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海淀精神文明建設從創新工作機制著手,通過搭建平臺,有效動員各類群體的參與,在共建中共享,呈現出了嶄新的態勢。
文明的提升,是一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既需要潛移默化的引領、培育,又需要持續不斷地督促、推進,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來保障實施。
無疑,海淀的精神文明建設這幾年的成效是顯著的,特別是抓住了奧運籌辦這個重要契機,持續幾年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以禮儀文明、環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務文明、觀賽文明、網絡文明等六大文明行動為重點,從身邊小事抓起,開展文明禮儀培訓,加強公共秩序引導,倡導自覺排隊、倡導垃圾分類、倡導文明交通等等,起到了明顯的成效,有力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區文明程度。
但是,在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式下,社會結構變遷、人口結構變化、社會階層分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多變,信息化時代改變了人的交流、交往方式,也造就了各式各樣的虛擬社會。以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為主要課題的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在新的形式和條件下引領、培育文明風尚,是當前需重點思考的問題。
“創新機制、加強統籌、擴大影響”這些字眼,也高頻率地出現在海淀的幾次專題研討會上。
2011年,海淀逐步形成了“整合資源、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打造特色”的精神文明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實現一個目標,做好三項工作,搭建五個平臺,完善四支隊伍,強化一個陣地。”的具體方案。“一個目標”是創建首都文明區,“三項工作”即:持續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扎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搭建五個平臺”,就是探索建立一種適合海淀的新機制,為當前創建首都文明區和下一步爭創全國文明城區創造有利條件。
一是打造海淀文明委駐區部隊系統、高校系統、機關系統和高新企業系統活動平臺,提高文明委的統籌、組織和協調力。
首先啟動的是部隊系統,兩次召開的部隊代表座談會,綜合四總部和海軍、空軍、二炮、武警總部等二十多個軍以上單位領導的意見,制定出臺了《駐區部隊開展“當先鋒做奉獻,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實施“和諧、文明、關愛、育人、榮譽”五項工程。并由總參通信部牽頭,成立駐區部隊協調小組,建立定期聯席會制度,在軍隊長城網上開辟了展示平臺。駐區各部隊按照“五項工程”的部署,開展了國防教育、社區志愿服務、軍營文化展示等眾多的活動,在海淀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軍地聯系更加緊密。
其后,著手搭建高校系統平臺,9月份,駐海淀所有高校的宣傳部長都接到了海淀文明委的邀請函,在座談會上,經29位高校宣傳部長共同商議,制定出臺了《駐海淀高等院校開展“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11月份再次座談,就組建“海淀高校文明宣講團”和“海淀區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具體活動進行探討;并出臺了詳細的高校系統分組活動方案,由清華大學總牽頭,各高校分成三個組定期開展活動,交流經驗、收集意見、匯總問題,從而進一步搭建起有利于高校交流學習平臺、有利于政府服務高校,有利于高校與社區和其他單位共建互動的平臺。
按照這個思路,緊接著又搭建了駐區中央、國家機關系統工作平臺,搭建了高新企業系統工作平臺。出臺了具體的活動方案,以文明創建為主要抓手,擴大文明單位、文明行業的評選范圍,充分調動機關和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創建的熱情。
二是打造社團組織平臺,建立海淀文明建設促進會,將各類新興社會群體有效地組織起來,為海淀精神文明建設增添新力量。
社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在國外已是一種基本方式,在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下,NGO(非政府組織)承擔了大量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功能,中國的NGO近些年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社團組織終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功能。
培育社團組織,依靠社團組織來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是海淀2011年一項新的嘗試,海淀文明建設促進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
對此,海淀區領導給予了促進會高度的期望,在10月份舉行的揭牌儀式上,海淀區文明委副主任、區政協副主席劉恪強調:促進會要發揮好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有效地動員各類社會組織、團體和廣大群眾參與海淀精神文明建設,各職能部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促進會大力支持,發揮社團組織更大作用。一語道出了促進會工作平臺的宗旨、作用和運作形式。
其實早在揭牌前,海淀文明建設促進會已經啟動了網友會、車友會兩個項目。網友會,旨在推進海淀網絡文明建設,在促進會的策劃下,組織駐區的新浪、百度、搜狐、網易等多家知名網站開展了前期的研討,制定了《海淀網絡文明工作方案》,聯合各個網站成立海淀網友會,推選理事單位設置相應的議事機制。以評選“海淀十大文明網站”為重要抓手,通過“海淀文明之友”網絡展示平臺,開展網站“文明添星”、“鷹眼監督”、“精品亮寶”、“版主文明匯”和“誠信大家談”等活動,加強網絡監督,建立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
“車友會”是促進會策劃的又一活動平臺,旨在發動廣大車主參與文明建設。隨著汽車的普及,各類車主依據汽車品牌及個人愛好,通過QQ群、博客、論壇等形式,逐漸自發形成了“紅馬車友會”、“神馬戶外車友會”、“房車會”等眾多的車友組織。促進會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活動,把各個車友都調動起來,組織開展公益活動,倡導“綠色出行,文明交通”理念,規范文明駕車行為,培育積極向上的汽車文化。
三是完善文明市民學校平臺,健全總校、中心校、分校有效銜接的文明市民學校教學體系。
海淀文明市民學校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區總校、街鎮中心校、社區分校“三級網絡”完備,實現了街道、鄉鎮和行政村覆蓋率100%。為了吸引更多的百姓參與,海淀在創新教學模式上下功夫,建起了市民學校文化體驗交流中心,探索建立“菜單式精品課程超市”和“市民學校優秀客座教授信息庫”,開設家庭廚藝、中醫保健、面點、中國茶道、心理健康、合唱藝術、幼兒早教、健身、手工制作等20多項精品課程,“學校預訂、老師上門、政府埋單”的教學模式,便利快捷深受百姓歡迎,每個項目都吸引了一大批固定的人群,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為了搭建百姓展示才華的平臺,海淀連續兩年舉辦文明市民學校藝術節,設置家庭廚藝風采、韻律操、書法、繪畫、攝影和縱橫碼六個比賽項目,29個街道上千名居民踴躍參與,已形成影響海淀居民生活的群眾文化品牌。
當前,海淀正在完善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平臺,有效整合海淀“五老”資源,打造系列品牌活動;正在謀劃組建專業機構支持平臺,廣泛調動各類專業機構和部門參與海淀精神文明建設。
海淀的各類平臺建設正在鞏固拓展,正在穩步推進,下一步,可能還會搭建更多新平臺,不容質疑的是:越來越多的群體,越來越多的市民已通過各類平臺,參與到海淀的精神文明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