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通過“政、產、學、研、金、介、貿、媒”等軟硬環境指標對GDP過千億、人均GDP排名前100的城市進行創新創業環境對比分析,以期為區域政府完善創新創業環境提供借鑒和參考。
中國的創新創業環境如何?各大城市的優勢和劣勢怎樣?政策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研發環境、市場環境、中介服務環境……哪個城市最好?
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創新創業環境建設情況,為更多的城市持續發展建設提供參考與支撐,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基于清華科技園近20年的創新創業環境建設的實踐經驗,開展了“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研究,選擇了我國大陸地區GDP過千億、人均GDP排名前100的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直轄市),通過對“政、產、學、研、金、介、貿、媒”等軟硬環境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分析不同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的特點,以期為區域政府完善創新創業環境提供借鑒和參考。
繼2011年10月13日在廣州番禺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2011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總榜單后,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又于2011年12月16日在北京正式發布《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子榜單,全面介紹中國100個城市在政策環境、產業發展、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和產出、金融支持、中介服務、市場環境、創新知名度等方面的排行結果。
創新創業環境是創新實現的重要保障,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可以吸引一流的創新要素聚集,可以創造出一流的創新績效,可以塑造一流的創新型企業。實踐證明,在被稱作為創新時代的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里,具備優良創新創業環境的城市都是全球創新的引領者。
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到2020年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之后,國內有近200個城市開始規劃布局創新型城市建設。截至2011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先后批準了42個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批準了82個城市進行創業型城市創建試點。以城市為重點,推進創新和創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然而,高端人才供給不足、創新資本投入不足、創新創業活力不足、體制機制效率不足等問題,直接考驗我國多數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大部分城市已經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系統化的變革正在展開。營造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的改善是城市創新發展的關鍵,其變革需經歷一個漸進的系統過程,更像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建立系統的研究分析框架,對我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的跟蹤、監測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采用三級指標體系。三級指標體系共有包括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16個和三級指標28個。這些指標從經濟基礎、產業發展、政策環境、人才環境、研發環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務、市場基礎、創新知名度等十個方面對城市進行了分析與評價,其中產業發展分別從三次產業結構、高技術產業發展、創業活躍度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政策環境、人才環境與研發環境分別從地方財政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創新成果等方面進行了測度;金融支持、中介服務則從金融服務、企業融資、商務中介服務等面進行研究;市場環境、創新知名度則重點關注城市的市場消費能力、城市交通與房價水平等方面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學科技園和中關村內入駐企業質量最好、現代增值服務體系最完善的科技園區之一,清華科技園早在1994年就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獲準建立。近20年來,清華科技園一直堅持于創新的探索和實踐,在推動區域自主創新、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創業企業等方面都探索出了自己的經驗。清華科技園的運營模式2006年被總結為“四聚”法則,即“聚集、聚合、聚焦、聚變”,并形成系統的理論化模式進而指導整個科技園行業的發展。
近20年中,清華科技園采取“孵化器+創業投資”的模式運營清華創業園和清華留創園,同時推出面向成長型企業的“鉆石計劃”。截止2009年底,清華創業園和留創園累計孵化企業600余家,提供孵化場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成為清華科技園中最為活躍的企業群體,其中包括海蘭信、數碼視訊、中文在線等優秀企業已經上市或行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