得關注細節。
下面就自己在教學中的幾個例子來淺談一下。
一堂課的知識要想讓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最佳的方法就是做練習,練習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練習的選擇一定要“精”,可以把習題分成若干等級進行合理安排,不能一味地貪多,要找具有代表性的題讓學生來做,要注意實效。訓練要實,唯有經過訓練才能將一番苦心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質量。但是批改作業要細致才行。就拿周記來說,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不愿意去認真完成,有的干脆抄范文應付。造成這個現象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老師很多時候也在應付學生的周記。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會寫上幾句簡單的評語,諸如語言優美,結構嚴謹之類的話。看著重復的沒有實質內容的評語,學生才會厭倦寫周記。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細處分析。比如文章中的有語病的句子給他們指出來。我們也可以把學生有語病的句子摘抄下來,讓全班同學一起來改正,讓大家感受到寫周記會有實質性的幫助。再比如學生的作文寫得很枯燥,我們如果簡單的給出句子枯燥這樣的評語,學生還是不明白該怎么樣去使得文章生動。記得有一次寫小作文,題目是要求描寫家鄉的某種風俗。有些學生的作文是這樣開頭的:我們這里中秋節的習俗是_______。我在他的作文開頭旁邊寫了這樣一句話:試試用景物描寫來引出要描寫的節日。有些同學寫到過年放煙花時,用一句話概括,那煙花很美。我在旁邊批注:盛開的煙花像什么,像什么,像什么,請用幾個比喻句來描寫下煙花的美麗。學生照著做了,雖然當時他們的景物描寫還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他們知道可以具體從哪些地方改進自己的作文,在今后的學習中,相信他們會有興趣,在課內課外會去積累一些關于描寫的優美句子,一步一步把作文寫好。他們下次的作文會有新的突破。相信在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不會像以前那樣敷衍作文了。
這里還想舉個例子。我們知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階段很重要的一個內容。閱讀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平時的積累。積累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記住一些常用的字詞的意思。這就需要學生多查字典,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的含義進而讀懂文章的內容。每次碰到一些重要的字詞,我都會給學生課堂時間讓他們把這些字詞的所有意思結合例子記下來。多查幾次字典,所有的意思就能記住。有了這些積累,閱讀文言文就要簡單很多了。很多時候當我們說學生查下工具書,又馬不停蹄的開始下一個話題。這本來就是個枯燥的事情,如果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記,那問題永遠在那里。我們的課堂不是看我們講了多少內容。而是要看學生消化了多少內容,學到了多少知識。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所以,大理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文韜武略的戰略家,而是缺少精益求精的執行者。在語文教育中,我們也不缺少長篇大論的理論,而是缺少著眼于細節的意識和行動。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而應該提倡注重細節,把語文教學做細。讓我們的學生因為我們的精細真正的愛上語文課堂,愛上語文這門學科。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