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龍王王玉璽不僅讓舞龍世界記錄回歸龍的故鄉,還使之保留在了龍的故鄉。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中國,龍的故鄉……然而,英國總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上記載創下舞龍世界紀錄的,從首次到第15次,始終不是中國。直到1995年7月,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上,舞龍世界紀錄才由中國取代了荷蘭。2000千禧年,中國再次打破五年前自己創下的舞龍世界紀錄。兩次打破世界紀錄,讓舞龍世界紀錄回歸龍的故鄉、并使之保留在龍的故鄉的人,是中國龍王王玉璽。
獨樹一幟的龍舞藝術
說到舞龍,如果說您沒有在年節或慶典活動中欣賞過龍舞,那么您一定看過《獅王爭霸》、《南北少林》、《王者之風》、《新方世玉》、《隋煬帝傳奇》等影視作品中的舞龍場面。那么我告訴您,您從幾十部影視劇中看到的龍舞,全是王玉璽的作品。
除了參與這些影視劇的拍攝外,國家慶典、社團組織、各地市政府組織的活動也都來找他。彭麗媛、屠洪剛、閻維文、張明敏、成龍等歌壇名人錄制與龍有關的音樂電視片也都來找他。
王玉璽和楊華編創的中國龍獅舞,既保留了傳統的、民間民俗的特色,又融進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融匯擴張了民間花會形式,是傳統的民間花會和舞龍獅舞的有機結合體。他們的龍集中體現了中國龍的神姿神貌神韻。神龍見首不見尾,首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舞龍長1692米,重3038千克,由610人舞動。而再次刷新世界紀錄的中華巨龍則已長達3048米,重達14460千克,龍身直徑1.20米,龍頭就長4.49米,舞動的人數達5000人,動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52884、88615部隊和北京武警總隊三家部隊和1500名海外華人青年領袖。王玉璽、楊華設計的舞龍還有造型上的豐富性。每次活動都有其特有的風格,體現了因事因勢因時因地制宜的特點,莊嚴雄宏中力求變化。在表演上,既體現了技術性、技巧性,又易于掌握,成百人上千人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動作張馳有度。龍不會因巨而呆癡,也不會因綿長而滯板。王玉璽、楊華龍舞是典型的廣場表演藝術,既體現了傳統的繼承性,又體現了時代的創新性。在萬紫千紅的大千中華龍舞世界中獨樹一幟。
將中華龍舞遍世界
王玉璽是中國龍舞、中國龍文化的傳播者,是讓中國龍舞、龍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在世界五大洲,他傳播中國龍舞、龍文化的范圍已達118個國家和地區。
2001年的春節,王玉璽是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度過的。他受邀去塔林講學,傳授輔導中國龍舞。僅十幾天的時間,造型、出場、跑圓場、跑之字、跑八步、里外翻花、大小滾龍等12個套路就全都掌握了。那場演出是由愛沙尼亞國家電視臺實況直播的,塔林市市長看完表演,緊緊地擁抱著王玉璽,十分感謝他把這么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帶了過來,并幫助他們組建了第一個中國龍舞團。
2006年9月,他受邀赴美國威騰伯格大學、歌倫布藝術學院、蘇藍梅竹坊藝術學院、俄亥俄州少林武術學院、春田市雪坡小學講學,除了教授中國龍舞、獅舞、鼓舞、扇舞和中國秧歌,也在當地培訓出中國龍舞表演團,為傳播中國民間藝術作出了貢獻。
在多次出訪演出中,讓王玉璽和夫人楊華難忘的是,2001年率北京民間藝術團赴俄羅斯參加第三屆國際奧林匹克戲劇藝術節和莫斯科北京文化節,為中國申辦奧運做宣傳演出。
更難忘的是2004年春節期間赴法國首都參加中法文化年。在莫斯科,有30多個國家參加的長達2.5公里的盛裝游行隊伍由中國彩車和龍獅舞壓陣。在巴黎,凱旋門前的香榭麗舍大街只長一二公里,卻是一條色彩濃郁絢爛、令人終身難忘的藝術之河、音樂之河。從不對國外開放的這條大街為中國、為北京開放了,中法文化周上的中國北京盛裝游行大放異彩,王玉璽、楊華帶去了一條金龍和一條銀龍,那雙龍舞豪放與莊重相協,粗放與柔美相濟,是聚是繞是盤是卷是騰是躍是曲是伸是交合是呼應是張是馳步步精彩迷人震撼人心。這次演出還產生了意外的收獲:韓國漢城市很快發來邀請,要求來自北京的舞龍團參加漢城5月舉辦的“你好,漢城節”和國際民間藝術節演出。在之后的韓國之行是一部精彩的傳奇,以中國龍舞為媒介宣傳了中國文化,展示了中國形象。
中國龍王的憂患
中國龍舞界中國龍王的名號是中央電視臺打出去的,《東方時空》、《農村文化巡禮》、《燦爛星空》等數十個欄目都做過他的專題報道。《農村文化巡禮》采訪報道他的節目用的題目是《龍王玉璽》,《燦爛星空》則醒目地打出《中國龍王——王玉璽》。但這位龍王卻說搞中國龍舞藝術并非他的主業,是偶然的機遇把他推上舞臺的。
王玉璽出身于雜技世家,父親在雜技界很有名望,他3歲就開始練功,6歲登臺演雜技,文革中受到沖擊,回鄉當過農民也當過工人,恢復高考卻沒有他報考的資格——出身不好。他一怒之下上了四所自修大學,過足了上大學的癮。
經歷的波折是不幸也是福端。在農村他熟練地掌握了民間花會,中國龍舞創新,形成自已的流派,不能不說與這段經歷有關。
與龍舞相伴而來,王玉璽對中國龍舞的歷史淵原、流派發展、現實狀態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所著的《中國龍舞藝術》是一部中國龍舞藝術的大觀園,從中你可以知道全國各地各民族龍舞中有草龍、柴龍、紙龍、板龍、麻龍、布龍、紗龍、花龍、人龍等上百種。舞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一人舞一龍的,有幾十人上百人舞一龍的,更有幾十人舞數條龍的,一人舞雙龍舞三龍的。龍的造型也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譬如流行于上海、江蘇等地的斷龍就是把全龍首尾身分成12段,段段分開,但舞時卻要段段相連,節節配合。段龍在表演中又有調龍、滾地龍、一條線跪龍、八字龍等區別。各地區各民族的風味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但龍舞藝術發展到今天,王玉璽有些憂心忡忡。龍王憂心的是藝術趨同化的趨向。將如百龍、千龍、萬龍一面,湖南龍不再姓湘,四川龍不再姓川,舞龍藝術的百花園變得單一,還能是姹紫嫣紅的百花園嗎?更讓他憂慮的是舞龍藝術與競技混為一談。王玉璽認為推動舞龍進奧運項目是不科學的。大學生們,練一個月就能成為當地冠軍,練三個月能拿省級冠軍,用不了半年就是全國冠軍,這能成為競技嗎?把競技原則塞進龍舞評判標準中,難度加大,則會加大傳承的難度,使之與大眾性離得越來越遠,消亡的速度也就日漸加快了。國傳統民間藝術為什么讓人喜歡?為什么能流傳至今?就是好看、好玩、好學。觀賞性強、娛樂性強而又簡單易學的東西才能在民間扎根。中國的舞龍、舞獅,只有全面展開,廣泛普及,才有它持久的生命力。
中國龍王的憂患的確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