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的發展,我們既不能“妄自尊大”追求“八方來賀”,更不能“妄自菲薄”乃至“引喻失義”。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整理案頭一摞去歲的剪報,最為“養眼”的就是“學者”們對中國經濟態勢的分析。若按大類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以體制內的“官文”為主流的“鶯歌燕舞”派,能讓讀者在CPI飛漲的背后看到光明;一種是打著獨家見解“旗號”的“憂國憂民”派,哪壺不開提哪壺,給人以振聾發聵的感覺。當然也有另類,盡管為數不多,“冷眼向洋”,“熱風吹雨”,卻給人啟迪。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刊發在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上《中國將成世界經濟“領頭龍”》的文章,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目前處在一個多級增長的世界。鑒于發展中世界的快速成長,經濟重心由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主要工業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經濟體向發展中經濟體轉移,林毅夫先生研究后得出一個結論:由于自身規模,中國可能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領頭龍”,而不是國際產業發展擴散所具有的傳統雁陣模式中的“領頭雁”。愚以為這個生動的妙喻,蘊含著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評估和對未來的希冀。
“領頭龍”者:一是,當今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仍然是農產品和自然資源產品主要生產國。中國的消費增長和生產增長將繼續支撐適當的大宗商品價格,從而對這些出口國起到幫助作用”。二是,有目共睹“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還將為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的自然資源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供資金。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資金正在非洲地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三是,繼往開來“中國進行產業升級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留出空間。隨著中國企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將會把現有生產轉移到其他工資較低的國家,就像日本和東亞經濟體幾十年前所做的那樣”。
“領頭雁”意謂,只因當下的中國,在綜合國力和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的落差,尤其在軟實力方面,還需要有臥薪嘗膽鳳凰涅槃的修煉,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以妄自菲薄聊以“自慰”。不過,林毅夫還是做出了一個鼓舞國人的預言——“鑒于中國在多級世界中不斷增長的相對強勢,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的貨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鶯歌燕舞”派應該明白,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在“發達國家雙底衰退下的下行風險是無法排除的”。林毅夫先生給出了建議,“中國必須應對三重不平衡”。一是“向內需轉移”減少對出口拉動增長的依賴;二是“進行結構性改革”,減少收入差距,保持社會長期穩定;三是“環境友好”,未來生產結構必須轉向更為清潔的技術。
“杞人憂天”派也應該清楚,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人均收入為4400美元,忝列中高收入國家之群,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為世界之最。林毅夫先生做出了一個鼓舞人心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均收入大約可以達到美國的50%。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可能是美國的兩倍。若以市場匯率計算,20年后,中國的經濟規模至少能與美國持平。”
世界總是要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在新的一年里,更需要有“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面對“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捧殺”,要心靜如水,不為動容;對一些預言中國經濟“崩盤”的“鸮鳴”,“不搞爭論”,一笑而過。我們既不能“妄自尊大”追求“八方來賀”,更不能“妄自菲薄”乃至“引喻失義”,還是踐行“科學發展”,腳踏實地關心民生走自己的路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