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在近些年來越發凸顯,信教學生比例逐年上升,這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現實挑戰。為此,黨和國家必須嚴格執行中國的宗教政策,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也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對信教學生進行引導,從而堅定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328-02
收稿日期:2011-10-08
基金項目:2011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網絡文化視閾中的上海高校德育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上海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平臺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李華(1973-),男,上海人,副教授,從事政治學理論、國際政治研究;杜青(1987-),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開放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各種西方文化思潮逐漸涌入中國。宗教信仰也已成為時下人們多元化信仰的選擇之一,當代青年大學生成為一個不能忽略也不能回避的群體。本文擬對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
近些年來,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有進一步泛濫之勢,國內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對此做了很多調查和研究,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總體上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和趨勢。
第一,信教學生比例不高,但呈上升趨勢。雖然在各項調查中發現,真正的宗教信仰者人數并不多,但是縱觀歷年來的調查數據就不難發現,信教學生的比例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第二,宗教在某些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文明的進步,宗教教義正義的方面更容易吸引學生的信奉,因此大學生通常會對宗教持寬容態度,對宗教的認識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第三,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宗教的認識存在顯著差異。在不同的大學生群體中,對宗教的傾向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生來說,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更容易信仰宗教,容易被邪教拉攏。第四,多數大學生宗教知識匱乏,對宗教本質認識不徹底,存在著宗教曖昧現象,很多大學生并不怎么了解宗教,對宗教認識模糊,僅從表面理解宗教。
二、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1.宏觀層面。首先,國際大環境的影響。自20世紀末以來,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冷戰結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各種國際政治勢力開始重新分化組合,各種思想文化思潮風云激蕩,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遭到了嚴重的沖擊。同時,西方文化思潮也順勢加大了對中國社會的思想滲透,涉世未深、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年大學生更是成為他們爭相搶奪的目標。其次,在中國國內,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變革,社會急劇的轉型和變革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與道德、政治、自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難以解決。這使得思想活躍、敏感的大學生對究竟該信仰什么產生了諸多困惑。同時,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加快改革的步伐忽視了社會道德建設的加強,社會失范的現象隨之加重,嚴重沖擊了大學生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仰危機。最后,國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滲透:國外宗教組織利用各種形式向國內高校滲透,吸引大學生信徒,潛移默化地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宗教“洗腦”,動搖青年學生對本國社會發展的信心。
2.微觀層面。首先,宗教信仰與大學生的生活背景聯系密切。大學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及周圍人的影響,很多大學生正是由于家庭信仰宗教的緣故而從幼年和小學時候就開始接觸和了解宗教,并成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動延續者。同時,由于對宗教接觸早,信教學生對宗教的了解也更為直觀,接觸更為廣泛,對宗教的認同感也就比較強烈。另外,宗教信仰與大學生的民族背景的聯系也不容忽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既而就會形成一種信仰傳統世代相傳,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往往體現的是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對于一位少數民族的大學生來說,親人和朋友都信仰宗教,那么信仰宗教對他來說也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其次,當今高校中出現的“宗教熱”現象已成為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一個促進因素。“宗教熱”一詞,起初是由美國2007年5月份《紐約時報》的一篇針對美國高校宗教學專業和課程越來越受大學生青睞的現象的報道中提出的。而在中國,近些年來也出現了明顯的宗教升溫現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少宗教活動場所已經成為旅游勝地或者成為開放區域,這就使大學生接觸宗教更便利更直接,再加上某些宗教所宣揚的關于善惡美丑等的教義深深的吸引著當代的青年學生。最后,處于成長期的青年學生的個人特點成為其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因素。青年大學生求知欲強,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有強烈探究欲望。宗教作為一門科學或者課程出現在高校課堂中,為的是讓同學了解宗教文化既而更好的執行中國的宗教政策。然而不少大學生卻被宗教中的一些思想吸引,想更深層次的了解宗教的內涵,于是就選擇了信仰。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信仰宗教純粹是無所事事,打發時間,或者想標新立異,這類信教學生只是表面的宗教仰慕者,加以引導即可。再者,就是當今社會壓力無處不在,學業、就業、人際關系、個人情感、家庭、經濟等等的因素是擺在當代青年學生面前的現實問題,青年大學生稚嫩的肩膀還無法承擔超負荷的重擔,以至部分學生茫然的迷失在現代社會中。于是,他們就選擇宗教,沉浸在宗教世界中,躲避現實的鋒芒。
三、怎樣對待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
1.宏觀政策。中國的宗教政策是堅持宗教信仰自由,簡單的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它是一項全面的、完整的宗教政策,受到憲法的保護。任何強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為,如同強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樣,都是侵犯了別人的信仰自由,都是違法的行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質就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著鼓勵發展宗教,對全體公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人進行唯物主義、無神論教育仍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中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堅決抵制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大學生信仰宗教是他們作為一位中國公民特有的權利和自由,國家和學校等機構不應該強行干預或制止。但是青年大學生作為祖國年輕的一代,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和接班人,那就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在面臨境外宗教勢力大肆宣揚時,更要堅定唯物主義的無神論信仰,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中國堅持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宗教交往增進各國人民與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維護和平作貢獻。同時,要堅決抵御和揭露境外宗教勢力利用宗教在中國進行政治和思想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絕不允許任何宗教勢力干預中國事務。
2.微觀角度。現在的大學生主要是“80后”、“90后”的學生群體,正處于成長的特殊階段,政治思想不成熟,極易受到新鮮事物的誘惑。因此,在對待大學生宗教信仰這個問題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保障,同時也需要學校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學校是學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學校對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十分必要。
首先,學校應堅決貫徹執行國家宗教政策,以此為前提,依法加強對大學生宗教事務的管理。中國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目的在于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事業相適應。學校應該從信教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把黨的宗教政策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對于信教的學生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加深對宗教的理解,進而自覺擺脫宗教的束縛。其次,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同時開設一些宗教相關的選修課程。對于已經信仰宗教的學生,應該基于其成長環境在尊重其信仰自由的基礎上適當的加以引導。開設一些有關宗教基礎知識的選修課程,讓那些對宗教有好感或者出于宗教曖昧期的學生能夠充分的去了解和認識宗教,在認識宗教的同時學習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理論,認識宗教的本質和特征。宗教知識的學習更有利于幫助青年學生自覺劃清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劃清宗教和邪教,引導他們培養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覺抵制邪教勢力的滲透。 再次,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讓大學生把閑暇時間利用起來參加集體活動,滿足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對學業和事業的追求。在集體活動中,增加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結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這樣就使得青年學生在情感上有了依托,生活中有了朋友的幫助,便會大大減少他們在無助時向宗教組織求助的幾率。最后,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設立專門的宗教咨詢處,為好奇迷惘的大學生提供一些幫助,并能夠保證學生的個人隱私。這對于那些性格內向,心理素質不好、徘徊在宗教信仰邊緣的學生來說,提供這樣一個場所必會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劉榮杰,王曉波.大學生宗教信仰心態現狀與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2002,(4).
[2] 王作安.中國宗教問題和宗教政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3] 戴嘉寶.新時期大學生信仰宗教的調查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2).
[4] 趙斌.對大學生宗教曖昧現象的透視[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5] 寧俊偉.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現狀與對策[J].高校理論戰線,2009,(12).
[6] 金武州.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及啟示[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0,(3).
[7] 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 石文玉.在校大學生的宗教文化知識狀況值得關注[J].中國高教研究,2003,(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