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中國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并推進我國實現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建設?在2011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主辦,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理委員會承辦,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方正集團分站協辦的“北京2011博士后論壇——云計算的自主可控”上,中國科學院倪光南院士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機遇、中國軟件信息服務業的現狀、打造中國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以及中國未來云計算發展的前景等四個方面就此做了精彩的分享。
倪光南院士提出,云計算使IT基礎設施架構發生重大變革,催生了新一代硬件和軟件;終結了Wintel對計算機領域的壟斷。并強調,中國的云計算和自主可控必須從安全性、可用性、可行性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而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是我們擺脫跨國公司對于重要信息系統控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實可行的途徑。中國未來云計算的發展應該進行統籌規劃,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同時,也要糾正重硬輕軟的傾向,要重視各種云計算的應用服務在各個行業的應用。
自主可控,從某種角度來說,就像企業特別希望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的。但是,現實中企業要想在各個方面都真正做到完全自主,確實很難。如果企業不能夠完全自主,但是又特別需要,那么企業能不能做到可控?如果不可控,就會出非常大的問題。圍繞這個中心主題,現場的“主題演講+巔峰點評”環節氣氛熱烈,不斷迸射的思想火花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實踐正在掀起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并且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新商業模式打破舊商業規則的訴求,是人類追求低碳生活方式的選擇。如果說云計算代表一種時代的到來,那么自主可控的云計算則是引導我們主導時代的利器。
在云計算產業方興未艾之際,結合該產業中已經開展企業博士后工作的中關村領軍企業及以博士后為骨干的研發團隊在“自主可控”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從不同角度予以闡釋,一致認為自主可控是云計算時代的安全閥門,也是中國云計算產業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多年來,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管會的關心支持下,通過不斷創新博士后工作體制機制,夯實工作基礎,豐富服務內容和載體,拓寬工作領域,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北京市有市屬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1家,工作站75家,5家園區站有企業分站80家,創新實踐基地6家,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21家,累計招收博士后達1600余名,涵蓋生物醫藥、汽車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金融、旅游、都市型現代農業等北京市重點產業領域。
2010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試行辦法》,創新性地推出了“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這一新機制,形成“人才、項目、基地”三位一體的青年人才培養開發模式,海淀園等6家創新實踐基地已招收38名博士后、青年英才進站開展項目研究工作。2011年,北京市又出臺了《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經費資助管理辦法》,建立了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經費資助制度,首批88名博士后和32家單位獲得科研活動資助和招收、產學研資助,資助總金額為759萬元。
當前,我國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是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內容。目前,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已經有了一批優秀成果,中關村企業和技術聯盟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方面的技術日益成熟,有些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