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北京市豐臺區緊緊圍繞首都功能拓展區的總體定位,城市建設蓬勃發展,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伴隨路網結構優化、軌道交通的延伸和城鄉結合部改造,快速的城市建設和新的規劃布局對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建設環衛設施,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基本需求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豐臺區環衛中心從環境衛生服務保障工作實際出發,對新形勢下加強環衛設施建設規劃進行了調研,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環衛設施建設規劃現狀
環境衛生設施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組成部分,是市容環境衛生事業的基礎體系,包括環衛公共設施和環衛機構工作場所(本文主要涉及的是環衛公共設施)。截止2011年6月底,豐臺區環衛中心責任范圍內的公共設施包括:密閉式清潔站(含垃圾中轉站、垃圾樓、垃圾房)251座、公廁386座、分類果皮箱3146個。
2008年以來,豐臺區環衛中心多處設施被劃入城市建設規劃范圍內,先后拆除密閉式清潔站18座,僅還建8座;拆除公廁19座,僅還建8座。當前,在豐臺區重點建設項目,如棚戶區改造、成壽寺地區拆遷、夏家胡同改造工程周邊,環衛設施共有56座,占環衛中心設施總數的8.8%(其中公廁45座,占公廁總數的11.7%,二類以上公廁8座,達標公廁29座,三類公廁8座;垃圾房11座,占垃圾收集設施總數的4%),這些密閉式清潔站、公廁已列入拆除計劃。
近年來,在環衛設施拆建過程中,有以下幾種現象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環境衛生作業服務質量的穩定,使豐臺區設施規劃布局由基本平衡變化為局部區域失衡。
(一)規劃建設困難
2008年馬家堡東路擴建時拆掉的3個垃圾房,至今仍沒有還建。為解決附近居民傾倒垃圾的難題,在路邊擺放了垃圾桶,但對清運垃圾及站點管理造成不便,且收集容器露天擺放,嚴重影響周邊環境衛生。蒲黃榆道路改造后,之前拆除公廁5座,至今未還建,道路兩旁沒有一座公廁,造成居民如廁不便。在城市建設、市政工程開工前,拆遷部門表示預留環衛設施位置,但很多未能兌現。
(二)隨意拆除環衛設施
2011年5月,某村在改造過程中,先后將仍在管理和使用的3座公廁拆除,目前此事尚未解決。
(三)環衛設施受損破壞嚴重
2010年2月14日,位于河西的6座公廁30多個坑位一夜之間全部被砸壞。有的道路兩側的門店商戶將餐廚垃圾,甚至糞便倒入門前果皮箱,造成果皮箱嚴重污損,使用壽命減短。據統計,區環衛中心每年因商戶亂倒垃圾造成果皮箱損壞更換的有2000余個,購置1個果皮箱需1000元左右,僅更換果皮箱的費用高達200萬元,加大了環衛作業成本。
(四)建設施工過程中環衛設施缺失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2007年4月28日建設部令第157號發布)、《北京市公共廁所管理辦法》(2008年7月1日起實施)和《關于加強環衛設施建設管理的通知》(豐政辦發〔2004〕45號)要求:垃圾收集設施、公共廁所的建設規劃屬于市政管理行政部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拆除、停用或者改變用途。確需拆除的,應當提前報告區、縣市政管理行政部門,并按照規定予以重建或者補建。重建或者補建期間,拆除單位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環境,滿足使用需求。但張儀村路、開陽路、北京南站周邊、馬家堡西路、康新路、北京西站南路等道路改擴建時,原有垃圾收集設施被拆除未還建,由于建設施工單位未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造成施工過程中周邊居民垃圾無處傾倒。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因城市規劃建設對環衛設施建設的規劃不足,造成環衛設施建設用地少、用地難問題,尤其隨著城市進程不斷加快,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及人為因素,環衛設施短缺和分布不合理現象更加凸顯。通過對當前環衛設施拆建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在環衛設施建設規劃和管理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一)環衛設施建設規劃相對滯后
一是環衛設施規劃不足。由于城市的發展建設較快,隨著人口的增加,給原有環衛設施帶來了較大壓力。部分地區的環衛設施數量明顯不足。由于周邊建筑的快速崛起、路邊停車增多,部分環衛設施的有限作業空間被擠占,給清掏、清運作業帶來困難。
二是補建選址不現實。部分新建小區、改擴建道路完工后,由于建設初期沒有規劃或沒有按照規劃建設環衛設施,存在“先天缺陷”,致使完工后,周邊居民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再選址配建時必然遇到選址困難、施工困難,甚至遭致不滿和阻撓。
三是環衛設施基礎條件落后。豐臺區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密閉式清潔站建于1988年-2000年,公廁建于1996年以前,有的設施自1996年以來只進行過小修小補,維持使用;還有的設施因建設時水、電硬件不到位,一直影響著保潔管理質量。
(二)環衛設施監管力度較弱
近年來,在城市建設改造中,環衛設施未能按規劃要求建設實施,或實施嚴重滯后,工程監督驗收時缺乏有力的監管和制約,從而造成很多主要街區建成后沒有了環衛設施的立足之地,影響城市整體功能的發揮。同時,環衛設施無法達到實時監控,極易遭到偷盜、損壞,特別是所處位置較為偏僻的設施,經常在夜間被人為破壞。
(三)過渡時期缺乏保障
在部分建設工程施工前期,許多施工方輕易拆除了原有環衛設施,造成施工期間缺乏相應的過渡措施保障周邊居民的生活使用。由于沒有規范的垃圾收集容器和場地,使得施工地區成為垃圾亂倒、無人管理的臟亂差地區,嚴重影響市容環境衛生面貌。
而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對環衛設施公共服務的屬性認識不到位。公共設施服務于公眾的生產生活,一些單位部門對環衛設施的這一基本屬性認識不夠,對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理解,致使環衛設施規劃建設滯后,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二是對規劃編制和實施認識不到位。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很少將環衛設施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忽視了對環衛設施的長遠規劃。特別是對環衛行業實際需求的考慮和環衛設施設置標準的設定,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很多障礙,缺乏有效的監督。
三是對愛護環衛設施的宣傳不到位。環衛設施屬于公共設施,服務于人民群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愛護和維護。當前,在這方面的宣傳和教育是比較欠缺的。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規劃力度
一是在城市開發建設中,高度重視環衛設施規劃,在全面細致深入排查當前環衛設施現狀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環衛公共設施規劃機制。環衛部門要及時、準確地把城市環衛設施的需求信息及時反饋給規劃部門,確保環衛設施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
二是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環衛設施設置標準,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垃圾收集站等公共設施,并確保與主體工程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備案、同時交付使用。
三是原有環衛設施需改建或遷建時,應按照“拆一還一、先建后拆”的原則,制定并落實好改建、遷建計劃。
四是應將環衛設施長遠規劃列入地區發展整體規劃中,與道路改擴建、新建小區、城鄉結合部改造等工程相協調,按環衛規劃預留環衛設施建設用地。
五是應制定地區環衛設施長期建設、維護計劃,保證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形成環衛設施新建、翻改建、維修的良性循環。
(二)加大監督力度
一是建設項目的規劃審批、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應有市政管理部門參與介入,實施全過程監督,對未按規劃配套建設環衛設施或配套環衛設施驗收不合格的,整體項目不予通過竣工驗收。
二是實行社會監督,及時化解因環衛設施選址建設、使用等產生的社會矛盾。對無理阻撓環衛設施建設、使用的行為給予必要處罰。
(三)加大管理力度
一是要強化市政、環衛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形成齊抓共管的監管處罰高壓態勢,及時曝光、查處肆意破壞、拆除、遷移、改建、封閉、損毀環衛設施或將其挪作他用的個人和單位,確保監管處罰制度有效落實。
二是加強環衛設施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特別是提高專業作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水平,保證環衛設施干凈衛生、設備齊全、正常使用。
三是擴大對環衛設施重要性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支持、愛護環衛設施的建設和使用。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