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了海淀文聯工作報告,修訂了《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領導機構。從一個區域的活動,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的文化力量。
在專題研究文化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閉幕之后,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定位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個多月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再次強調,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藝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文藝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也已凸顯。2011年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92.2億元,占北京GDP比重12.3%;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1630億元,占上海GDP比重為9.6%;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524億元,占廣東GDP比重5.6%;云南文化產業增加值440億元,占云南GDP比重達6.1%。而按一般標準,占GDP達5%的產業即可稱為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的力量彰顯無遺。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行動也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作為文化產業占GDP比重最大的北京,又一次充當了排頭兵。其快速反應能力從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換屆選舉一事上可見一斑。
在中國文聯第九次代表大會結束后的第十天,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積極響應號召,于2011年12月5日在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了文聯工作報告,修訂了《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領導機構。海淀區文聯主席、中關村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衛漢青連任第三屆海淀文聯主席。
在海淀區文聯新一屆領導機構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吸納了眾多老一輩藝術家和當紅明星大腕,海淀文聯有效整合資源的能力再次彰顯。在海淀文代會現場,記者看到了很多國家級文學藝術大家,如著名歌唱家胡松華、李光羲、耿蓮鳳,著名劇作家、作家、詩人蘇叔陽,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張勝友,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桐勝,著名軍旅作家、詩人石祥將軍,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文藝理論家陸文虎,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著名文藝評論家何西來,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杰忠,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館原館長楊力舟,著名畫家、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副主任陳玉先,著名作家、總后勤部創作室主任、中國散文協會副主席王宗仁,中國美協理事、國家畫院一級畫家王迎春,著名詩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任洪淵,北京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趙大年,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美國奧斯卡電影動畫獎獲得者肖永亮,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總后勤部一級作家、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王宏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學者張頤武,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王傳亮,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北京高等學校攝影學會會長、北京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宋煥成,總政軍樂團音樂總監、一級指揮、中國管樂協會主席于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紅學家胡小偉,中國藝術報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張虎,央視文藝中心副主任、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周濤,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海霞,北京作協副主席、文藝評論家趙金九,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鐵路說唱團團長笑林,著名朗誦藝術家、北京朗誦藝術團團長殷之光,中國美協理事 、北京女美術家協會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孫玉敏,中國美協理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孔紫,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國際部著名主持人劉芳菲,著名詩人、創作出《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劇作的“中國第一編劇”鄒靜之。臺上臺下400多位代表,可以說是群星璀璨,大腕云集。
截止目前,海淀文聯已發展為擁有作協、美協、書協、攝影協會等14個協會,3860名會員的群團組織,這在全國為數不多。正如海淀文聯主席衛漢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新一屆海淀文聯成員猶如一支新老結合、名家云集的文藝‘海軍’,相信一定能夠走向讓人產生無限憧憬的彼岸。今后,他們將積極投身于海淀的文化建設,為區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形成團結和諧、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作出努力。”
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書記、海淀區委書記趙鳳桐,海淀區代區長隋振江,海淀區人大主任周來升,海淀區政協主席彭興業,中共海淀區委副書記關成啟,海淀區委常委楊智慧、吳祖安、李彥來,海淀區人大副主任王魯豫,海淀區政協副主席劉恪等區四套班子領導,以及中國文聯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牧,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張占琴等中央、市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尤為注目的是,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不少文化藝術企業的老總。
建設和諧海淀的精神動力
“文化之海,藝術之淀”。這是外界對海淀區的贊譽。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中共海淀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北京市文聯的指導下,在全區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做出了不凡的成績。
正如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衛漢青在工作匯報中所說的,海淀區文聯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引導和帶領全區文藝工作者積極進取,勤奮耕耘,努力在改革創新中激發創造力,在組織活動中擴大影響力,在熱情服務中增強凝聚力。為繁榮海淀區文藝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學、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等各個藝術門類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呈現出團結和諧、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如2009年9月海淀文化節期間,由海淀文聯主辦的海淀國際文化論壇,邀請了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美國百老匯總裁倪德倫、于丹、鄒靜之、張頤武、王魯湘、孟京輝等20多位頂級文化大家,為海淀區和首都文化發展把脈獻策,產生了很大影響。2009年底由海淀文聯和《中關村》雜志承辦的2009“藝術中關村”國際博覽會,近800平方米的主會場和14個分會場吸引了來自 26個國家和國內上千個藝術機構與藝術家參加了展覽,是北京西半城首個藝術博覽會,融傳統和現代、國內與國際、科技與藝術于一體,為國內外藝術家展開交流、合作、展示提供了重要平臺。此外,還連續6屆承辦北京科博會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論壇,努力探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大計,已經成為一項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科技品牌活動。連續7年舉辦了“今宵月更圓”海淀區文藝家迎新春聯歡會,在辭舊迎新的良好氛圍中,市區各級領導與海淀藝術家代表共話海淀文藝發展大計。
服務廣大民眾的歡樂家園
近年來,海淀區文藝界強化文化惠民意識,不斷探索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新路子,將“送文化”與“種文化”兩種服務形式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文化服務體系和長效機制。
以文化下基層和文化下鄉活動為載體,海淀文聯積極推進基層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注重創新形式,把活動重點由以往放在節日之時擴展至全年,由以主要靠“送”改為重點在“種”,將“文化下鄉”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文藝骨干的發現和培養上,使文化在基層真正生根、成長,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文聯下屬的書法家協會、四鄉書畫院、晚香書畫協會、百姓攝影協會等發揮自身優勢,在學校、社區、農村開辦各類培訓班,義務為基層培養了大批文藝人才。
廣泛開展“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組織藝術家深入鄉村、社區、學校、企業進行慰問表演,舉辦多種藝術展覽,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從2010年春節起,連續2年與海淀區文明辦開展“科技進客廳,藝術上炕頭”系列活動,組織300多位藝術家和部分科技企業,為農村和社區送藝術、送科技,增強了居民科技致富的意識,提高了居民藝術鑒賞能力,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堅持開展“名家進校園”活動。從2010年起,與海淀區文明辦、教工委聯手邀請俞洪敏、李開復、馮軍、梅萌、李志強、尹衛東、劉巖、杜希賢、張書范等區內企業界、科技界、經濟界、文化藝術界領軍人物組成報告團,走進校園,與中學生講創業奮斗史,就“成長、成才、成功,創業、創新、創造”等話題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激發學生勤奮學習,報效社會的熱情,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培育文藝人才的創新沃土
海淀區文聯堅持推人才、推作品、樹品牌的“兩推一樹”戰略,打造出了一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隊伍,創作了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充滿生活氣息、具有海淀特色的藝術作品,有力促進了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互動性文化環境的形成。
目前,文聯所屬刊物有《中關村》雜志月刊、《海淀文藝》雙月刊、《海淀民間文學》季刊、《稻香湖》詩刊和海淀文聯網站。《稻香湖》詩刊被詩歌界譽為“南泉北湖”(南泉是指湖南《湘泉》)。《中關村》雜志成為宣傳海淀和中關村“新文化、新經濟、新科技”成就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陣地,已成為北京150家四星級以上酒店每個房間和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東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指定閱讀期刊。被評為“2007年至2008中國創新傳媒十佳”;2010年和2011年連續榮獲“中國期刊品牌十強”。社長衛漢青還被評為2009年度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先進工作者和2011年度中國傳媒創新人物。
海淀文聯撰寫整理出版了一批反應海淀歷史和當代生活的叢書。《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的傳說》、《曹雪芹西山傳說》和《鳳凰嶺的傳說》分別被評選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中關村創新譜》作為國內第一個手機閱讀的書籍,進入了新華書店排行榜。
通過一系列活動,海淀區文藝創作實力和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國內和國際活動中紛紛獲獎。作協衛漢青、常利民獲北京市建國45周年征文一等獎,崔墨卿獲北京市建國45周年和55周年征文佳作獎,孟倩獲希臘文化獎。美協程振國、王夢湖、李春海等創作的60米長卷《錦繡山河》、99米長卷《江山萬里圖》分別由江澤民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程振國、王夢湖、李春海、陳克永、于永茂、鄭山麓創作的60米《新北京勝景圖》和《新海淀勝景圖》長卷,以中關村建設成就等為題材,被譽為《新清明上河圖》;鳳凰嶺美術館藝術家為京滬高鐵開通創作了百米長卷《京滬高鐵圖》。書協龍開勝、李有來獲中國書法蘭亭獎,龍開勝、劉俊京獲中央電視臺“杏花村杯”全國書法大賽金、銀獎。書協主席張書范的作品和美協副主席白崇然的山水畫長卷《長征萬里圖》搭載神舟六號進入太空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影協57幅攝影作品在“愛北京,照北京”攝影文化活動中獲獎,居全市第一;大型舞蹈《桃夭》獲北京市文聯迎接建黨90周年文藝調演一等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海淀區文聯一直高度重視自身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干部隊伍。海淀區文聯連續被評為北京市文聯系統先進單位。文聯主席衛漢青在2005年和2011年分別獲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
文藝的春天已經到來!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海淀區的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會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奮力開創文藝發展新局面,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