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職務犯罪愈演愈烈并呈現高發多發態勢,嚴重侵害群眾的切身利益,制約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試就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特點及成因進行分析,以期對探索防控對策有所裨益。
關鍵詞: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特點;成因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118-02
收稿日期:2011-09-18
作者簡介:石勇(1984-),男,山東招遠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其中有9億農村人口,農村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農村的穩定,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穩定。可以說,農村穩則全局穩,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社會安。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來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村條件和農民生活,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中央惠農政策措施實施過程中,有些基層干部見利忘義,利用職務便利貪污受賄、瀆職侵權,影響了中央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嚴重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了基層干群關系和社會穩定。
一、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主體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是指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協助人民政府從事法律規定的行政管理工作,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行為。
2000年4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經通過了《關于刑法第93條第2款的解釋》,該立法解釋規定,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協助人民政府從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時,屬于刑法第93條第2款規定的“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1)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的管理;(2)社會捐助公益事業款物的管理;(3)國有土地的經營和管理;(4)土地征用補償費用的管理;(5)代征、代繳稅款;(6)有關計劃生育、戶口、征兵工作;(7)協助人民政府從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從事前款規定的公務,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適用刑法第382條和第383條貪污罪、第384條挪用公款罪、第385條和第386條受賄罪的規定。也就是說,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在上述七種情形下,屬于準國家工作人員,可以以國家工作人員論,構成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賄罪的犯罪主體。
二、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特點
綜觀近年來發生的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發案數量上升。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犯罪主要以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和村會計“三大員”為主,案件由單一型向合伙型發展,共同犯罪現象嚴重,窩案串案多,有相當數量的案件是共同犯罪,既有基層領導干部之間相互利用、相互勾結的犯罪,也有單位領導與下屬財會人員等共謀的犯罪,團體性腐敗犯罪特點明顯。
2.犯罪性質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犯罪為主。基層組織工作人員職務犯罪主要體現為利用管理、經手公共財物的職務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挪用公共財物以及收受或索取賄賂。這是由農村基層組織的權力特點和范圍所決定的,農村基層組織權力有限,少有人事安排、工程發包、審批等決策性權力,更多的是利用手中掌握的“財權”,或貪污、挪用把國家、集體的財產非法轉變為私有財產,或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為他人非法獲利。
3.土地征用拆遷、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礦產資源等領域成為案發集中領域,涉案金額逐漸上升。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加速,國家征用土地多,資源開發利用加快,基礎建設大幅度增長,由此而產生的土地征用費、補償款等,多由農村基層干部負責管理和發放,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便讓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主要方式有:截取土地征用款,中飽私囊;挪用土地補償款或地上附著物補償款,變相謀取私利;村干部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為利益關系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利用職務便利索賄受賄。
4.案件發現難、查辦易,案發周期長。農村干部職務犯罪手段大都比較簡單,膽大妄為,主要表現為:直接以“白條子”出賬、重復支出、虛報冒領、明目張膽截留、挪用、私分公款、權錢交易等。但是由于國家扶持資金、土地補償款等資金使用與發放面比較廣,上級主管部門對分散在各基層單位資金使用狀況難以把握,“村務公開”又得不到貫徹落實,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無法實現,導致此類犯罪案件雖然查處易,但長期不易被人發現,案件潛伏期長。
5.易引發基層群眾上訪等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由于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特別是黨支部書記,其工作面向農村和城鎮社區,直接與基層群眾打交道,其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違法犯罪行為,破壞了國家法令和惠農政策在基層的實施,影響了黨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這些犯罪直接觸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容易引發集體上訪,村內治安惡化,群眾無心生產經營,導致造成干群關系緊張、經濟滑坡、人心渙散,易激發社會矛盾,破壞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原因分析
治病要對癥下藥,預防犯罪也要找準原因才能各個擊破。筆者將從文中概括的這些特點出發,結合刑法學和犯罪學理論知識概括分析出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各種原因,以期對預防對策的提出有所裨益。
(一)法律原因
1.立法不周。2000年立法解釋重新規定村官在從事特定的七項協助政府工作時按國家工作人員論,但對于該解釋中的“等村基層組織”還包括哪些組織,“協助人民政府從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還包括哪些工作;村官從事該解釋規定的七項行為外的犯罪行為怎么定性等問題均沒有規定。
2.司法不清。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導致了司法方面的不足。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公安機關是主要的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對部分案件直接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犯罪就是由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偵查的案件。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村官從事工作性質的多樣性,村官可能構成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等直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村官也可能構成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司法實踐中常常表現出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管轄不清,要么相互推諉造成放縱犯罪,要么相互爭奪造成資源浪費。
3.執法不嚴。一直以來,中國檢察機關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工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經濟要害部門或領導干部身上,對村官職務犯罪行為很少關注,到在執法過程中,執法機關對村官職務犯罪行為往往重視不夠,打擊乏力。一些地方政府也認為,村官就不是個官,他們的貪污腐敗成不了氣候,所以,他們對村官行為的監督往往不到位,不按照法律的規定去規制村官的行為。
(二)社會原因
1.權力過分集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權限迅速增大,很多生產要素、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權和建設資金、補償款等款項的管理使用權掌握在少數農村干部手中,有的甚至集黨、政、企大權于一身,一切事務由一個人說了算,真正成了當地的“土皇帝”,權力過分集中,民主集中遭到嚴重破壞,給滋生犯罪提供了必要條件。
2.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懈。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中,各種約束機制還不健全,大多數基層組織規章制度和程序存在較大漏洞,特別是財務管理制度,無財務制度無賬目或形同虛設,“白條子”出入賬、隨意審批、自收自支、虛假發票沖賬等不規范行為較為普遍,特別是對拆遷補償款、土地出讓金、集體資源承包租賃款等資金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從而為犯罪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3.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一是自身監督流于形式。村干部之間分工不清,職責不明,財務管理混亂,“一言堂”情形嚴重,內部監督幾乎是一片空白。二是鄉鎮監管松弛,職能監督不到位。一些職能部門未能深入基層,特別是對專項資金的管理缺乏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審計,村級財務的檢查和審計常常出現真空,上級的監管流于形式。三是村務與財務公開不落實,瞞著群眾暗箱操作,不讓群眾了解村務、財務和政務,群眾無從監督。害怕群眾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應該讓群眾明白的事情卻暗箱操作,村里黨支部、村委會、會計、出納等職務樣樣俱全,但形同虛設,財務制度極其不透明、不公開,流于形式,人民群眾根本無法監督。
(三)主體原因
1.部分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價值觀念不正確。農村基層組織人員雖然不是國家編制,但一些村干部卻把它當做一個官。一部分村官認為在農村自治范圍內,村官就相當于土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另外,一些原本沒有貪污腐敗想法的村官在過著清平的生活時,突然接觸到巨額資金后,感覺心里不平衡,認為自己勞心勞力的為村里做了那么多事,卻什么也沒得到時就容易萌生貪污腐敗的念頭。
2.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學歷層次低,法律意識淡薄。由于文化水平低,一些村干部既抓不好村務管理,又理不好村級財務,只能被動地應付一些事務性工作。同時,因為文化水平低,一些基層組織人員法律意識非常淡薄。對貪污受賄要受到黨紀、國法制裁也都知曉,但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收受好處費時,對何謂收受賄賂,何謂正常人情往來,往往劃不清界限。
參考文獻:
[1] 朱朝枝,張彩珍,林克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 吳新葉.農村基層非政府公共組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魏從平,張友剛.析村級基層組織人員的職務犯罪[J].人民檢察,2003,(5).
[4] 李永紅.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探析[J].人民檢察,2001,(8).
[5] 宮新軍.中國“村官”職務犯罪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9:3.
[6] 孫亞.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若干問題研究[EB/OL].正義網,2003-11-06.[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