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高校圖書館擔負著為高校的教科研等服務的任務,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結合當前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所肩負的任務,及時轉變服務理念,不斷拓寬自己的服務領域,全面提高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構建和諧的高校圖書館。并闡述了構建和諧圖書館的思路,就如何轉變館員服務理念上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22-02
收稿日期:2011-09-18
作者簡介:王紅星(1983-),男,河南博愛人,助理館員,從事高校圖書館圖書編目工作研究。
現代高校圖書館是為高校教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社會知識、信息保存與傳遞擴散的重要機構之一,它主要通過對社會知識地收集,傳播來實現其功能和價值的,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書館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所有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好的服務。高校圖書館是老師和學生進行學術交流的主要場所,因此高校圖書館為全體師生提供便利,做好服務工作是搞好現代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首要任務;首先,應轉變圖書館在現代高校中的服務理念,將讀者的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樹立以讀者為本的服務理念,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人文閱讀環境,建立服務與需求的和諧關系;其次,要為不斷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文化知識需求做好一切信息服務,實現可持續的長足發展,乃是現代高校圖書館目前的當務之急。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服務貼近讀者,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
“讀者至上,服務第一”,這基本上是每個現代高校圖書館的館訓,要根據讀者的個人特點和獨特的信息需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所以,圖書館館員只有及時轉變自身的服務理念,才能不斷滿足讀者不同的需要。
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說過“圖書館成敗的關鍵還在于圖書館的工作者”。圖書館的工作者是圖書館適時服務和發展的關鍵,圖書館工作者的道德修養、知識結構、服務水平、業務技能、言談舉止及溝通技巧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為讀者服務的質量[1]。因此,現代高校圖書館館員要積極主動的轉變服務理念,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在這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圖書館館員必須具有強烈的服務感和信息感。
在新時期,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要貼近讀者,服務是一個與讀者動態接觸的交互過程,在日常工作中從“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的一切”著想,要處處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理念。圖書館的全部工作價值都要通過服務這個環節來實現,提供優質的服務可以激發讀者的求知欲。
二、創造典雅的閱讀氛圍,以方便讀者為本
1.方便讀者,創造環境。高校圖書館創造和諧的閱讀環境包括:在圖書館的環境布置與裝飾上應符合美學原理,做到布置典雅清爽,布局設計大器,色彩搭配合理。走廊墻壁上適當裝飾名人名言和書法繪畫,走廊上隨季節變化放置花卉,使讀者步入圖書館后立即被濃厚的文化氣息、幽雅的陳設所感染,產生渴望知識的激情,心情舒暢地進行閱讀。
高校圖書館舍選用的位置要方便讀者,把圖書館建立在校內交通便利、學生相對集中的地方。也許有人會說:當今信息技術發達了,網絡條件這么好,圖書館在學校的什么位置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當前社會實際生活中,去圖書館是否便利,仍是廣大師生關心的問題,因為親身到圖書館享受舒適、恬靜、典雅的環境之愜意感受是網絡環境所不能提供的[2]。網絡環境再發達,也不可能取代作為物理場所的圖書館,既然圖書館是人們向往的理想去處,就應該設在讀者方便的位置。
2.優化館內軟硬件資源的結構配置,方便讀者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的物理載體組織上要方便讀者的利用為前提,集中體現館藏資源在空間布局上能夠最大程度地拉近讀者與館藏資源之間的空間距離。例如:在圖書館內大廳放置查詢機,各個專業的書庫里各類別的書按書次號依次順序排列等,讓讀者能更方便、更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圖書資料,力爭達到“一索即得”的理想境界。
高校圖書館應采用現代圖書館的設計理念,書庫和閱覽室采用大開間格局,所有書庫和閱覽室安排在同層或臨層位置,統一書柜,統一層高,采用藏、借、閱一體制度,這樣可以滿足互換要求,一體多能,既能擺放書架,又能作為閱覽室;采用靈活隔斷的開放式建筑模式,利用活動分割,使空間做到隔而不死,通而不亂,并在大空間上,將分割固定的小空間變為開放、靈活、寬敞連貫的大空間,每間大廳既是書庫,又是閱覽室;各閱覽分區用低矮的家具進行隔斷,以此縮短讀者在館內的走動距離,使讀者既可以在書庫借書,也可以在書庫里做簡短的查詢閱覽,用途可隨需要改變,在使用上具有靈活性。
走進圖書館大門,各個主體分區一目了然,非常通透,充分顯示了書中有人,人置書海的意境。還可以在比較適宜休息的地方擺上鮮花或者是綠色植物,讓讀者讀出心境。
三、采用現代圖書館先進的服務理念,實行藏閱一體
圖書館要從根本上轉變服務理念,就必須明確圖書館的主體是誰?答案是讀者,而不是書。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事業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前提,沒有讀者的需求,就沒有圖書館的事業,為讀者服務是圖書館永恒的主題。圖書館員必須改變傳統的服務理念(即跑庫模式),構建“藏、閱”一體的開架式借閱體系,在服務理念上,要打破傳統的“重藏輕用”的思想,從文獻資源建設與組織方面,要引入資源共建共享理論,實行藏閱一體化理念。
藏閱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可以使讀者能夠直接接觸到豐富的藏書,并有針對性地自由挑選自己所需要的文獻,從而減少了借閱書刊的盲目性,使讀者更多的潛在需求得到滿足;借閱率相對不高的圖書可以減少復本量,讀者查閱這部分資料時可以以閱代借,也可復印,無須將圖書借走,這樣基本上就能滿足讀者需求。這樣的服務模式簡化了讀者借閱手續,同時,這種工作模式將若干分散的館藏總合并,節省了人力,富余人員可以加強巡庫和咨詢、導讀工作[3]。
高校圖書館書庫實行藏閱一體的服務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人力資源,節省下來的工作人員就有更多的時間與讀者溝通,了解讀者的閱讀需要與傾向,向他們宣傳圖書館的各種服務功能,更好地開展解答咨詢和閱讀指導服務。
四、轉變服務理念,體現個性化服務
現代高校圖書館一直崇尚并恪守阮岡納贊的“每本書有其讀者,每個讀者有其書”的服務理念,這意味著現代高校圖書館要做到盡量完美,就要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時機,送到最需要的讀者手中,這樣才能凸顯出圖書館服務的人文關懷。要做到這些,高校圖書館需要轉變服務理念,進行個性化服務:
1.轉變服務理念。轉變圖書館館員的服務理念和館員自身的素質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現代高校圖書館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務制度和館員的培訓體系,館員的培訓應以終身教育為原則有計劃的進行,根據館內各個崗位工作需求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使每一個館員都能不斷的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現代技術,使之能夠在日常工作中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才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本質,突出人的主體性;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優勢,創建書香人和的和諧環境。
2. 做個性化服務。我認為我們圖書館館員應借鑒商場的理貨理念,書庫將已編好類目的圖書在上架前依照類別的不同以及書次號的大小依次順序排列,每種類別都有醒目的導讀用語和分類號,以便供不同文獻需求的讀者能夠更便捷的挑選到自己需要的文獻資料,這樣可以節省師生們的時間和精力;同時應該在圖書館的大廳里使用等同分類語進行醒目易懂的導讀和宣傳,幫助人們選擇文獻,評價文獻、并與信息網絡取得連接,同時加強二三次文獻以及館藏的網絡專題數據庫建設等創新性知識產品的生產,對知識進行系統加工和創新為讀者提供新的知識產品[4];設置征書欄,及時了解師生們目前所需要的圖書,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來營造出一種濃厚的知識氛圍,從而更好的激發讀者的求知欲望。
五、完善制度,營造氛圍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制度是事業穩健發展的保障。蔣永福于2005 年提出“制度圖書館學”這一名詞,就中國圖書館界的服務現狀來看,還遠遠沒有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5]。因此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現代高校圖書館服務制度是規范圖書館運行和圖書館工作的保障,是圖書館館員與讀者合理利用圖書館的行動準則。這將會對促進現代高校圖書館服務制度的發展,提高高校圖書館在師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產生積極的影響。
美國圖書館協會1995年發表了《美國圖書館事業發展12條宣言》其中強調“圖書館是改變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基地……圖書館應不論貧富等級,向社會所有人提供資料”,“圖書館要尊重個人價值,圖書館要向每一個人,每一種思維方式大開方便之門”。因此,我認為良好的閱讀環境是創造良好文化氛圍的基本要求,是吸引讀者的重要條件;讀者都應有的平等利用文獻資源的民主權利,是讀者人格的具體體現,是圖書館以人為本的反映,是創造和諧氣氛的前提[6]。現代高校圖書館在日常提供的服務中,根據不同讀者的需要,去制訂相應措施,開展相關服務,使廣大讀者能夠擁有平等地利用圖書館文獻的權利,營造平等和諧的圖書館閱讀氛圍。
現代高校圖書館要爭取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就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及時轉變圖書館館員的服務理念,這就需要建立優質服務的激勵機制和一支高素質的館員團隊。我們要始終積極的推進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改革,積極轉變角色,為我們更好地為讀者服務提供保障,以此來促進圖書館館員服務理念的本質性轉變。
參考文獻:
[1] 劉剛.圖書館服務適時思路[J].網絡,2009,(8).
[2] 劉佳萍.圖書館服務五原則[J].跨世紀·學術版,2008,(6).
[3] 夏小玲.淺析高校圖書館藏借閱一體化服務管理模式[J].發明與創新,2008,(10).
[4] 劉美枝.論圖書館在現代社會中的服務理念[J].現代商貿工業,2007,(11).
[5] 彭文鳳.中國高校圖書館服務制度研究[EB/OL].mujin0510的博客,2010,(1).
[6] 羅欣,韓繼章.更新教育理念共創和諧氛圍——關于高校圖書館教育與閱讀環境的思考[J].當代圖書館,2005,(3).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