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幫從本質上是反商業的。在當前我國新一輪商幫熱的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依照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路,對商幫文化加以引導。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雖然中國古代的基調是重農抑商,但商業活動不僅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商幫文化。近幾年,商幫文化更是熱絡起來,一方面,人們把古代商幫的典型人物,如顧憲成、胡雪巖、盛宣懷等,奉為經商楷模,頂禮膜拜;另一方面,各地大多存在一種或官方或民間的復興商幫夢想,各地商幫雜志的大量創辦及相關組織的紛紛成立,就是一個側證。
但長期以來,民間和官方對中國商幫發展歷史的保存、梳理和研究,很是薄弱,基本上都是割裂的、支離破碎的。財經作家王俞現,在對史料的大量占有和嚴謹考據的基礎上,以通俗的語言寫就《中國商幫600年》一書,為我們展現了1370年-1956年間中國不同商業幫派的沉浮起伏,努力揭示中國商業發展的滄桑變化;穿插涉及了貨幣史、朝貢史、貿易史、宦官史以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變史等內容,并努力嘗試將中國商人和中國商幫的歷史演變在全球背景下進行定格。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完《中國商幫600年》,我們能夠、應該得到哪些借鑒呢?
在書中,作者總結了中國商幫崛起的四大氣象,一是經商氛圍濃厚,商人敢跟官僚叫板;二是名士為商人寫碑記、墓志銘和立傳;三是商人主動開始為政府和朝廷所用;四是全國性商會組織的成立。作者直抒胸臆:“中國商幫變遷史就是一部中國官商關系史”;“成功的商人不僅需要艱苦奮斗的拓展精神,更需要與時局共舞的智慧以及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定位”;“官僚不僅只是壓迫商人,商人自己也是官僚,中國官僚是一種商人,中國的富豪全部是一種官僚”這些思考結論,對今天依然是警世之言。
“中國商人階級為什么不能擺脫對官場的依賴,而建立一支在工業領域的或經營企業的獨立力量?”這是百年前的費正清之問。在古代,正因為中國商人群體從來沒能獲得過獨立的政治地位,沒有與政府對等的博弈能力,一方面鑄就了我國官商勾結、腐敗的傳統官僚文化,公開、平等、自由的市場競爭秩序從來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過;另一方面鑄就了我國商人保守的性格,商業始終沒有很好地與工業聯姻,促進新的生產方式的誕生與發展。
其次,中國商幫存在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互相支持,和衷共濟;二是團結力量,制定和操縱市場價格,甚至以鄉音為基礎無所顧忌地聯合坑蒙拐騙;三是避免內部的激烈競爭。中國商幫這些特點,在今天若不加揚棄地試圖重新構建,則是有害無益的。因為商幫是以血緣和地域為紐帶的特征,容易使企業缺乏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競爭國際化的戰略要求。而這,也正是龍應臺在第七屆世界華商高峰會上主張“商人無祖國,不壞”,獲得高度認同的原因。
第三,商幫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的罪人。商幫的興起,都是與投機鉆營結合在一起的,成也投機,敗也投機,幾乎沒有商人真正信仰“小勝靠術,中勝靠智,大勝靠德”的律條。商幫興起之后,沒有將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更沒有將近代中國帶入工業革命,而是在吃喝嫖賭、賣鹽引子、炒作地產、放高利貸中自閉僵化,走向沉淪。
為何商幫為我國特有,西方商業國家都沒有商幫呢?不是因為西方血緣和宗法紐帶不如我們強,而是因為商幫從本質上是反商業的。在當前我國新一輪商幫熱的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依照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路,對商幫文化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