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市場經濟和中國生產力狀況,我們實現了公有制的一系列創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公有制理論。我們重新理解并拓展了公有制的內涵;根據中國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的實際,調整了公有經濟的范圍;創立了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豐富和發展了公有制形式等。
關鍵詞:公有制;市場經濟;生產力狀況;新型公有制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001-02
在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過程中,不僅公有制塑造著市場經濟,而且市場經濟也塑造著公有制。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和中國生產力狀況,傳統公有制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們對公有制的理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當然要堅持公有制,但堅持的不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意義上的公有制,而是新型公有制即現代公有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公有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極大發展和豐富了馬克思公有制理論。
一、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公有制的內涵得到了拓展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公有制“是指單一的社會所有制。它是由整個社會通過對全部生產資料的公開的和直接的占有予以實現”,是“全體人民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勞動條件實行無差別的共同占有”[1] 。馬克思恩格斯對公有制的這種界定是有歷史前提的,那就是,生產力高度發達及在此基礎上商品貨幣關系自然退出歷史舞臺。現實社會主義由于離這一歷史前提的距離尚遠,因此現實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涵必然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公有制的內涵有很大差別,即使現在的全民所有制(國有制)也不可能達到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公有制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解放思想,對公有制進行了重新理解,拓展了公有制的內涵,促進了公有制與現實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相適應。
具體而言,我們對公有制的內涵作出了如下幾個方面的新理解和拓展:首先,全民所有制生產資料不可能由全民直接占有和經營管理,只能由代表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全民履行所有者職責;① 其次,不是由全體人民,而是由部分勞動群眾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也是公有制,即集體所有制;②最后,由于馬克思設想的公有制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直接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因此,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社會公有制下,任何社會成員不可能憑借生產資料獲取經濟剩余,只能實行按勞分配或按需分配。但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這一點需要重新理解。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勞動者聯合所有制”中,生產資料在實物形式上由勞動者集體共同占有,并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但其價值形態上卻可以分割,勞動者擁有價值形態上生產資料的終極所有權,并憑借這一所有權享有所有者的權利,包括獲取經濟剩余。這種所有制不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也不是小私有制,而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型公有制[1] 。這種新型公有制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形式和類型,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公有制內涵,深化了人們對公有制內涵的認識。
二、根據中國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的實際,調整了公有經濟的范圍
傳統公有制的一大弊端是公有化的范圍過大,嚴重脫離中國現實生產力水平。公有制的存在范圍應由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并最終為生產力發展服務。只有在公有制經濟能夠適應并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才會有強大的、現實的生命力。因此公有制的數量和規模不應當脫離客觀經濟實際,而主觀地、先驗地加以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現有的所有制結構進行調整,使公有制的數量和范圍都大大收縮,其重點是調整了國有經濟的戰略布局,收縮了國有經濟的戰線,國有經濟不再“四面出擊”,主要是控制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
三、根據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總體水平低且層次多樣的實際和市場經濟的要求,創立了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質上是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結合的“混合所有制”(當然,公有制經濟在其中居于主體地位),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一大二公三純”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社會主義傳統基本經濟制度是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起來的,但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對基本經濟制度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創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目前中國不僅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而且有私營經濟、個體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等經濟成分,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經濟。其中的非公有制經濟不僅與市場經濟天然耦合,而且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極大刺激和推動了公有制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促使公有制經濟不斷改革和完善存在形式與實現形式,從而使公有制經濟適應了中國生產力的狀況和市場經濟的要求,激發了公有制經濟的活力。
四、適應生產力狀況和市場經濟的要求,豐富了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公有制形式)
過去我們對公有制存在形式的理解過于簡單化,認為只有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形式是公有制,并且認為國家所有制是公有制最高形式,集體所有制是一種過渡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豐富和發展了公有制形式。首先,我們根據生產力標準糾正了對集體所有制的錯誤認識,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沒有高下之分,它們都是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只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所有制就是合適的所有制。終于,我們讓“集體所有制”名實相副,糾正了過去將集體所有制當成“二國有(國營)”的錯誤做法,使得集體所有制經濟真正成為部分勞動群眾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其次,除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外,我們還創造了公有制存在的新形式,豐富了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一是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部分也是公有制的重要存在形式;二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一種新公有制形式:“社會公眾所有制”,又可稱為“勞動者聯合所有制”[1] 。例如,目前中國有幾十家基金公司,它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本,這些基金由千百萬普通勞動者認購組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還出現了一些由勞動者出資形成的股份合作制企業。這些公司或企業既不是私營企業,也不是傳統的集體企業,更不是國有企業,它是一種新型的公有制——社會公眾所有制或勞動者聯合所有制。這種新公有制形式的特點是,一方面資本或生產資料作為一個整體,由公共占有而不是私人占有,因而其不是私有制,另一方面資本或生產資料的最終所有權是屬于勞動者個人而不是屬于國家或集體等共同體,因而其不是傳統的公有制。那么,它的性質是什么呢?它是一種公共占有與個人所有相統一的新型公有制形式,這種新型公有制很好地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 [2]。
五、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們創造了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
過去我們把生產資料的歸屬關系看做是所有制的唯一內容,把復雜的所有制關系簡單化了,沒有區分所有制關系中包含著的諸多權能和利益關系,沒有對它們的分離和組合進行全面地分析,更沒有適應生產力變化要求對所有制的權能和利益關系進行適當地調整,最后,沒有采取靈活多樣的所有制實現形式。結果是,我們雖然形式上堅持了公有制,但導致公有制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產權虛置,企業的激勵和約束雙弱化,活力嚴重不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中國自覺將公有制和公有制實現形式區分開來,創新公有制實現形式,推動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這樣,我們既堅持了公有制,又使公有制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等幾種職能的分離和組合形式,包括資產的經營方式和資產的組織方式兩個方面。所有制的實現形式不同于所有制本身,它是經常變化和形式多樣的,不同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既反映了某種所有制的本質要求,也反映了這種所有制相對應于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社會化程度而在自身范圍內所進行的調整。同理,公有制實現形式是指公有資產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幾種職能的分離和組合形式,包括公有資產的經營方式和公有資產的組織方式兩個方面,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探索創造了多種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如,承包制、租賃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這些實現形式的實質是采取多種形式分離組合生產資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等幾種職能,例如,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承包制,終極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分離的股份制等。
中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問題主要是國有制的實現形式問題。如前所述的新型公有制形式本身就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而形成的,它們不存在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困難,真正的難點是找到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制實現形式。主張放棄國有制實行私有化的主張是錯誤的和有害的,局限于傳統的國有制實現形式又沒有出路,這就迫使我們必需做到:既堅持國有制,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又積極探索國有制與市場經濟相耦合的實現形式。這要求我們把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與其實現形式區別開來,將國有企業市場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核心是現代產權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現代產權制度的一大特征是財產的終極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分開,這為我們既堅持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又創造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企業實現形式提供了思路: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完全可以不變,但國有企業的公有財產也可以實現終極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分開。一方面,國有企業的終極所有者是全民,由社會主義國家代行所有制職能,這樣可以保證產權的全民所有性質;另一方面,按照“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要求,改革國有企業,把國有制企業真正改造成具有獨立法人財產權的、所有者人格化的法人實體及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微觀主體。這樣,我們既避免了私有化,堅持了公有制,又實現了國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
參考文獻:
[1] 張興茂,李保民.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中國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47-181.
[2] 金富.構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公有制形式[J].經濟經緯,2003,(2).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責任編輯 吳高君]
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國家作為出資人代表享有出資人的權利,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但國家一般不直接經營管理企業。
②改革開放前的集體所有制其實名不副實,實際上是準國有制,即所謂的“二國有(國營)”。
作者簡介:蔡紅明(1972-),女,湖北武漢人,中級會計師,從事財會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