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政治民主化。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參與能力是公民合法、均衡、有效參與的前提。提高公民參與能力對于發展民主政治、維護公共利益和發揮公民資格有重要價值,針對現階段公民參與能力不足的現狀,通過從經濟發展水平、民主制度設置、公民觀念等角度剖析原因,并從經濟、政治和社會路徑探尋培養公民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公民參與能力;價值分析;困境分析;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46-02
收稿日期:2011-09-18
作者簡介:陳燕萍(1988-),女,江蘇昆山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民主政治研究。
中國現階段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每位公民都肩負一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而公民參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之一,為此,應當注重提高公民的參與能力。公民參與能力是公民能力的一種,分為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主觀方面主要包括公民對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參與意識、參與動機、參與態度。客觀方面主要包括利益認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參與手段選擇能力、參與方法運用能力、參與團體組織能力,要求政府回應能力等。
一、提高公民參與能力的價值分析
1.公民參與能力的提高是發展民主政治的需要。當今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是代議制民主,但代議制民主有其局限性,我們無法保證通過民主產生的“代表”能充分代表民意。代議制民主的不完善,使理論家們繼續探索和發展著民主政治理論。巴伯提出了“強勢民主”,主張持續的參與、互動與協調來化解個別利益產生的沖突[1]。善治十要素之一的參與要素也表明“善治有賴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對權威的自覺認同,沒有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會有善治” [2]。因此,發展民主政治需要政府與公民的互動,而良好的公民參與能力則是公民與政府良性互動的前提。
2.公民參與能力的提高是維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多元性加強,主體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公共事務趨向復雜化,而代議制民主又造成了民意的疏遠。另外,政府的精力與資源是有限的,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及公民五花八門的需求,政府難免力不從心。以羅伯特·B.登哈特與珍妮·V.登哈特為代表的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進行有效管理,必須重視公民參與,以公民的不同偏向為基礎,以滿足公民對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特定需要[3]。如果有來自群眾,了解群眾的公民自愿的參與到公共管理,則有助于民意表達和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推進政府公共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為了使公民參與得以順利實現上述功能,就需要公民具有一定的參與能力。
3.公民參與能力的提高是實現公民資格的需要。公民資格是一種國家共同體中正式成員的地位,公民資格不僅僅意味著服從國家的法律,它必須是一種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可以用權利加以界定的社會角色[4]。就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來看,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體,公民的政治地位與公民是否擁有以及多大程度上擁有參與能力有密切的關系[5]。中國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與自由,在形式上保障了公民資格,確認了公民的政治地位。而公民實際上發揮公民資格則需要綜合運用利益認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參與手段的選擇能力、參與過程中的組織能力等進行公民參與活動。
二、現階段公民參與能力的現狀
現階段中國公民參與政治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不夠,認為“問題總是有人去解決的”,而自己袖手旁觀,即使有機會參與了聽證會、座談會,也不能充分運用自己的權力,而只是被動的充當了政府獲得政治合法性的工具。在法治社會的今天,公民在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時,常常不將糾紛訴諸司法途徑而是熱衷于上訪,解決問題的途徑比較單一,尋求有效參與途徑與手段的能力不夠;當公民受到不公待遇或自己的利益訴求無法的得到充分表達和重視時,有些公民常常感到無能為力,不斷地抱怨國家與社會,有時會采取極端行為,甚至不惜觸犯法律,以期引起社會與上層領導的重視,這種可能危及社會穩定的參與代價太大,可見公民選擇正確的參與方法的能力不夠。公民參與能力不夠,會導致參與效率低下。
三、目前公民參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1.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公民參與能力的提高。首先,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在客觀上沒有夯實公民參與的物質基礎。中國公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通過生產勞動來獲得生存資料與發展資料,閑暇時間不多,從而無心顧及政治參與和社會公共管理。其次,公民由于缺少參與實踐,導致參與經驗不足,從而限制了公民參與能力的培養。最后,中國經濟發展對教育的惠及度低,影響了教育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且偏重知識與技術等利于經濟生產的教育,而欠缺公民政治素質的培養,這些影響了公民參與能力的提高。
2.制度的不完善限制公民參與能力的發揮。中國向來重視民主制度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民主政治的體現。但是中國在信息公開、意見征集和政府民主決策制度等方面的運作欠缺制度化、程序化和透明度。政府公布的信息常與公民的生活經驗、實際感受不相符合,引起公民質疑,而政府又缺乏對公民的解釋與回應,影響了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和參與的積極性。行政機關對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公民參與持消極態度,各項民主制度運行常流于形式,缺乏科學性與實際效用。
3.公民意識不強阻礙公民參與能力的養成。公民意識是個人對公民地位、權利、責任的認識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公民意識是一個復雜的觀念意識結構,主要包括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5]。中國五千年不曾間斷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社會歷史積淀里,一些傳統根深蒂固于民眾之中,雖然中國提倡解放思想,但是要官員從“官老爺”徹底轉變為“人民公仆”,要老百姓依賴的“清官為民做主”變為“人民自己當家做主”,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力意識、責任意識及公益意識不強,導致參與缺乏自主性、自覺性與理性。公民一方面對政府行政管理不到位的方面大加抱怨,對政府不信任,另一方面又消極的聽天由命,依賴政府的安排。
四、培養公民參與能力的路徑探尋
公民作為民主政治的主體,公民的參與能力的養成與否又關系到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人民利益的維護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所以我們應積極探尋提高公民參與能力的途徑。
1.經濟路徑。首先,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增加社會財富,夯實公民參與的物質基礎。公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公民渴望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可以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滿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的愿望將變得強烈,公民參與則是滿足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途徑之一。其次,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可以增加教育投入,為公民創設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和提供充分的教育資源;進行教育改革,發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參與能力。最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平等競爭、合作雙贏、誠信自由觀念被逐漸引入政治領域,這有助于強化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利意識和關心公共事務的責任感,使公民意識到自身是與政府平等協商的民主政治的主體之一。
2.政治路徑。加強民主政治發展所需要的制度建設,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參與能力。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需要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決定著公民參與的范圍,科學的信息公開制度有利于公民享有充分的信息資源,從而為公民具備參與能力的提供前提。健全意見征求制度,轉變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理念,為公民參與創設平臺,使民意表達渠道暢通,為官民互動與合作提供機會,促進公民參與常態化,使公民在參與實踐中熟悉參與渠道與程序,從而提高參與能力。
3.社會路徑。培育公民社會,加強民間組織建設是增強公民參與能力的有效途徑。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又稱市民社會),是“國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或民間關系的總和” [2]。所謂民間組織,在中國主要由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兩類組織構成,一般是指公民為了追求一定的宗旨和目標,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自愿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通常具有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資源性和公益性等特征 [5]。公民個人占有的資源有限,信息不完備,個人分散參與的影響力不大,所以公民個人參與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公民借助組織的力量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則可以整合分散的社會資源,集中反映多數人的利益訴求,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傾向于追求社會公共利益,從而可以彌補公民個人參與的不足。所以應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加強公民教育,促進公民參與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103
[2] 俞可平.民主與陀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6-205.
[3] 曾國平,王福波.論公民參與視角下中國公共決策機制的完善[J].云南社會科學,2008,(3):27-30.
[4] 俞可平.社群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95
[5] 石路.政府公共決策與公民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47-19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