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得宗廟祭祀,探驪得珠,古為今用,圣人之教更為中華文明溢彩增光,德莫大焉。
運城市區之北隈,鳴條崗之西端,有舜帝陵廟焉。其北枕孤峰,南對條山,東拱香山瑤臺,西瞰黃河巨流,盡得形勝地利矣。癸未正月,雪霽云垂,余一行專誠拜謁,聊發思古之幽情。蓋陵冢修于禹時,廟始于唐開元間,分外城、陵園、皇城三區,占地約百五十畝。進外城,過神道,入園門,穿享廳、即為陵冢。陵后為皇城,戲樓、獻殿、正殿、寢宮、鐘鼓二樓,一應俱焉。神道左右古柏蒼蒼,生死相擁,南北相斜,堪稱奇跡。舜帝塑像高居殿中,有香火饗之。游人至此,頓感古意蒼穆,肅然起敬。
中國之源始于堯舜禹時,迄今已五千年矣。舜承堯啟禹,其功巍巍乎。子曰:“舜其犬知也與!”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就時于負夏,諸事大成。“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及至代堯攝政,齊七政,禋六宗,揖五瑞,明刑法,同律度量衡;五歲一巡狩,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肇有十二州。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垂、益、彭祖等人,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舜因人授命,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致眾臣咸成厥功。舜賞罰嚴明,舉八愷,用八元,而流四兇族。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子曰:“舜其大孝也與!”舜父頑而后母嚚,弟象兇殘,常欲殺舜,舜以德報怨,日以篤謹,極盡孝慈之道。舜廣施仁愛:不忍鞭牛,而擊犁上之箕;推行田垅,而息耕地之釁;關愛老臣,而修養老之庠;訓化萬民,而建布教之學;感時生情,而吟南風之歌。太史公嘆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帝陵享廳廊側有碑嵌之,為清時邑人作《鳴條舜陵考略》焉。碑文冷峭,戟刺太史公“帝葬于江南九嶷”說。其援古之力證,乃孟子語:“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又引《汲冢竹書》云:“四十九年舜居鳴條,五十年陟”,為《孟子》卒鳴條一證,直呼“誠大快也”。余以為然。舜踐帝位十二年薦禹于天,三十九年猶勤于巡狩,似悖常理;既崩于蒼梧之野,何又葬于千里外之九嶷,匪夷所思也與!余嘗聞江南察考者言,舜都蒲坂距九嶷五千里之遙,關山隔阻,江河縱橫,非舟楫車馬之利無復能及者。昔遠古洪荒,石斧陶缽,舜帝巡狩、安葬江南豈非紕謬?世紀肇始,運城市鹽湖區頻施舜帝陵廟建設之大舉。修葺陵區,擴建景區,面積增至千五百畝,工莫大焉;舜帝得宗廟祭祀,后世有尋根去處,善莫大焉;探驪得珠,古為今用,圣人之教更為中華文明溢彩增光,德莫大焉;陵廟彰顯,旅游升溫,歷史資源競相涌流,利莫大焉。
余供職堯舜之地日久,傾慕堯天舜日心切,且力行不輟。鳴條一游,感慨縈懷,不辭鄙拙,輯錄成記,留于方家大雅正之。同行者,鹽湖區長于波、秘書長劉汝渡、文化局長衛運虎諸人也。
詩曰:
大野蒼穹聳牧官,
古柏廣殿氣自雄。
鳴條有幸留圣跡,
蒼梧無由覓賢蹤。
孝慈澤民昭日月,
仁愛立國敷孟孔。
天下明德虞帝始,
銀湖鼓蕩歌南風。
鏈接: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著有《中國的源頭》、《歷史的星空》、《源頭集》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