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發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社會建設五年規劃。《規劃》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緊扣“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幸福安康”這條主線,描繪了今后全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通篇體現了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理念,是一個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的社會建設綜合規劃,是今后五年北京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加強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
一、《規劃》編制的主要特點
一是力求做到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社會建設。在總結以往工作成效的基礎上,按照中央領導同志和市領導關于加強系統設計、科學規劃的要求,從完善社會服務、創新社會管理、動員社會參與、創建社會文明、構建社會和諧五個方面,《規劃》系統設計了首都社會建設總體框架,全面部署了今后五年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的重點工作任務。
二是力求推動實踐創新,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規劃》緊密結合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和首都社會建設實際,針對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領導關注的社會服務管理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是各類人群服務管理、基層民主自治、村莊社區化管理、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互聯網新媒體管理服務等問題,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提出了具體對策和工作措施。
三是力求量化工作目標,做到語言通俗易懂。為便于理解、操作和實施,《規劃》在設計了29個專欄的基礎上,還緊緊圍繞今后五年社會建設發展的定性目標,研究設定了若干量化指標,初步形成“十二五”時期北京社會建設主要指標體系。與此同時,在遵循規劃語言規律的基礎上,力求使《規劃》文字表述通俗易懂,讓公眾喜聞樂見。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及工作重點
科學布局謀篇,《規劃》共分7篇、28章。其中,第1篇為編制背景,第7篇為保障措施,中間5篇圍繞構建社會建設“五大體系”展開部署重點工作,提出諸多創新性舉措。
(一)《規劃》編制背景
第一,關于過去五年工作。從五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北京市社會建設成績:一是社會保障制度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二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三是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四是社會廣泛參與贏得世人矚目;五是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第二,關于今后發展環境。從理論依據、實踐基礎、發展契機等方面作出綜合判斷,今后五年是北京社會建設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總體形勢特別是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等方面,分析了當前社會建設面臨的挑戰;從黨和國家大局、首都發展大勢,論述了加強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
第三,關于今后發展目標。《規劃》明確提出了今后五年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和“五個更加”的發展目標,并圍繞發展目標提出了28項量化指標。這些指標的設定,既借鑒了國內外經驗,又與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進行了反復研究論證。
(二)今后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完善社會服務、創新社會管理、動員社會參與、創建社會文明、構建社會和諧五大方面,提出22項重點任務、79項具體任務及其相應舉措。
一是關注民生,完善社會服務。強調服務為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從讓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各類人群、讓居民生活更便利、完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業四個方面,提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任務;從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讓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四個方面,提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從讓孩子們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讓文化發展更好地服務群眾、努力使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增長1歲、倡導市民做“健康北京人”四個方面,提出發展社會事業的任務;從讓社會福利適度普惠、讓老年人安享晚年、讓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讓每個特困家庭和人員都能得到救助、讓慈善成為社會風尚五個方面,提出完善社會福利體系的任務。
二是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強調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文關懷,在服務過程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各類人群全覆蓋。從科學合理調控人口規模、加強實有人口動態管理、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完善特定人群管理和服務四個方面,提出實現各類人群服務管理全覆蓋的任務;從完善社區服務管理格局、搭建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全面實現城市社區建設規范化、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和村莊社區化管理四個方面,提出夯實基層社會管理基礎的任務;從健全食品藥品監管機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應急防災管理機制四個方面,提出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的任務;從促進互聯網新媒體發展、完善網上公共文化服務、加強網上宣傳引導工作、依法加強互聯網新媒體管理四個方面,提出加強和完善互聯網等新媒體管理的任務;從加快推進社會服務管理綜合試點工作、基本實現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全面提升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三個方面,提出構建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的任務。
三是激發活力,動員社會參與。強調推動社會協同,動員公眾廣泛參與,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生機和活力。從全面推進居民自治、不斷推進村民自治、積極推動公眾參與、切實加強社會監督四個方面,提出動員公眾廣泛參與的任務;從積極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基本形成社會組織“樞紐型”工作體系、加快推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四個方面,提出激發社會組織創造活力的任務;從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營造企業發展社會環境、實現商務樓宇服務管理全覆蓋三個方面,提出推動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任務;從基本實現社會工作者隊伍專業化職業化、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完善社會工作運行機制三個方面,提出推進社會積極協同的任務。
四是優化環境,創建社會文明。圍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強調營造文明、守法、科學、健康的社會環境。從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和行為規范、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四個方面,提出做文明有禮北京人的任務;從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增強群眾法律意識三個方面,提出營造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的任務;從大力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持續開展科學普及活動、堅持反對迷信和邪教三個方面,提出倡導科學的方式方法的任務;從注重社會輿論引導、加強社會心理關懷、完善心理援助服務三個方面,提出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的任務。
五是共建共享,構建和諧社會。圍繞協調社會關系,強調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從注重傾聽群眾呼聲、完善平等協商機制、切實保障合法權益三個方面,提出健全群眾利益協調機制;從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加強改進信訪工作、引導理性表達訴求三個方面,提出健全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從健全社會矛盾多元調解體系、強化源頭治理社會矛盾糾紛、依靠社會力量化解矛盾糾紛三個方面,提出健全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從深入開展社情民意調研、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依法科學民主決策三個方面,提出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深入開展和諧家庭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和諧社區(村鎮)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和諧企業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創建活動四個方面,提出健全社會和諧創建機制。
(三)實施保障措施
主要提出三個方面:一是從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工作體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領域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社會工作者能力建設等方面,提出健全組織保障體系的措施;二是從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優化資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健全工作保障制度的措施;三是從完善重點項目支撐、建立社會建設指標體系、健全督促檢查考評制度等方面,提出健全實施保障機制的措施。
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全市上下必須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按照“建首善、創一流”的要求,堅持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行動起來,認真組織實施《規劃》,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著力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相適應的社會建設體制,努力形成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社會建設體系,使首都社會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讓北京城市生活更美好,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幸福。
(責任編輯: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