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經濟知識化、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高科技及其產業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工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隨之越來越重要。如何立足理工科高校,借助獨特的理工背景,加強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推進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建設,搞好育人為本和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前實施高校教育質量工程建設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知識產權;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理工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82-02
收稿日期:2011-10-29
作者簡介:劉海芳(1978-),女,山西長治人,講師,從事經濟法研究。
一、中國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統計,迄今為止,已有十多所院校設立了知識產權專業,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已經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由于中國的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起步相對較晚,因而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師資嚴重缺乏。一般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師資嚴重不足,專職從事知識產權教學的人員多則十幾人,少則幾個人,甚至沒有專業教師而由民法學教師兼任,很難擔負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重任;二是知識產權法學溶法學與科技與一體,對從事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知識與素質要求較高,純粹的法科背景的高校教師很難勝任知識產權法學教育。
2.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普及率較低。總體講,中國大學的知識產權教學仍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在:一是受教育人數較少;二是多數高校及專業沒有把《知識產權法》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即使設置了《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大也都屬于公共選修課。由于高校主管部門及高校沒有重視知識產權以及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既沒有對大學生修讀知識產權法學進行必要的引導,也沒有相應的保障措施,使得《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形同虛設,地位甚是尷尬。
3.知識產權法學教學目標過于單一。當前法學專業畢業生從事法律職業的門檻高(需要通過國家司法資格考試)、就業難的背景下,迫于現實的壓力,很多高校的法學專業教學目標定位偏中下,法學教學目標層次過低,甚至有些高校的法學教學則完全以能使學生通過司法資格考試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嚴重背離了大學教育的使命與規律,知識產權教學目標也同樣受到了桎梏。
4.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方法亟須變革。知識產權法學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一般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理論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等。但是這些教學方法方面存在著兩種模式:(1)純粹理論化,即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講授知識產權法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忽略知識產權立法動態及相關案例講授,并未真正領悟與掌握知識產權法學的精髓。(2)純粹實務化,即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師在講授《知識產權法學》課程時,完全運用“以案說法”的教學方法(當然,此種教學方法主要使用于《知識產權法學》選修課),而忽視了知識產權基本理念、基本原理以及基礎知識的講授與傳播,使得學生只記住了案例,但是并不能了解和掌握知識產權法學基礎知識。
5.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內容的更新相對滯后。知識產權法學課程以知識產權法學基礎理論、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為主體內容,然而,由于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科技發展聯系密切,因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變遷較之于其他法律部門較快,同時,知識產權法作為上層建筑,其理念也往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變遷。理念的變遷、具體制度的變革客觀上都需要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在其內容上要及時更新。然而,目前無論是教材,還是知識產權法學教師的知識更新方面,總顯得相對滯后。
二、理工科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變革之舉措
(一)發揮理工科院校開設法學的優勢
加強理工與人文、科技與法律的學科滲透,整合和優化法學教學資源。理工科高校法學專業的優勢是理工背景及其科技成果;文科高校法學專業的優勢是深厚的法律基礎和人文知識積淀;管理和司法部門的法律優勢是司法實踐和法律管理。因此,實行校外和校內互動、理論和實踐結合是整合和優化法學教學資源、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的有效手段。
(二)針對理工科院校不同教學對象因材施教
1.對理工科高校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法學普及教育。在全校理工科各學科的學生開設知識產權必修課,置入公共基礎課系列,培養知識產權觀念和法律意識。同時,在公共選修課中,開設操作性較強的專利代理實務、商標代理實務、版權代理實務等課程,結合選修專業進行相應的知識產權引導。同時在高校開設的必修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以考慮講授一部分知識產權的內容,普及知識產權法學的廣度。
2.對理工科高校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法學專業教育
(三)理工科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內容與教材體系創新
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應重視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與變革,以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新穎性。為此,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應注重基礎理論的講授,使課程具有一定底蘊;應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實際應用成果引入教學;課程內容經典與現代的關系要處理得當,既要注重課程基礎理論的講授,又要重視知識產權法基本制度的講解,既要注重傳統知識產權法主體內容的講授,又要重視新型知識產權制度的講授,既要注重國內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理論的講授,又要重視域外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理論及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等方面的介紹,既要有常規的教學內容,又要有專題研究的內容。
(四)理工科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方法創新
1.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除了在課堂教學上培養外,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接觸實際,到科技創新的大環境中去學習和鍛煉。理工科高校實驗室承擔了國家許多科技創新課題,可以讓法學專業的學生到這些實驗室去參觀實習,學校還可組織學生到武鋼、神龍汽車公司等企業以及工業遺產博物館或原址去參觀與實踐,到科技創新的第一線去感受、領悟科技創新的意識。
2.探索開創網絡課件和影視法學課程教學。當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互聯網的興起、知識爆炸的大時代背景下,教學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理工科高校有著自身的環境特點和辦學傳統,自然形成了一種“崇尚技術、熱愛數字”的校園氛圍,這種氛圍影響著法學專業的學生,比如他們上課不愛做筆記,喜歡拷貝老師的多媒體課件;不愛去圖書館看紙版書籍,愛在網上下載資料等等。所以,知識產權法學網絡課件和影視法學課程的推廣和應用就顯得十分重要。理工科高校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法學教學,融影、音、圖、史料、文字的多媒體合成以及影視科技動態展示的優勢。
3.發展案例教學,轉型實例研習教學方式。所謂實例研習,是指在法律課程教學中,學生除上課聽講外,尚須研習若干實例,在考核方面,考試以實例分析為原則。這種方式,目的在于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法律解釋、漏洞補充、法律續造等法學方法的掌握,訓練學生的法律思維,加強增進學生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不同于單純由教師舉例并分析的方法,而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即演繹的過程。 筆者認為,實例研習方式是對案例教學方法的深度運用。因此,教師可在繼續貫徹舉例教學方式的同時向實例研習方式轉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法律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知識由點連成線進而擴展成面,讓學生學完課程之后能夠切實地解決一些現實的糾紛。
4.融入情感因素的知識產權法教學。師者要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要和司法考試的內容、題型相結合,理論與司法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實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慧.高校理工類研究生層面的知識產權教育探討[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90.
[2] 羅青蘭,蘇春輝,秦彩萍.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情報科學,2007,(8).
[3] 陳美章.中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思考[J].知識產權,2006,(1):4.
[4] 黃瑞耀.探索大學法制教育新模式[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4).
[4] 魏紀林,等.湖北省精品課程《知識產權法學》[Z],2007,(6).
[5] 魏紀林.知識產權法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