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昌市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現轄禹州市、長葛市、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和魏都區6個縣(市、區),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70萬。近年來,許昌市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居環境得到優化,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探索“管理靠隊伍、長效靠機制、提升靠技術”的城市管理綜合發展之路,許昌市積極打造高效的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臺,2010年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正式運行,并通過了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的專家組的驗收,實現了投資低成本、運維低費用、使用高效能(兩低一高)的建設目標。
一、精心謀劃建設,構建高效的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平臺
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按照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頒標準,在借鑒外省城市先進做法的同時,充分結合市情,構建了具有許昌特色的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臺。
一是創新運行模式。成立一個中心,擔負指揮、監督兩項功能,但功能相對分離,既減少了建設投資,又節約了機構設置和人力資源。實行“二級監督、二級指揮、三級處理”的運行模式,將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充分結合。市創建文明城市指揮部辦公室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辦公室兩個部門行使數字化城市管理運行監督職能,實行高位監督;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和區 (縣) 人民政府(管委會)、市直相關部門指揮平臺二級指揮派遣;市、區 (縣)、鄉(辦)三級處理高效的運行模式,確保了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高效運行。
二是運用先進技術。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率先應用了3G無線通訊、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三維實景圖像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首次將三維模擬圖像應用于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中,設計了240寸弧形大屏幕。在部頒規定的八大核心應用子系統的基礎上,研究、開發了符合許昌實際的領導移動督辦、業務短信子系統、數字城管綜合門戶網站、采集員管理子系統、CA認證子系統、雙網交換子系統等8個應用子系統。在一期拓展項目建設中,又結合實際開發了私搭亂建管理子系統、城市部件動態管理子系統、統計分析子系統、視頻案件管理子系統等4個應用子系統,建設了視頻會議子系統、移動視頻信息采集子系統、信息采集互視互通子系統等3個軟硬件集成項目,使系統功能進一步完善,形成了閉合、互聯、互通的城市綜合管理系統。二期將設計開發淤泥渣土車監督管理子系統、夜景亮化工程監督管理子系統、建筑工地監督管理子系統、公眾信息互動平臺、數字城管與行政審批平臺、數字城管與全市電子監察系統數據交換平臺等擴展系統,并增加移動視頻采集車、40個二級平臺語音互通設備、無線視頻設備,及完善服務器與存儲系統等。
三是高效整合資源。整合公安部門的視頻監控信息、規劃部門的1:1000市區地形圖、國土資源部門的1:500正射影像圖和市園林綠化、郵政、電力、移動、聯通等部門的城市部件基礎信息和數據,實現了數字化城市管理的資源共享,降低了建設成本。
四是分步規劃建設。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規劃分三期進行建設。2010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蓋許昌市主城區70平方公里范圍。2012年實施二期工程,將覆蓋擴展至環城公路以內100平方公里和許昌新區180平方公里;2014年將實施三期工程,覆蓋范圍將擴展至所轄縣(市)中心城區,實現所轄縣市區域全覆蓋。
二、抓住關鍵環節,提升數字化城市管理運行效能
該系統運行以來,注重抓好信息收集、指揮派遣、案件督辦三個關鍵環節:
一是廣泛收集信息。全覆蓋、全時段、無遺漏地發現城市管理方面的問題,信息采集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專業信息采集隊伍的作用。170名信息采集員按照劃定的工作區域,從早7:00至晚10:00實行不間斷地巡查,及時收集、上報城市管理問題,同時強化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堅持每周、每月通報情況。采取每天實地徒步督查的形式,督促信息專業單位提高信息采集覆蓋率和信息采集的質量,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時率達到97%以上。同時,多渠道收集問題,通過視頻監控、社會公眾舉報、公共媒體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務熱線投訴、110指揮中心轉接、各級領導批辦、門戶網站等多個渠道廣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
二是高效派遣指揮。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從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技能入手,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建立接線員培訓機制,每周安排不少于2個小時的培訓,每月組織一次閉卷考試和上機操作測試。實行量化考評,每月公布考核結果,實行獎優罰末,使問題從發現上報、確認責任單位、審核立案到任務派遣由原來的10分鐘左右,縮短到目前的3—5分鐘以內,大大提高了案件派遣的時效性。同時,規范平臺責任單位的管轄區域、管理職責和服務流程,使接線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指揮派遣效率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是強化案件督辦。許昌市政府辦公室專門出臺了《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辦法(試行)》(許政辦〔2011〕45號),成立了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辦公室,實行兩級督查。每周將各責任單位超期未處置的案件在市政府門戶網站和中心門戶網站上進行公布,每月召開一次運行點評會,通報月案件處置情況,每季度對責任單位案件處置情況進行一次績效評價,評價結果通報各責任單位,并在新聞媒體上發布,接受社會監督,并上報市政府。將數字化城市管理案件處置情況納入文明城市創建中并進行督辦和考評,市創文辦每周對數字城管超期未處置案件進行重點督辦,每月排名末位的單位在市創建點評會上表態發言,每季度績效評價排名后5位的單位在全市創建工作考評中被扣分。同時,積極發揮老干部督導團作用,將每周數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超期案件問題,請老干部督導團幫助協調,督促責任單位解決。運行以來,結案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
三、健全工作機制,實現數字化城市管理長效化
一是政策保障機制。為確保運行,許昌市政府專門印發了《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實施辦法》、《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運行工作方案》、《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辦法(試行)》(許政辦〔2011〕45號)等規范性文件。同時,將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設和運行經費納入市財政年度預算,給予重點保障。
二是定期通報機制。實行“日督查、周通報、月點評、季評價”制度。每周印發一期督查通報;每月召開一次運行點評會,通報月案件處置情況,及時協調、解決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每季度對責任單位案件處置情況進行一次績效評價,評價結果通報各責任單位,并在新聞媒體上發布,接受社會監督。
三是效能問責機制。將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與監察部門效能問責、單位年度工作目標完成情況、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年度評先掛鉤。對處置不及時、反復發生問題多的責任單位,實行效能問責。
四是市民參與機制。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聞媒體,全方位對市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廣泛的宣傳報道,每月第一個周日在市區主要廣場、居民居住區附近、人流密集場所開展宣傳活動,現場解答市民群眾提問,接受市民群眾投訴,發放宣傳資料和宣傳卡片。同時,為了提高市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許昌市協調通訊部門從2011年5月1日起,將“12319”城市管理服務熱線由主叫付費變被叫付費。
五是量化考評機制。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內部建立了崗位職責體系、目標管理體系、考評獎懲體系,制定下發了《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SZH—2011標準化管理辦法》,明確了中心崗位職責體系、規章制度體系、考核指標體系、考評辦法體系,每半年對中心工作人員進行一次排名,年終進行綜合排名,將排名結果作為獎勵的重要依據,促進了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
許昌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自2010年6月1日正式運行以來,共受理案件約52萬件,結案率達到99.39%,構建起了大的城市管理格局,使查找城市管理問題更細致、收集城市管理問題更廣泛、發現城市管理問題更及時、處理城市管理問題更快捷、解決城市管理問題更徹底。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