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陣地。科學發展觀為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等視角,分析了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德智全面發展、學習能力培養等教學中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98-02
收稿日期:2011-10-18
基金項目:山東省職業與成人課題階段性成果(2010ZCJ214)
作者簡介:商霄(1980-),女,山東泰安人,講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工作研究;賈軍(1975-),男,山東泰安人,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對在校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陣地,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學發展觀為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堅持的方法。
一、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在人才與教育方面有以下幾個內容:
1.科學發展觀對人才與教育的重要指導意義。發展是社會的全面發展,是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內在統一。人是發展的主體,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要靠人的發展來推動。教育與教學是推進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科學發展觀從占有主體地位的人的角度出發指導教育與教學。
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是為了人,發展依靠人,發展成果為人民所享。人的重要性不僅在于他代表了生產力,而且在于人是生產力服務的最終對象。思政課的一切活動,包括教學、科研、課程管理等,都應以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品格、不斷完善自我的人格和成為能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德才兼備的人才為重心。
3.人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思政課教學服務于全面發展的思想,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在狹義上,使個體接受全面的知識內容,掌握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在廣義上,人才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相對性,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4.人的發展是可持續的。思政課要和學校里開設的其他課程一樣,不是記住幾個知識點,掌握幾個理論問題的簡單事情,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為重心,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勇于并善于接受新事物。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好教師和學生兩篇文章
思政課教育教學要以人為本,這里的“為本”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書育人,學生為本。
1.以教師為本。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授理論基礎、世界眼光與戰略思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職責。
首先,思政課教師應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思政課從本質上說是意識形態教育課,每一位思政課教師都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鮮明的政治觀點、高度的政治覺悟、深厚的理論知識,在任何復雜的形勢下,都能和黨中央保持一致,能經受住各種考驗,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會議、文件精神是中國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培育和提升教師政治和業務素質的最好教材。思政課教師要深刻領會黨的政策的精神實質,使之貫徹到課堂上。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要給學生一碗,教師需要儲備一盆,要給學生一盆,教師則需要儲備一缸。思政課教師要作師德的表率,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教導學生學會做人。
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等先進模范人物及典型事跡,弘揚愛崗敬業、勤奮奉獻、團結協作的精神。
2.以學生為本。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政課教學要注重知識培養與人格培養兩結合。首先,在教學理念上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其次,在教學內容上要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知識講授更好地貼近當代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和學習實際,有利于當今時代背景下的學生成長成才。最后,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側重學生喜愛的互動性教學,精心設計互動環節,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三、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堅持全面發展的理念,創新教學內容
思政課教學是個系統工程,新時期的學生是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的個體,不是被動接受的容器。他們期望教學內容既能滿足知識獲得,達到解惑的目的,更希望教學內容能喚醒學生自身未知曉或沉睡中的能力。如果思政課的內容與他們距離過遠,就會不為他們所接受,因此,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1.教學內容要全面、系統。思政課包含的四門課程,涵蓋了哲學、歷史、經濟、政治、法律、道德、審美等方面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有利于學生的理性與非理性、科學與人文、知識與品德、智力與人格、個性與潛能、精神與文化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比如,哲學中研究的思維規律和認識規律,可以使同學們有一顆哲學頭腦,幫助同學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掌握科學的方法論。
一方面要增強教育內容的科學含量,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另一方面能體現素質教育豐富的內涵,為學生提供精神文化食糧。當然,針對思政課不同學科之間內容的交叉重復的問題,應該從宏觀上科學整合教學資源,使各門課程有機銜接。
2.教學內容要體現時代性。思政課教學要將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發展成果和政策實踐融會到教學中,要聯系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性思考,做到有的放矢。有的時候限于條件,教材不能在第一時間反映最新的理論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及時傳達給學生。
教學內容體現時代性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先進的社會意識、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及時準確地正面灌輸給學生。二是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要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又要考慮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需要。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獨立人格,具有獨立思考、善于判斷選擇的能力。
四、思政課教學堅持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德智協調發展
社會發展不僅需要擁有知識背景、技術背景、創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良好性格和高尚人品的人才。惟其如此,人才也才能真正成為“有用的人”。“德”與“智”,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性格和人品的修煉是人生永恒的課題,也是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思政課教學以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我人格,成為能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德才兼備的人才為重心來組織教學活動,它是學生的精神支柱,更是學生取得學業、就業、創業成功的思想保證。比如我們在講誠信時,明確誠信不僅是人對美德的一種追求,也是年輕人立足社會,求職、就業的基本條件。
五、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
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是終身教育的客觀要求,人的發展貫穿人的生命始終,學校教育不是人生教育的終點,而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據此,學校思政課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遞文化知識,更要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重視學生獲取知識、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1.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動的學習,它要求同學們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自覺適應專業需要和社會需要,積極主動地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思政課要通過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設施來增加課堂信息量,啟發學生積極地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使學生養成善于獨立思考,富于批判性的思維。如運用多媒體影像資料,采用啟發、討論、辯論等方式,多問為什么,研究為什么,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全面學習理念。學習應該是全面的,要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比如道德素質,它已經成為衡量學生素質的重要指標。思政課教學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的重要陣地,引導學生向實踐學習,向生活學習,鍛煉動手能力,提高實踐本領,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協作。
3.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學習新知識、獲得新本領,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引導同學們要創新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習的熱情,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的習慣,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須。思政課教學要著眼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倡導愉快學習的理念。
4.著眼于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能力。思政課教學要立足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意識、自我教育習慣、自我教育意向和動機,使學生在多元化的開放社會中依據教育者所傳遞的價值觀進行自我選擇和自主構建,并對自己的選擇切實地承擔選擇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陳文通,等.科學發展觀新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93.
[3] 胡阿綱.科學發展觀與“以學生為中心”[J].新理論,2010,(11).
[4] 溫麗,楊生銀.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可持續發展[J].寧夏黨校學報,2010,(9).
[5] 劉力.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9,(18).
[6] 顧幕嫻.和諧社會背景下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2008,(18).
[7] 郎冬巖,王守紀.科學發展觀的教育視角闡釋[N].光明日報,2008-08-06.
[8] 黃海東,汪鳳霞.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高校思政課建設與教學改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6).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