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泥泥狗”是指在中國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的伏羲太昊陵祭典中出售的一系列以黑為底色的泥玩具。造型為單體、合體和塤類,表現了民間常見的飛禽走獸。它絢麗多姿,五彩紛呈,其圖案與造型古樸自然地表現了原始崇拜中的“生殖崇拜”、“ 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等。通過對其研究,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遠古中國社會以及宗教民俗的了解。
關鍵詞:泥泥狗;“生殖崇拜”;“圖騰崇拜”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70-02
收稿日期:2011-09-18
作者簡介:賈浩(1988-),男,河南鄭州人,本科生,從事文化史研究;劉博(1959-),男,河南開封人,副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周全明(1981-),男,河南周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民俗學研究。
淮陽“泥泥狗”經千年流傳,靠人民群眾口傳心授、世代相承。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研究保護,已處瀕危狀態。研究淮陽“泥泥狗”,對了解、豐富河南民俗文化,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至關重要。目前有關淮陽“泥泥狗”的研究,多以“泥泥狗”本身作為對象。形式一般以綜述為主,或就歷史上“泥泥狗”某方面內容進行闡述。目前文化創意研究雖是熱點,但過多為表面化研究,缺乏學術理論特有的歷史感。本文運用學科交叉法,論述“泥泥狗”與有關原始崇拜間的關系,進而揭示了其研究價值。
一、淮陽太昊陵廟會與“泥泥狗”
太昊為“三皇之首”伏羲的尊稱,每年農歷二、三月間民眾在淮陽太昊陵舉行盛大的伏羲女媧祭典,俗稱“二月會”,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泥泥狗”是指在廟會期間出售的吉祥物——泥玩具。它種類繁多,絢麗多彩,深得民眾喜愛。
“在距今四千多年至五千多年的一千年間……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先民大都進入部落、部落聯盟的‘英雄時代’”[1]。據《陳州府志》載,淮陽太昊陵始建于春秋時期。由于當地老百姓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奶”,故太昊陵又被俗稱為“人祖廟”。每年農歷仲春二月二至三月三在這里舉行的伏羲女媧祭典,俗稱“二月會”或“人祖占會”,二月會是中國古代乃至當今規模最大的傳統廟會。廟會期間,全國各地的游人、香客齊聚太昊陵前,參加規模盛大的祭祖活動,平均每日可達20多萬人。
“泥泥狗”就是在廟會期間出售的吉祥物——泥玩具的總稱[2]。廟會吉祥物——淮陽“泥泥狗”,按照造型,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單體類、合體類和塤類。單體類主要為日常動物造型,主要形象有龍、虎、豬、馬、羊、狗、雞、蛙、蟾蜍、泥鱉、蝴蝎、烏龜、翼魚、翼獸、錦鳥、歸燕等。合體類主要有常見動物合體與怪獸等,主要作品有貓拉猴、兩頭狗、雙魚猴、草帽虎、貓馱猴、獨角獸、多角獸、雙頭獸,兩頭貓,猴頭燕、八大高、四不像、連體狗、子母猴、獨角人、多角人、雙頭人、羽翼人、九頭獅子、草帽老虎、騎獅猴,裸胸猴等。塤是模仿動物哀鳴發聲的古老中國樂器,不過“泥泥狗”中的塤是作為玩具來展示自己的。它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絢麗多彩,深得民眾喜愛。
據了解,制作“泥泥狗”的藝人只是在廟會前一兩個月制做“泥泥狗”,其他時間則是以務農為主業的。有種說法“泥泥狗”能治病:據說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里,喝了那井里的水,可以“清心明目,醫治百病”,因此“泥泥狗”還有個名字叫“靈狗”。此外,遠行天涯海角的客商,從“泥泥狗”身上扣下一點泥土泡茶喝,就可以醫治水土不服或“思鄉癥”。所以,就連來淮陽朝祖進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臺同胞臨行前,也都極其虔誠地從太昊陵帶走一抔黃土,以此來撫慰眷戀祖國的思鄉之心。
通過對淮陽“泥泥狗”種類繁多的造型與圖案進行研究,可以折射出先民的原始崇拜理念,表現了古人的生殖、祖先與圖騰崇拜觀念:
二、“泥泥狗”與原始崇拜
淮陽“泥泥狗”之功能,其造型與圖案,充分再現了原始的生殖與祖先崇拜的印痕。由于淮陽“泥泥狗”與祭祖、祈子的生殖與祖先崇拜緊密聯系在一起,其造型和紋飾上的諸多符號,也充溢著強烈的生殖與祖先崇拜意識,體現了相當深厚的生殖與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法國人類學和考古學家安德列·勒魯瓦·古昂的性符號論認為,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是女性符號,點、線和羽毛形符號是男性符號,這些符號是對男女生殖器官的抽象。“泥泥狗”獨特怪異的造型種類、抽象神秘的紋樣符號、厚重神圣的制作材料,無不體現著生殖與祖先崇拜這一主導性觀念,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生殖與祖先崇拜文化的發展脈絡,折射出了民間藝術和原始藝術之間的血緣關系。
“泥泥狗”的周身施以的五彩紋飾,多是女性生殖符號或生殖符號的變形圖案,形象地反映了古老氏族的女性生殖與祖先崇拜狀況。如“泥泥狗”中一個經典的造型“人面猴”的前腹,就是一個用紅白線條描摹的女性生殖器,而且極大地夸張,以至整件作品的正面就是一個大大的女陰器官圖案。許多“泥泥狗”的造型又表現為男性生殖器官模樣,如“泥泥狗”作品中的獨角獸、多角獸、獨角人、多角人的挺立獸角和人角,多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藝術變形。尤其是獨角人和多角人的造型,將男性生殖與祖先崇拜淋漓盡致溶為一體,多角則為祈求強大的生育力,生動地再現了古老時代的男性生殖與祖先崇拜現象。
“泥泥狗”中還有各種抽象的、令人費解的多獸合體,如:貓拉猴、兩頭狗、雙魚猴、草帽虎、貓馱猴、多角獸、雙頭獸,兩頭貓,猴頭燕、八大高、四不像、連體狗、子母猴、多角人、雙頭人、羽翼人、九頭獅子、草帽老虎、騎獅猴,裸胸猴等,或一物兩頭,或上下,或左右,呈交媾狀,這種雌雄合體現象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牡牝”或“并封”。不僅反映了古老時代的生殖崇拜觀念——雌雄交配和男女交合,祈求種群的繁盛與多子多福。同時也反映了他們“萬物同體,人神合一,物我兩忘”的自然生活狀態。而且,作為伏羲太昊陵盛大祭典的神物——“陵狗”,也使得“泥泥狗”本身就具有濃厚的祖先崇拜暨生殖崇拜的意味。
“泥泥狗”不僅具有濃厚的原始生殖與祖先崇拜的意味,還因其以狗為代表的種類繁多的人獸造型而使其與原始的圖騰崇拜觀念密不可分。“泥泥狗”的塑造主角多是與古老先民關系密切的常見動物,而非人類。因此,以為“泥泥狗”的存在即是原始的圖騰崇拜在現代社會的孑遺。如魚蟲類中的“四腳蛇”、“八腳龜”、“小香龜”、“小泥鱉”等是華夏民族蛇崇拜的最有力的佐證。
在“泥泥狗”中,為什么狗是重要的造型形象?這與一種關于狗變伏羲的傳說有關。遠古時,宛丘國(即今淮陽)遭敵兵圍困,國王許諾誰擊退敵兵,即把女兒嫁給他。蔡河里飄來一只黃狗擊退了圍兵,國王無奈只好把女兒嫁給黃狗。狗要在缸里變成人以后才能和國王女兒成婚。國王女兒性急提前打開了缸,于是從缸里出來一個狗身人首的人,這就是伏羲的由來(這個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槃瓠部居于湖南境內……槃瓠蠻的由來有一個神狗取犬戎吳將軍首級而配高辛氏小女的神話傳說”[1],地點卻不是淮陽)。或許就是這個傳說成就了淮陽的“泥泥狗”。彭興孝和王紀友二先生認為,“那些鳥獸蟲魚,奇形怪狀的泥玩具為何稱為狗?傳說是這樣的:太昊伏羲氏是中國發展畜牧業的始祖。狗可能是首先被馴服,為人守戶、報警、保護畜群。這時人的思想認識是圖騰崇拜式的,認為狗是上天派來拯救生靈的,是人和畜群的保護神。后來出現了以狗為圖騰的氏族部落。隨著泥泥狗的問世,相繼出現了反映遠古社會氏族部落圖騰和生活現象的各種造型,都加入了‘狗’的行列。”[3] 這段話比較客觀地說明了“泥泥狗”出現的歷史背景,并回答了為什么“泥泥狗”中狗是重要的造型形象這樣一個問題,即“泥泥狗”為原始的“狗圖騰崇拜”的現代孑遺。
狗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動物,淮陽“泥泥狗”表現了中國古人對狗這種忠誠伙伴的深厚友誼。因此,當我們向傳統藝人詢問起“泥泥狗”的來歷時,得到的一個普遍回答是:“養狗就是看家護院,陵狗(‘泥泥狗’在當地也被稱為‘陵狗’)就是給人祖爺(當地老百姓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奶’)護陵的神狗嘛!”[2]。
“泥泥狗”中除了集中反映原始的“狗圖騰崇拜”外,眾多的飛禽走獸如飛燕、猴頭燕等也多為原始圖騰崇拜之反映(獅子除外),是研究遠古社會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產資料。
三、結語
在制作“泥泥狗”的民間藝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模樣(指泥泥狗的形制)都是人祖爺、人祖奶奶傳下來的,誰要是改變了,誰就不是人祖爺的子孫。”所以,雖然“泥泥狗”的形制在傳承的過程中會略有變化,但筆者認為它仍然是基本保持了原貌,因為樸實而迷信的村民是十分恪守祖訓的。它的造型是按照“祖傳”程式流傳下來的,所以保持著祖輩傳承的原貌和韻味,全然不像一般的泥玩具。因此,面對這些古拙、怪誕、超現實的形體時,我們似乎很難把它們和“玩具”聯系在一起。
淮陽“泥泥狗”是傳統民間傳說、伏羲太昊陵祭典、“生殖崇拜”與“圖騰崇拜”等民間信仰、民間美術等眾多傳統文化遺存的載體。它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正是這些“泥泥狗”把許多原始民俗中古老圖騰形象的原型符號繼承下來,并約定俗成地流傳著(如其中的飛燕、猴頭燕等均為部落圖騰),因此“泥泥狗”被專家們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正如“泥泥狗”研究專家倪寶誠先生所說:“淮陽‘泥泥狗’不同于一般的泥玩具,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它反映出的一種歷史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遠古歷史,再現了遠古歷史。不少“泥泥狗”至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遠古人的生活與向往。”[4]因此,應進一步加強“泥泥狗”的保護及開發。通過對其研究,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遠古中國社會以及宗教民俗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朱紹侯,張海鵬.中國古代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6-276.
[2] 霍進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138-143.
[3] 彭興孝,王紀友.淮陽泥泥狗[G]//淮陽文史資料(3),P66.
[4] 倪寶誠.民族文化的根[N].河南日報,2007-04-11.[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