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康乾盛世的結束,清朝國力開始下降,社會問題逐漸凸顯,其中隨著八旗人口的增長,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成了當時較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清朝的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此嘉慶年間進行了一次開發(fā)吉林,同時也是開發(fā)東北的旗人移民運動,其中移民屯田就是一項重要措施,然而在眾多的移民屯田中雙城堡的屯田可謂是成功的典范,然而雙城堡屯田的成功又是相對的。現(xiàn)對雙城堡屯田進行簡單闡釋。
關鍵詞:清代;雙城堡;屯田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1-0266-02
收稿日期:2011-10-28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2011年學生學術創(chuàng)新項目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陳國桂(1986-),男,黑龍江雙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明清史研究(導師:周喜峰教授)。
乾嘉時期,隨著八旗人口的迅速增長,解決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便成了當時較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清統(tǒng)治者采取了移民屯田等諸多措施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但大都是治標之策,收效甚微。其中只有移民屯田是一項根本、長遠的解決辦法。雙城堡移民屯田可謂是成功的典范,它從無到有,由一屯到多屯,最后成為清代東北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地區(qū)。現(xiàn)對雙城堡屯田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
一、清代雙城堡屯田的歷史背景
1.清代八旗生計問題及移民政策的提出。隨著清朝遷都北京,八旗兵丁及其家屬幾乎都“從龍”入關,為了更好地以武力統(tǒng)治全國,清政府要求所有八旗子弟只能為兵,不能從事其他行業(yè)。所需各項消費均由國家統(tǒng)一撥給,在國家財力允許時,清政府“恩養(yǎng)”旗人的這些措施尚可實行,而當國家財力有限,八旗人口增長迅速的時候就很難實行了。據清朝官方統(tǒng)計,順治五年全國八旗男丁為346 931人,到康熙六十年上升為696 681人[1] 。隨著人口的增多、國力的下降,加之八旗子弟越來越奢侈腐化。嘉道時期,大清帝國國運中衰,各族人民反清起義高潮迭起,內庫大耗,京旗生計,愈加嚴重。對京旗蘇拉除移駐外,別無良策。于是解決八旗生計問題便成為當時清政府重視的主要問題。
2.雙城堡的自身條件優(yōu)越起初屯田地點并不在雙城堡,而在拉林、阿勒楚喀等處,但最終因“民占旗地”而收效甚微。然而為什么屯田地點會選在雙城堡?從地理位置上看:地處于亞歐大陸東部北緯45~46度之間,松嫩平原南部,全境為沖積平原和階地,無山、地勢平坦。從氣候類型上看: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因而四季交替明顯。從降水量光照土壤上看:全年降水量在410毫米~521毫米之間,日照太陽總輻射量為122.2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總時數在2 383~2 888小時、春季多、夏季次之、秋季再次、冬季最少。無霜期120~150天。雨熱同期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全縣大部分為黑土適合耕作。無論是在土壤、降水、光照上,雙城堡都適合土地耕種。
二、雙城堡屯田的概況
(一)屯田的前期準備
雙城堡屯田雖然與其自然地理狀況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當時國家所處的境況有關。即在漢族高度發(fā)展的封建社會中、租佃關系的包圍下,清廷曾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以“計丁授田”方式在京畿一帶分配給八旗兵丁的“份地”逐漸演變,而終以“民典旗地”的方式從八旗兵丁手中喪失,以致在乾隆初年“旗地之在民者,十之五六矣”[2]。因而在考慮雙城堡屯田時,仁宗曾一再叮囑:“……若仍令雇民代墾,或將地畝私行租佃,久之悉為流民所據,將來移駐旗人時無地可耕,則該將軍等辦理不善,咎有所歸,斷不寬恕”[3],表明了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最敏感、最深切的憂慮所在。然而富俊到任后,定屯田章程十款,其中提出了如何屯田和采取了各種措施防范漢族農民滲入的辦法,完全由東北的八旗兵丁充任京旗的勞動力,因此雙城堡的屯田便開始。
賽沖阿調任之后富俊出任吉林將軍,其到任后對前任案卷進行了審閱和詳細的調查,“檢查舊案,悉心妥議……通盤核算”[4],得知當時“移駐拉林的京旗蘇拉蓋房墾地,均籍吉林各城兵力”承擔,京旗人又“往往不能耕作,始而雇覓流民,代為力田,久之耕地多為民人所有”[5]。也就是拉林等地區(qū)屯田失敗的原因。而后富俊將吉林將軍印鑒移交下屬松寧署理,起程前往前吉林將軍賽沖阿勘察過的地方夾信子溝墾地再一次勘察,以便更好移旗屯田。經富俊帶隊親赴拉林東南夾信子溝墾地“詳勘”踏察后,發(fā)現(xiàn)原勘這處荒地,雖沃衍,但大勢洼下,不宜墾耕,立即放棄了這處墾地。為不誤移旗屯田事宜,他又親自“帶同委員,前往詳查”,經實地丈量勘明,拉林西北雙城子一帶東西約有130余里,南北約70里,地土平坦,是千古沃野 [4]。之后認定吉林西北部的拉林、雙城子一帶,為墾荒屯田,安置京旗的最佳地區(qū)。根據這一調查結果,他向嘉慶皇帝力陳開發(fā)雙城子一帶,疏曰:“拉林西北雙城子所在地,地土沃衍,應行開墾,移駐京旗”,并指出乾隆時期移駐京旗失敗的原因,即把本不諳農稼的旗人直接調往東北,使他們不得不“雇覓流民,久之田為民有”[5],而應先以募民屯田的方式進行試墾。這一建議得到嘉慶帝的贊同。雙城堡的屯田在清政府的需要、官員的努力配合下開展起來。
(二)雙城堡屯田過程及其成果
1.嘉慶時期雙城堡屯田概況。富俊總結拉林等處屯田失敗的原因,采取先募民屯田的方式進行試墾。所以,在最初的十年,參加屯田的全部是東北的無業(yè)閑散旗人,這些屯丁分兩次發(fā)往雙城堡。首批千名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到達,分別是吉林旗丁720名、阿拉楚喀八旗蘇拉100名、伯都訥八旗蘇拉100名、打牲烏拉八旗蘇拉80名。在屯丁到堡后,由于初次創(chuàng)辦,問題較多,即遣來的吉林本地旗丁多不攜帶家眷,又沒有幫手。有的攜帶家眷又因四人合給窩棚一間,無處安身,屯丁本來就身無分文,更無力自蓋,因而出現(xiàn)了屯丁逃走現(xiàn)象,使墾荒不能足數,有的甚至出現(xiàn)了土地墾而復荒。針對這一系列的弊病,富俊對屯田章程做了修改,如“嚴懲違令擅逃者,除將該逃丁枷號兩個月、鞭一百外,將出派之領催責革,佐領、驍騎校記大過二年,協(xié)領記過一年,以為玩誤公事、漫不經心者戒”[6]。在富俊改變屯田章程之后,情形有所好轉。然而在總結第一次的教訓后,富俊改變做法,不再硬性攤派,而是采取了“有愿往者自行投報”[7],另外在安排上較上次更加周到穩(wěn)妥,均從有家眷之丁內挑選前往,每丁所給的遷費銀兩比原來增加二十二兩多,最重要的就是本次千名屯丁均從盛京挑選,與吉林屯丁相比,更擅長耕作。因此在得知消息后,盛京屯丁十分踴躍,單沈陽一處,就有“兩千余年壯旗丁情愿赴吉林省左右地方墾荒” [7],在挑選出的一千名屯丁中,“奉天撥去之丁,多有合全家去,甚至合族及告退披甲前去者”[8]。“每戶父子、兄弟、男婦多者十五六口,少者亦七八口不等,詢知此處地甚肥美,多愿跟來充做幫丁”[3]。這樣他們攜來的大批幫丁,就可以幫助耕種,“可免雇人夫,以節(jié)靡費。”[9] 可以說這批人對雙城堡的開發(fā)貢獻是最大的。到道光元年,“阿拉楚喀、雙城堡三屯地畝已達九萬數多響,漸有成效,可移駐在京旗人三千戶。”[5] 可以說達到了屯田的預期效果,所以道光朝開始移駐在京八旗子弟。
2.道光時期雙城堡屯田概況。在東北旗丁墾荒9萬坰的基礎上,道光元年開始移駐京旗,按最初的規(guī)劃,預計移駐京旗3 000戶,可實際前往人數且很少。以道光四年為開端,第一批移駐共有53戶。道光五年移駐76戶,并分兩起移駐。實際到達74戶。道光六年移駐189戶,實際移駐148戶,并分四起移駐,實際到達142戶,其余41戶于道光七年移駐,共計道光七年共移駐90戶。道光八年移駐27戶,據咸豐年間的統(tǒng)計數字。先后移拔的京旗共698戶,從這個意義上說,與預計的3 000戶相比,雙城堡的移駐京旗是失敗的,然而并非如此,雖然是京旗回屯,但目的是解決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難道東北三省的八旗兵丁將就不在解決問題之列?以此:雙城堡的屯田不僅成功,而且是超額完成,而此次開發(fā)對雙城堡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清代雙城堡屯田的影響
從屯田開始到嘉慶二十五年,雙城堡先后開辟了中屯、左屯和右屯。到道光元年“雙城堡三屯地畝開墾已達九萬數多響,漸有成效,可移駐在京旗人三千戶” [5]。然而比預期效果更大的作用對雙城堡來說應該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
1.使雙城堡地區(qū)由荒無人煙無人煙的荒地,變成了人口漸眾,良田萬頃的富庶之地。道光七年,雙城堡共有租佃戶3 700戶,已墾熟地31 100坰。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工業(yè)上的制油、釀酒、糖業(yè)、鞋業(yè)、造紙、糧米加工等行業(yè),先后興起。僅周家油房一處,年產豆油17 000余斤,最后出現(xiàn)了“千村星拱,萬突煙騰,鱗檐櫛比,溝壑綺錯,習于耕稼。故風俗淳樸而勤儉,是尚漸漬于文教”的繁榮景象[10] 。
2.雙城堡屯田給東北地區(qū)經濟開發(fā)帶來了資金、勞動力和技術。首先,屯田給東北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帶來必要的資金,吸引了大量具有豐富農耕技術勞動力的到來。為了雙城堡屯田,清政府預先投入了大量經濟開發(fā)所必需的啟動資金和設備。其次,為現(xiàn)代雙城地區(qū)農業(yè)的發(fā)展做了準備,原來雙城堡沒有屯田之前,此地人煙稀少,農業(yè)生產幾乎為零,但隨著雙城堡屯田的開發(fā),后來大量農業(yè)人口的遷入使該地區(qū)荒蕪的土地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fā)展和開發(fā)。
清代雙城堡地區(qū)實行的屯田,為當時的清朝政府解決了一定的問題,對保證其“根本穩(wěn)定“意義重大。然而更大的作用是為雙城堡地區(qū)經濟的開發(fā)和進一步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不論是當時對雙城地區(qū)還是東北地區(qū)的開發(f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更為現(xiàn)在雙城堡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清初編審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擇[J].歷史檔案,1988,(4).
[2] 皇朝經世文編:卷35[G]//赫泰.復原產籌新墾硫.
[3] 長順.吉林通志:卷31(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 薩英額.吉林外紀:自序,卷十,雜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 趙爾巽.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二,列傳一百二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王履泰.城堡屯田紀略[G]//長白叢書:吉林文史出版社,P123.
[7] 寧古塔地區(qū)副都統(tǒng)衙門檔[Z],嘉慶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
[8] 魏影.京旗回屯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9] 清宣宗實錄:卷六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 張鼒銘.雙城縣志[M].臺北:臺北成文出版社,192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