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模式是現在世界上最熱的話題之一,中國模式既是一種國家管理或治理模式,又是一種植根于全黨與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理念,它既是一個流量,也是一個存量,中國共產黨及全國各族人民眼中的中國模式的基本內容是什么?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中國;模式;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003-02
引言
中國模式讓中國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度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國模式是伴隨著“中國崛起”、“中國奇跡”、“中國道理”、“中國道路”等一系列名詞而產生的。可以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驗或者中國道路已上升為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的內容主要由中國政治模式、中國經濟模式、中國文化模式、中國社會模式以及中國生態模式等五個板塊的內容組成,但目前中國生態模式尚處在初始發展階段,僅僅有了自己的雛形,所以中國模式中成熟的板塊主要是中國政治模式、中國經濟模式、中國文化模式和中國社會模式。我們國家對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中國模式所具有的八大特征,這些特點的基礎是中華文明,涉及到人口、地域、傳統、文化這四個“超級因素”[1]。
一、中國模式的主要內容
2011年7月,人民論壇雜志社聯合人民網、人民論壇網等進行了“你如何看待中國模式的內涵?”的專題調查,該問卷調查共有4 970人參與。此外,人民論壇記者還隨機調查了192位社會人士,共計5 162人,74.55%的受調查者認可中國模式的主要內容。
(一)中國政治模式就是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
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已經形成了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道路,或說中國模式,這個模式在政治方面,就是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這個模式就是十七大報告講的,“三者有機統一,四大民主框架”。我們要搞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三維一體”[2] 。這是中國特色民主制度的特征。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中國特色民主制度的四大框架。
(二)中國經濟模式
第一,從所有制角度來說,我們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這是經濟模式的第一層面。第二,從分配角度來說,我們實行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市場性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第三,從資源配置或經濟調節模式來說,我們實行市場調節為基礎、國家調節為主導這樣一種雙重調節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國家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第四,從統籌國內外,也就是從對外開放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建立一種中國自力更生為主導、同時又是全方位開放的模式,可以簡稱自立主導型全方位開放模式。
(三)中國文化模式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中國文化模式的題中應有之義[3] 。在具體舉措上,堅持“六個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一手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壯大文化產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推動文化全面協調發展。在這一基礎上,文化建設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兩個主體的格局。
(四)中國社會模式
中國社會模式的內容主要是“一個格局、一個網絡、四個機制”, 首先,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不斷健全。其次,在黨的領導下,推動建立了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這也充分說明,中國在社會建設上正在形成自己的模式。
二、中國模式的八大特征
中國模式的實質,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實現社會現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選擇的集中體現。它的八個特征也是我們中央政府在國家管理與發展模式上區別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發展模式之所在,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 實踐理性
任何國家的發展都是在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進行的,都不可能超越具體歷史條件;我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是非常尊重的,因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從實踐的高度出發,為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4] 。中國模式的哲學觀主要是實踐理性,也就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本本主義,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別人的經驗教訓,推動大膽而又慎重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中國文化中對人生、對現實、對社會的關注總是第一位的。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神學傳統,中國今天的實踐理性背后是中國文化與思想的世俗性。
(二)強勢政府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在應對汶川特大震災和舉辦北京奧運會上展現出的“舉國體制”,讓全球對中國政治體制與政府管理機制刮目相看。面對無論是“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空間活動,還是2008年成功應對雨雪冰凍災害以及四川特大地震,顯示出了中國“舉國體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國際上懷疑、批評乃至否定中國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的聲音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的肯定和贊揚。中國有一個比較中性的、強勢的、有為的政府,它有明確的現代化導向,能夠制定和執行符合自己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和政策[5]。
(三)穩定優先
中國是一個人口較多、人均資源有限的國家,這就容易引起圍繞資源的競爭,造成不穩定。我們較好地處理了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的關系,中國是“文明型國家”,其超大型規模也意味著其國內的不穩定因素一定多于一般國家,這種不穩定因素可能造成的破壞也更大,所以“穩定壓倒一切”是改革開放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留給國人的偉大政治遺訓。
(四)民生為大
中國歷史上有數千年的民本經濟傳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也就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國家的基石,國家才能安寧,而解決民生問題的好壞,將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定要以民生為大,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當做核心人權來推動,因為貧困特別是赤貧,損害了人起碼的尊嚴和權力,過去二十年中中國脫貧的人數占世界脫貧人數的70%。而西方模式根本解決不了包括中國在內廣大發展中國家最基本的民生問題。
(五)漸進改革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的國家,政府決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信息不足,這意味著決策風險很大,所以中國政府的決策者在推動改革開放過程中,傾向于減少風險,使決策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處在可控范圍之內[6]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比較注重發揮條條塊塊的積極性,鼓勵各種各樣的試驗,試驗成功了再推廣。中國的一些傳統智慧,如“摸著石頭過河”、“欲速則不達”等,也被用來引導中國的漸進改革。
(六) 順序差異
中國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而是分輕重緩急,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形成了先易后難的清晰格局:先農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經濟改革為主,后政治改革為輔;先沿海后內地,我們總體上把改革看做是一個整體的過程。中國人認為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要有整體觀念,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體現的順序差異的背后是中國人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的傳統。
(七)混合經濟
中國現在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經濟體制本質上也是一種混合經濟。它是“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混合[7] ,也是市場的力量與政府的力量的混合,是“市場經濟學”與“人本經濟學”的混合,是一種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等混合在一起、各自發揮所長與優勢的經濟形態、經濟體制。
(八)對外開放
從歷史傳統來看,中國自秦漢一直到明代鄭和下西洋都是相當開放的。開放、互動、交流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也向世界傳播了中華文明。鄧小平推動的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獨具特色:先是沿海開放,后來是沿江開放、沿邊開放,然后是整個內地開放,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方位開放的格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央政府一直都在大力推動中國的全方位開放,融入國際市場,參加國際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發展自己,改進自己,并有選擇地適應外部世界,有選擇地學習別人的經驗,但以我為主,絕不盲從。
參考文獻:
[1] 張維為.中國震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9-101.
[2] 齊世澤.中國模式[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64-76.
[3] 胡長生.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41).
[4] 黃亞生.“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俞可平,黃平.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 尹倩.“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J].政治學研究,2010,(5).
[7] 張五常.中國的經濟制度[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責任編輯 吳高君]
作者簡介:曾帆捷(1988-),男,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規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