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更,一些基本理論、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教科書的內容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因此,為適應新時期下人才培養的需求,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創新的教學內容。具體來說,應從采用個性化的教材、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結合、調整課程教學內容、采用彈性教學方法及培養學生的實踐及應用能力幾方面加以實施。
關鍵詞:教學內容;彈性教學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84-02
收稿日期:2011-10-29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改工程項目“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核心能力構成及其培養體系創新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梅(1975-),女,山東平原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農村合作經濟研究;楊志勇(1971-),男,黑龍江雙鴨山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財務管理研究。
《農業經濟學》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開篇“導論”中提出的第一個新概念即是“農業”的含義:即人類利用動植物的生物機能,通過人類的勞動強化和控制生命的過程以取得符合人類產品的過程,廣義上包括農、林、牧、漁四個部分。這樣進行概念界定只是為了適應統計的需要,人為地割裂了農業和其他產業的聯系,不能較好地理解農業發展新時期所處的環境和發展道路。從美國的“農業”含義來看,農業指的是“大農業”的概念,又稱“食物和纖維系統”。美國的農業和工、商業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聯合為農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以此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美國的農業系統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為農業提供產前服務的部門;二是產中部門;三是產后部門。從大農業角度定義的農業產業為美國GDP貢獻了較多的貢獻,更能準確地反映美國農業的發展道路。從中國來看,在農業經濟領域,現在最關注的問題是三農問題。以前談到三農問題的角度主要是在農業中解決農業,現在人們的解決思路是“跳出農業解決農業”。一是通過改革不適應農業發展的宏觀體制,通過統籌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制度基礎,二是通過發展和農業相關的第二、三產業來帶動農業的發展,即產業化。在這種新形勢下,“農業”的含義和傳統上對農業的理解存在著較大差別,應該是指的廣義的“農業”概念,即“大農業”,包括了為農業提供服務的工業和商業部門。實際上,2003年中國確立了新的產業標準,第一產業不但指傳統上的農業部門,還包括為農業服務的相關部門。
以上這種情況是教師在授課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原有的概念、理論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不斷進行修改,而教科書的內容往往跟不上環境的改變。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為己業的老師,有責任把最新的思想和信息傳授給學生,這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也是教給他們一種學習的方法,知識是不斷進步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住知識的變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在教學內容中引入創新機制,發揮老師的“干中學”,使學生能夠“學中用”,從而最終有利于學科的發展和理論的創新。
一、教學內容創新的含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教育內容做出如下界定:“教育內容這一概念是指一整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課表和課程)存在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它們是根據各種學校規定的目的和目標而設計的。”教育內容,或者具體地說課程教學內容,在中國教育界傳統上歷來被視為學生習得的知識,而知識的傳遞則必須以教材為依據。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廣泛引用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理念。他認為,教學內容決定著學校工作的性質。“教學內容”指的就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并強調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教育技術用語詞匯》里,將這些術語定義為:教學計劃指的是“確定所要教授的專業內容,列出每種專業內容的教學課時以及掌握知識的目錄”。“教學大綱通常以指令性文字的形式出現。課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學科或層次的學習的組織。課程設計的目的實際是確定學習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教育設備。”教學內容是學校向學生所傳遞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課程教學內容的取向和選擇,體現了教育決策者、課程編制教學執行者共同的知識觀和質量觀,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教學內容創新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學校和課程設計的要求,引入創新機制。它包含幾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在指導思想上,使學生能夠“學中用”,時刻把握學科發展的動態,加強實踐環節的掌握,能夠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現實發生的現象,并能夠嘗試用科學研究的態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其次,發揮教師的“干中學”精神。在完成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體現學科發展的要求,通過學科知識和科研的結合,將基礎知識和最新知識、信息進行整合,不局限于教材內容,采用個性化的課程設計手段,傳遞給學生系統而新穎的知識。最后,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注意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開發,激發學生對學習新知識和知識運用的積極性。
二、如何有效實施教學內容創新
1.采用個性化的教材。傳統的高校教材系統性較強,然而缺乏個性,這固然對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好處,但卻缺乏創造性。科學知識的飛速發展以及對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的要求,都對高校教材的個性化發展提出了挑戰。個性是學校風格的體現,學校的風格與特色有時就在個性化的教材之中,不同類型的學校應當采用不同風格的教材。比如說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定位是服務于黑龍江省農村和農墾經濟,那么在教材中就應該加入墾區管理的內容[1]。教材的個性化也是不同的學科與流派交融產生的必然過程,“百家爭鳴”為學術交流與爭鳴帶來新鮮空氣。只有在這種學術氛圍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較強的創造力。而且,學生可以從個性化的教材中體會到知識的多樣性。只有提倡教材的個性化,才會使教學內容從較多的“是什么”和“這樣辦”的描述性語言中過渡到“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啟發性思維中。在具體的應用中,可以采用多種教材,或者以一本教材為主,同時給學生列出參考書目,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使他們從過去的“就是這樣”的思維定式中解脫出來,善于對不同學說和觀點進行比較與鑒別,從而把握事物發展運行的規律,老師在其中則起到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
2.調整課程教學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教科書的有些內容已經不適應環境的發展,應該刪減過時的、受到局限的知識,保留和增加與時代同步的知識。在進一步降低課程學習內容總量,減少知識點的基礎上,刪去那些在社會中用處不大、超越學生認識能力、過深過難的學習內容。同時應當根據學科發展和時代需求,增加一些較新的內容[2]。因此,課程設計應該保持彈性,各學期可以不要求一致,可以在保持重點核心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調整。課程改革的艱巨任務,關鍵在于對教學內容的科學選擇。各門學科教學內容的重心,應該是向學生呈現一種整體知識框架,給他們一個全面的知識結構。然后,精選出必須學習掌握的核心知識。美國《2061計劃》將核心知識的選擇歸納為:“要選擇對現在和數十年以后仍然應當知道的知識以及影響重大的內容。另外,就是不再講授那些過時的技術或受局限于一定科學領域的知識,尤其是要選擇那些為人生建造知識大廈的永久基礎的概念。”
3.采用彈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傳統角色是傳授知識,但是在研究型、研究應用型培養模式已經成為大多數高等學校流行理念的前提下,學生已經從被動性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尋知識的個體 [3]。在教學角色中主體性地位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在于傳導學習理念與方法,以讓學生能夠利用這種方法去進行主動式學習,提高自主性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是傳統知識的主體,但和教材不同,教師的講授帶有人性化的色彩。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根據自己的所長加以靈活地運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運用啟發式、討論式、角色互換式、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教學中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結合所教的課程內容,指出研究方向,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不定期地開設討論課,開拓學生的視野,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采用網絡化教學,鍛煉學生提煉和檢索信息的能力。引發他們開闊視野,實現知識與時事同步,學會用理論知識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使那種為應付考試的“暫時性”知識轉化為扎實的“永久性”的知識。
4.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教學內容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加學生的知識含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理論與現實的融合,以做到學有所用。首先,在思想上,老師要使學生意識到實踐對于知識的重要意義、知識從實踐中來,最終也要用到實踐中去。因此,要注意知識的應用性的掌握。其次,實踐是最豐富的書,要重視實踐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大實習、實踐,課外教學在教學中的比例,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能夠學會應用,并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4];最后,形成開放式的教學環境,拓展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參加科研,通過加入社會團體、引導學生加入導師課題、參加社會實踐、建立學生科創基金等形式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著力提升他們的創新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溝通能力。
5.確立教研結合的理念。教研結合,二者良性互動,相得益彰。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會發展一些新問題、新趨勢,這些會成為科研的主要研究課題;另一方面,教師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會加深教師對所教內容的理解,把一些全新的理念傳導給學生,從而開闊他們的視野。確立教研結合的理念,就是要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個中心,把科研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教學,使教學和科研實現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為此,學校要形成良好的科研和學術氛圍,并形成相應的激勵制度,從而培養教師鉆研科研的興趣,并著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包括創新思維、首創精神、追求卓越精神等。
參考文獻:
[1] 顏華.關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考——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1,(2):211-212.
[2] 夏招榮.創新教育與高校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2000,(9):9-10.
[3] 錢培勒.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00,(9):56-58.
[4] 唐洪俊,范軍.深化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194-195.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