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即通過政府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扶持,匯聚整合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
在當時世界的科技發展中,“實驗室”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幾乎所有重大科學發明都來自于實驗室。而對于科技應用的市場化,美國的施樂實驗室、IBM實驗室等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由企業出資興建的實驗室一頭聯系著大學等科研機構的高端科技,一頭聯系是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為人類社會增添了無數的創新型技術應用。
無獨有偶,伴隨著中國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創新實踐的深入,一種獨特的產學研合作的“實驗室”模式應運而生并結出了累累果實——那就是“中關村開放實驗室”。
2011年11月30日上午,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百家授牌大會暨五周年成果展在北京創業大廈舉行。此次活動由北京市發改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和中關村管委會聯合主辦。北京市委常委趙鳳桐出席授牌大會并隨后參觀了五周年成果展。北京市相關委辦局、中關村創新平臺負責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關村重點企業代表3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開放實驗室”緣起
“實驗室”一聽起來就像是大學、研究所里的設施、單位,有很強的專業屬性。“開放實驗室”則看上去打破了實驗室的封閉屬性,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
為促進中關村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推進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市發改委、市科委和市財政局于2006年6月啟動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考慮到工作的便利等因素,中關村管委會安排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具體承辦此項工作。這一舉措一方面有“小政府、大社會”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因為北京民協是純粹的在中關村發展起來的一個民營的社會組織,包括會長王小蘭在內的民協所有的領導,都是中關村企業及企業家出身,也一直就在這個群體里生存,對科技型企業在發展進程當中的一些需求、難題、困難等有比較深層次的理解。民協副會長朱希鐸這樣闡述自身的職責:“科研院所和企業中間就是缺一個服務機制、一個服務平臺和一個服務體系,我們做了這件事,兩邊人就見面了,就能充分地多了解了。”
五年“開放”結碩果
五年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以政府引導、支持為保障,以創新要素聚集和產學研協同為路徑,促進了科技資源社會化;以多位一體創新平臺的搭建為目標,開展了體制、機制創新,服務和文化創新;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助力示范區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推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掛牌數量突破百家,達到109家。累計推動包括檢測認證、技術攻關、試驗指導與合作研發等在內2.8萬項服務,受益示范區企業1.25萬家次,實現了創新要素的高效聚集,搭建了政產學研介五位一體的創新服務平臺,形成了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合作機制,為示范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開放實驗室已成為首都獨具特色的科研創新群體之一。用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的話說,經過五年的努力,“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已成為有政策、有規模、有體系、有模式、有成果、有品牌、有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型產學研服務創新平臺。”
這個平臺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實現了創新要素的高效集聚,搭建了多位一體的創新平臺。歷經五年發展,開放實驗室平臺凝聚各項資源已達到一定規模,成為聚集優秀科研人才、專業設備、高精尖技術及產業化項目信息等多種資源于一體的開放創新平臺。它激活了京區幾十年積累沉淀的高端科研裝備和智力資源。這些科研裝備和智力資源包括北大、清華、中科院、軍科院等知名高校和國家研究院所、行業轉制院所的頂尖實驗室,也包括14家長期以來服務于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有企業研發中心和孵化器性質的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中,產生了大量的創新成果,五年來累計申請專利4136項,獲得專利授權2410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888項);創制各類技術標準2561項(其中297項國際標準)。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體系,使得開放實驗室運行不斷深入。幾年來,建立了實驗室掛牌申請、專項評審、運行評估、信息統計、產業化項目篩選、產學研對接等工作制度和流程,積累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為了加大對實驗室和企業產學研合作的引導和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管委會經過認真謀劃,完成了《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實施辦法》的修訂。三是積極開展機制創新,全力推進了產學研合作。五年來,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共組織產學研合作活動兩百多場,包括相關園區、產業技術聯盟參與的政策宣講、新興產業和骨干企業技術需求的調研、企業和實驗室參與的產學研合作對接交流等。目前已逐步規范形成六大服務方式即:雙走進(走進企業、走進實驗室)促進活動、分領域系列對接、牽線搭橋當紅娘、創新成果發布會、企業和實驗室交流座談等。通過上述服務構建起“企業與實驗室聯合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等八種產學研合作模式。目前,根據示范區建設對開放實驗室工程的新要求,中關村還在探索以企業為主體,開放實驗室積極參與,共同建設企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的新型產學研合作形式。
科研、產業“雙促進”
楊建華指出,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特色:即通過政府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扶持,匯聚整合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馬少平認為:“我是從事有關IT研究的,雖然我們以發表論文方面為主,但是個人的感覺來說,還是希望把研究成果在實際上能夠得到應用。從我們的角度,樂于跟公司進行合作,把我們的東西真正在產品中得到應用。另一方面,從IT公司的角度來說,IT行業的特點是發展快,很多東西憑我們的想象是想象不出來的,而通過跟公司的合作,能夠給我們帶來提出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對于這些挑戰性的問題,我們通過研究,也可以帶動、提高我們的研究水平,發表高檔次的論文,這樣在合作當中,我們其實可以得到各自的共同的提高。” 北京偉嘉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峰則指出:“我們喊了好多年產學研合作,其實產學研合作的深度推進并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主體缺位,即到底產學研合作是誰來主導往下做。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不好說在未來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已往前推動了一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主體缺位的問題。”
談到未來,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創新處處長劉航信心滿滿,他說:“要在2020年把中關村建成全球的科技示范區,我們開放實驗室的抓手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現在還不夠,我們想下一步要使科技資源的對外合作面向全國,甚至面向國外。”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則強調:“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作將圍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緊跟國家和北京市關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示范區建設的新思路。爭取再用五年時間,使開放實驗室工程輻射更寬,影響更廣,初步建設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產學研創新合作的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