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是課程功能的轉變,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角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也應該是學生人格、人生觀的促進者;二是教學過程不再是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應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明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這一轉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扮演自身的角色。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程功能;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324-03
收稿日期:2011-09-28
作者簡介:陳敏(1976-),男,廣東恩平人,歷史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研究。
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本次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一次改革,其中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是課程功能由過去的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而更加注重學生“全人”的發展,真正在教學中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觀念。這一轉變正是基于199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調查方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于1997年5月在九個省、市對城鄉16 000多名學生、2 000多名校長和教師、部分社會知名人士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凸顯出現行基礎教育所顯示的種種問題,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教育觀念的滯后。
早在1985年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九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21世紀大業的生力軍。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被A教育是關系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千秋大業,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正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因此,筆者作為課改實驗省份的一名普通高中歷史教師,深感只有牢牢把握本次課改這一根本性的轉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能真正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提升自身的教學層次,本文將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對此作出以下兩點論述:
一、教師角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者
本次課程改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正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嘛。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也應該是學生人格、人生觀的促進者:
1.學習的促進者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沉重要面臨問題的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在表現上卻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人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新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豐厚的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的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側重于對學生的引導。
歷史學科是一門思辨性很強的人文學科,強調對內容繁雜的歷史事件做思辨性考察,歷史學習中的核心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本次課改對“研究性課題”的新設置,就是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在歷史研習過程中,首先涉及搜集和整理與本專題有關的史料、然后對已有資料進行解讀、判斷和運用。接著,學生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通過對史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活動,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實際上就是一個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要扮演的應該是一個引導、促進的角色。
傳統的“填鴨”式的滿堂灌顯然已不再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結合心理學及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應該提倡引入導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授課方式。在這種授課方式下,教師成為問題的點撥者和研究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前言提出的三個問題,經過自己閱讀、思考得出結論;也可以讓學生扮演雅典城邦的執政官的角色來設計民主方案;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這種教師點撥、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培養和發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歷史感。筆者認為,這正是“研究性課題”的要義所在。
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2.思想教育的促進者
對學生健全的人格的培養,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正因為如此,國家頒布的教學大綱,特別是歷史教學大綱,更具有思想教育的導向功能。從美國的歷史課程標準來看,美國的歷史教育主要強調三個原則。第一,愛國主義精神,滲透于課文具體的歷史敘述中;第二,美國價值觀念的教育,主要通過《獨立宣言》、《美國憲法》的學習和理解來實現;第三,《公民權總論》對公民權觀念進行灌輸。
具體到中國的實際,本次課改對思想教育目標的內涵進行了拓展。出現了一些新提法,如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使學生“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边@里“國情教育”被提高到比較突出的地位。所謂國情教育,一方面,通過講述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軌跡,使學生理解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另一方面,還需要學生了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如中國的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以及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增強學生對民族命運和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歷史責任感。另外,“正確的國際意識”與傳統的“國際主義教育”相比,既符合時代精神,又拓寬了世界歷史教學中思想教育目標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教學應強調讓學生了解世界發展的軌跡和方向,不但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文化精華,還要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優秀遺產。要建立為世界和平、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交流等與世界進行多方面合作的意識。
“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是對傳統思想教育目標的拓寬。歷史知識和對歷史的理解,對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學生們能夠體驗人生的意義,對人類在為爭取物質和精神進步的奮斗過程中所遭受的艱難困苦,會有足夠的認識和心理準備。對全人類,特別是本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的基本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歷史長河中和社會中的位置,認識到個人奮斗目標的實現與歷史發展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關系,從而對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采取更加客觀的態度;通過對歷史規律的辯證理解,可以對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前途保持自信與樂觀?!肮褚庾R和人文素養”指的是通過歷史學習,能夠使學生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更清醒的認識,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在人文素養方面,從淺層次上講,正確而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優秀歷史人物的事跡對學生的行為舉止,話語言談和道德情操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從高層次來講,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加強人文精神,從對自己人格和人生的尊重和珍惜,產生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在社會迅速轉型和高科技發展對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產生巨大影響、對人文知識相對忽視的總體形勢下,更應該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教學過程不再是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已經是個老話題。教與學應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以教為中心,教師成為學生的惟知識源。所謂的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僅僅是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教代替了學,忽視了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存在。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這顯然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上文已經提及歷史學科是一門思辨性極強的學科,對歷史問題、歷史人物的評價見仁見智,并無絕對的答案,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觀點就能夠成立。應該提倡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討論,這不但是對學生形成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教師自身的學識的提升也是有所幫助的,真正的歷史學家善于在辯論中吸收對手的觀點以完善自身的觀點??傊瑔蜗虻臍v史教學過程已不再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而,教師應更多的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討論之中,例如:新教材有一個問題如下:有人說唐玄宗不寵愛楊貴妃,唐朝就不會由盛而衰是嗎?為什么?這顯然是一個需要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問題,教師不妨與學生共同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綜上所述,此次課改實現了課程功能的根本性轉變,真正在教學中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觀念,從廣東的實例來看,廣東作為首批課改實驗省份之一,在課改方面的探索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一些爭論,但是,這些探索,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廣東仲元中學、深圳高級中學、華師附中、廣東實驗中學等學校為滿足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實行選修課教學小班化,將選修課開班人數降低到20人左右。深圳中學專門成立了負責學生管理的學生輔導中心,專門負責學生的德育活動等多項工作,這些探索讓我們看到了高中新課程的勃勃生機??傊?,筆者認為高中歷史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歷史專業研究人才,而是要通過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這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課改的實驗中,歷史教學不能再僅局限于知識掌握與能力的培養,更應在此過程引導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關心自身發展和人類命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師生共同體驗、探討、領悟歷史,大力提升師生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套用教育學界的一句老話,“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全人”的發展,教師應該牢牢把握此次課改對于課程性質的轉變,明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方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