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安徽省的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這與其實施的相關經濟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根據統計數據,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安徽省經濟增長與其貿易發展的相關性,并且利用相關的模型分析產業內貿易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進而提出促進安徽省貿易、經濟更加健康合理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產業內貿易;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174-03
收稿日期:2011-09-29
基金項目:蕪湖市科技局資助項目“生態安全機制下蕪湖市產業內貿易發展對策研究”(2008811);安徽省青年人才基金項目“蕪湖市以奇瑞汽車為中心的汽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1SQRW222)
作者簡介:李麗(1981-),女,山東威海人,講師,碩士,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商建國(1977-),男,安徽合肥人,講師,碩士,從事行政管理研究。
一、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狀況
隨著2006年“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國中部外貿普遍快速發展。安徽、湖北、河南外貿增長依然保持了穩健態勢。2007年中部地區加工貿易額151.5億美元,增長38.3%,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9.8個百分點。2007年全省累計實現進出口159.3億美元、增長30.1%,其中,出口88.2億美元、增長29%,進口71.1億美元、增長31.5%,進出口、出口、進口增幅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6、3.3和10.7個百分點。進出口過億美元企業由10家增加到23家,其中銅陵有色集團超25億美元,國貿集團、馬鋼集團超20億美元,奇瑞公司近10億美元。出口過億美元商品由3個增加到14個,其中奇瑞轎車、江淮輕卡、合力叉車、豐原檸檬酸、國風薄膜名列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第一 。2007年安徽省汽車出口躍居全國第一。據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安徽省汽車整車出口13.75萬輛,出口額達10.3億美元。汽車出口額由2006年位于全國第三位,2007年躍居全國第一。
安徽近十多年來進出口總額一直位居中部各省首位,但至今外貿額不足全國的1%,外貿依存度只有12.4%,人均外貿額92.7美元,與全國平均60%的外貿依存度和人均566美元的外貿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中國經濟外向度顯著提高、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安徽經濟要實現持續高速增長,必須繼續做大外貿總量,加快外貿發展。“十一五”及以后一段時期是安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時期。安徽對外貿易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外貿發展戰略、以質取勝和名牌戰略、市場多元化戰略和“走出去”戰略,調整優化外貿主體結構、出口商品結構、市場結構和貿易方式結構,努力實現外貿出口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外貿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安徽省對外貿易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一)理論基礎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為國內外的學者所認同。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最早涉及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認為,國際貿易能夠給一國的剩余產品提供出路,在其國內存在剩余資源的假設前提下進行國際貿易,則這些剩余產品的生產不需要從其他部門轉移資源,因而出口所帶來的收益沒有機會成本,就必然會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創立的比較成本理論也包含著對外貿易帶動經濟增長的思想。
20世紀30年代,經濟學家羅伯特遜(D.H.Robertson)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20世紀50年代,納克斯(R.Nurkse)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命題,認為19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認為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特別是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帶來了一系列間接動態效應。凱恩斯從需求的角度出發,發展了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證實了一國貿易順差越大,對本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就越大。
隨著國際貿易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與擴展,克魯格曼(G.Krugman)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對傳統貿易理論的突破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國內外不少學者致力于產業內貿易帶來的利益分配問題,但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在產業內貿易在全球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中國大力提倡發展產業內貿易到底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起到多大的貢獻作用,在目前安徽省與主要貿易伙伴間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應該進行怎樣的政策指引,關系到安徽省今后貿易發展的收益以及全省經濟發展的問題,必須謹慎處理。
(二)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選用《安徽統計年鑒》2000—2007年安徽省進出口總額和國民生產總值的相關數據,利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二元一次函數公式,測算安徽省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間的相關性。
本文根據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理論,使用包括勞動力(L)、資本積累(K)和對外貿易(T)的增廣性生產函數推導回歸模型。用Y表示GDP,G代表增長率
Y = F(L,K,T) (1)
兩邊求導并同除以Y整理得:
GY = e1GL + e2GK + e3GT (2)
其中,e1、e2、e3分別表示勞動、資本、對貿易的產出彈性,GY、GL、GK、GT分別表示國內生產總值、勞動、投資和對外貿易增長率。如果令C0 = e1GL + e2GK,C1 =e3,其中,C0表示對外貿易以外的其他要素對GDP增長的貢獻,則式(2)可被簡化為:
GY = C0 + C1GT + ε (3)
這樣就得到了對外貿易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回歸方程。
在實際計算過程中,按照當年人民幣與美元兌換比率的平均值對安徽省2000—2007年的GDP進行換算。通過測算得到,2000—2007年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與進出口總額的相關系數為0.9865,檢驗系數F為0.00029.說明近八年安徽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有很強的相關性,對外貿易的增長能夠帶動經濟增長。同時,從今年安徽省進出口產品類型來看,機電產品的比重較大,超過對外貿易的一半,產業內貿易的比重逐年增長,研究產業內貿易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安徽的經濟發展原因,從而為更加科學的制定相關貿易政策提供依據。
(三)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產業內貿易對貿易增加量的貢獻率可用公式表示為[3]:
TT = CNT + CIT (4)
CNT =(1-g)×nt (5)
CIT = g×n (6)
其中,TT為貿易總額的增長率,CNT為凈貿易額對總額增長的貢獻率,CIT為產業內貿易對總額增長的貢獻率,n為凈貿易額的增長率,t為產業內貿易額的增長率,g為產業內貿易指數。
將式(3)、(4)、(5)、(6)合并整理可得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的公式:
GY = C0 + C1ng + C1(n-ng)t + ε (7)
根據公式(7)選取中國2000—2007年的相關數據,首先得到安徽省近幾年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的總體情況(見表2)。
此處暫不考慮勞動與資本的作用,并假設貿易產出彈性不變,僅將產業內貿易與GDP的關系式進行相關分析處理,考察產業內貿易指數對GDP增長的貢獻,根據公式(7)建立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程:
貢獻度 = t /△GDP = 1/n(1-g) (8)
計算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果(見表3)。
從表2計算結果來看,安徽省產業內貿易整體水平較高,這與其貿易產品的特性是相吻合的,但其不斷下降的趨勢說明憑借生產周期末端而形成的貿易增長方式并不能夠帶來貿易經濟的長期增長,必須進行結構調整。
表3說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前提下,2000—2007年安徽省產業內貿易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處于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與安徽省近年來相關的貿易開放政策和承接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而形成的外向型開放經濟體系是相吻合的。特別是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量的增長更為安徽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但從安徽省產業內貿易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的絕對數上來看,其產業內貿易對經濟的拉動力還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說明安徽省的貿易發展水平雖然逐年提高,但整體水平還是比較低,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安徽省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以及其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近年來在安徽省經濟的發展中對外貿易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拉動作用,特別是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處于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從上頁表2和表3的數據對比中我們也發現,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并不是隨著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增加而增加,由于產業內貿易存在垂直和水平兩種類型,其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安徽省在調整貿易結構時必須形成科學的產業指導,才能有效的增強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加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一)加強政府政策引導作用,進行必要的產業指導
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開展多種形式國際經濟合作,努力拓展我省經濟發展的國際空間。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繼續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全省利用外資總量上較大跨越,質量上明顯提升。把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推動全省產業結構升級更好地結合起來,積極落實皖江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設,著力提高對外資技術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創新能力,在更高層次上發揮外資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實行科技導向的產業政策,加快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優先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大先進技術設備進行扶持,集中解決一批促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性和共性技術,確實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同時,加速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運行機制,發揮長期效應。
(三)抓住機遇,促進貿易結構升級
把握國際產業調整機遇,擴大外貿規模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有機結合,優化進出口結構,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推進出口生產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產業集群,加強國際市場開拓,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改變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發展模式,提升產業在貿易利益分配中的比重,從而促進全省貿易結構的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娟.中國—東盟產業內貿易發展趨勢的實證分析[J].東南亞縱橫,2004,(6).
[2] 黃景貴,李麗.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產業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J].中國經濟評論,2006,(5).
[3] 石昶,溫合瑤.安徽省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9,(2).
[4] 王云飛.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產業內貿易的相關性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10).
[5] 劉巍,張偉靜.對廣東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3).
[6] 李麗,童明.安徽省產業內貿易發展狀況實證分析[J].中國商界,2009,(10).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o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LI Lia,SHANG Jian-guob
(Wuh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b.Depart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Wuhu 241003,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Anhui Province,which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economic policy. 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will be researched by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levant model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conomic growth,and then taking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make the trade and economy mor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develop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intra-industry trade; economic growth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