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職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化學教師的責任。就課堂中如何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化學實驗在對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中的作用,結合熱點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環保意識,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強化環保意識等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職業教育;化學教學;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96-02
收稿日期:2011-10-14
作者簡介:宋連杰(1981-),女,黑龍江佳木斯人,講師,從事化學與職業教育研究。
環境問題是當今全球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環境保護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對于畢業就要走上生產崗位的職業學生而言及時地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無疑是職業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他更注重具體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而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都包含了一定的化學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職業教師在化學教學中注意抓住時機,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和培養。
一、課堂教學中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職業化學教學可以通過講解金屬和非金屬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把物質的化學性質與日常生活、環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對知識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印象深刻,理解透徹,如作為大氣污染物中的兩個頭號“殺手”SO2和CO在職業化學教材中就有詳細的介紹,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就應該給學生講清SO2和CO的產生、特性及對人類的危害,并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避免SO2和CO的產生,SO2和CO中毒后如何處理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解SO2的特性時講解“酸雨”這種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對于大氣污染物中另一“殺手”——光化學煙霧教師可以結合1942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給學生講清其形成過程及危害,從而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
在職業化學教材中涉及很多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材料的內容,對于這些知識,采用開放式教學效果較好。我的做法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先指導學生查閱資料、進行調查,然后組織分組討論,達成知識的內化,最后撰寫小論文,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對社會性問題的關心與關注,特別是環境保護的知識和“三廢”處理的問題,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資源觀,達成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的目的。在教學中遇到和環境有關的綠色化學的內容時在講清楚原理內容后要適時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污染因素,知道學生用化學知識分析污染的成因、解決辦法等,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利用班委會、團支部或學生會在學生中發起“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倡議活動,提倡少用合成洗滌劑,保護水環境;拒絕香煙,保護自己和環境;合理使用綠色裝飾材料,減少室內污染等做法,讓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并且成為環境問題的“專家型”宣傳員。
二、化學實驗在對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中的作用
化學實驗設計要有的放矢,精心準備,要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在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強調要在密閉系統或通風櫥中進行,可以聯系Cl2、HCl的毒性向學生講清這樣做的目的。而在做Cl2、H2S、SO2等性質實驗時,特別是實驗室分組實驗,實驗的尾氣直接排放到教室中,對學生危害較大,也污染了環境。可以據此向學生講解實驗室條件下有毒氣體的排放量與工廠的排放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擴展開來,工礦企業排放的有毒氣體,必須經收集處理后才能排放,否則會對環境造成多么嚴重的污染。這樣結合實驗情境,因勢利導,環境教育水到渠成,并且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解決的辦法,以鞏固被喚起的環保意識。我們還可以自己動手改進實驗裝置,目的是使學生在試驗中親身感受危害環境的物質,可以通過一定的實驗手段加以利用轉化或無害化處理。由此也打開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積極的參加解決環境問題的討論與實踐。
三、結合當前熱點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滲透環保意識
近些年,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等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因此在知識講解的同時引入這些熱點問題,既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環保理念教育。如在講解烴的時候,我將臭氧層空洞的成因及解決辦法引入其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臭氧層能強烈的吸收短波紫外線,能濾掉99%以上的紫外線,保護著地標各種生物的繁衍和生長,氯氟烴是造成臭氧層被破壞的罪魁禍首,其化學性質穩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當做制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廣泛用于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領域。20世紀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產達到了高峰,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氟利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已達到了2 000萬噸。由于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在對流層相當穩定的氟利昂,在上升進入平流層后,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會發生連鎖反應,不斷破壞臭氧分子。科學家估計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這些知識的擴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擔憂,紛紛關注自己家的冰箱用的的制冷劑是什么?開始研究生活中有哪些物質是用氯氟烴制成的?如果不用了,這些東西怎么處理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結合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強化環保意識
(一)聯系生產生活,擴展知識,激發興趣,強化環保意識
在教材中,污水處理、制硝酸、硫酸、水泥以及冶煉鋼鐵等都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水泥廠等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教育,這樣做即便于學生聯系實際又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帶領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后學生會對污水處理中的化學原理特別感興趣。對生活中的污水如何排放進行關注。又如在生活中北方冬季容易出現的一氧化碳中毒現象,其產生、中毒原理、怎樣預防等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煤炭在不充分燃燒時產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被人體吸入后,跟血紅蛋白起反應,能引起神經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使人體受到侵害甚至致人死亡。因此提醒學生家庭生活中煤炭要燒盡,不要悶蓋,煤爐要安裝煙筒,以免發現意外。使用天然氣熱水器時,不要密閉房間,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洗浴時間避免過長。使用管道煤氣時,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氣、漏氣,燒煮時防止火焰被撲滅,導致煤氣溢出。
(二)結合時政新聞、現有法律進行環保宣傳,強化環保意識
平時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時政新聞,獲取更多有關環境的信息,如可以聯系近期哈藥集團的污水排放事件向學生介紹工業“三廢”,什么是“三廢”?其危害怎樣自然地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監督,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以致用是學生能知識外化的表現,能夠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學生環保意識升華的體現,要抓住特殊的時間進行環保教育,如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向學生宣傳環保法律知識,引導學生參加社區綠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宣傳環保,提高全民環保理念等等。
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是長期的,不可能一堂課、一次實踐活動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也涉及許多課程,因而在實施環境保護教育時要注重化學與其他學科橫向的聯系和學科之間的滲透。作為職業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對于畢業后大部分走向社會工作的我們的學生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于鞏固學科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我們的學生將成為環境保護理念的實踐者和宣傳者,對這個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