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北京精神”,是北京在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過程中的文化自覺和理性抉擇。一個國家需要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一種文明素養的綜合反映,是一種文化特色的精確提煉,是城市市民認同的精神價值與共同追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領城市發展的一面旗幟。經過一年多的提煉和290多萬群眾投票評選,由“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語于2011年11月2日正式向社會發布。“北京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是北京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是全市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精神財富,也是凝聚、團結、激勵全市人民昂揚向上、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創新”作為北京精神的重要元素,對于北京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北京的新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而世界城市都是世界創新中心。技術、制度和文化創新成就了當今世界城市的強勢地位,創新精神也涵化為其內在特質。技術與商業革命奠定了倫敦的世界城市地位;紐約的華爾街是金融創新的前沿,雖然無管制的創新會帶來問題,但其在美國經濟繁榮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巴黎的紡織時裝業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背后體現的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創新精神。面對交通擁堵、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住房緊缺等“城市病”,世界各國的城市更是把創新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紛紛制定創新行動計劃。目前,世界上的創新型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一是文化創新型城市。通常為一國的首都或重要城市,如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和芬蘭赫爾辛基等,其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與內容,偏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即依托經濟繁榮發達和較強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大力推進文化創新,通過文化藝術領域創新,打造全新的城市發展形態。二是工業創新型城市。如美國堪薩斯、英國哈德斯費爾德和韓國大田等,其城市創新發展的重點,是以工業創新作為突破口,即依托地處大都市周邊,工業基礎比較扎實,工業領域的人才、技術等優勢比較突出的支撐,大力推進工業技術創新,形成以工業產業創新帶動城市發展創新的格局。三是服務創新型城市。如美國紐約、德國柏林和日本東京等,其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與內容,是把現代服務業作為創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過不斷創新城市的服務,增強城市服務功能,著力發展服務型經濟,不斷滿足本地城市居民的各種需要,也不斷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各種跨國服務,同時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融合。服務創新型城市第三產業發達,社會綜合服務能力較強,政府服務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較高。四是科技創新型城市。如印度班加羅爾、美國硅谷、加拿大渥太華等,主要出現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其城市創新發展的戰略與內容,是突現科技集成和科技創新。此類城市一般依托國際一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形成雄厚的科技實力、較強的創新能力與明顯的科技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先進科技,在協調推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成為推動全球科技進步的動力源。
2006年,北京市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新構想。2011年,北京又提出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雙輪驅動”戰略,因應這兩大戰略指向,借鑒世界經驗,應著力從以下方面培育北京精神的創新元素。
其一,提高市民的創意水平和享受創意的意識。市民的創意生活是城市創新精神的沃土。英國政府特別注重這個方面,2000年在《The Next 10 Years》中,從教育培訓、扶持個人創意及提倡創意生活三個方面,研究如何幫助公民發展及享受創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開放更多的博物館及將所有數據檔案數字化等,這些做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創意接觸機會,使他們可以發展創意、享受創意生活,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設要始終強化文化惠民意識,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全市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二,發揮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引領作用。“沒有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的引領,任何社會都是不會進步的”——未來學家納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中這樣寫道。想到文藝復興,人們自然就會想起米開朗基羅、達芬奇、莎士比亞這些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名字,是他們引領了當時科學、社會和政治領域思想的變革。因為藝術反映社會,彰顯城市個性;藝術可以喚醒人們,激發新思維,賦予人們信心,帶給人們一種動力。北京要想提升創新力,開發出富有自己特色的產品與設計,就必須依靠不安于現狀、有才能和創造精神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為了更好地發掘、培養、使用這類人才,需要正確認識文化創意人才或階層的特性。文化創意人才一般具有這樣的特性:(1)富于創造力。創意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頭腦靈活、想象力豐富、很少循規蹈矩,所以擁有更多的創造力。(2)價值觀獨特。相比創造利潤,他們更看重創作過程中的快樂體驗;更傾向于自我管理,而排斥傳統科層制;更強調獨立自我表達和對差異的包容,而非集體一致性;更強調多面,而非單一。(3)注重軟激勵。對他們來說,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更大于金錢與物質激勵,更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
其三,把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到戰略高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就是對人的創造力的保護。發達國家都把保護知識產權提到了極高的位置,特別重視對創新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美國是這方面的典范,獨立后即在其《憲法》中明文規定,發明人、作者的創作成果應當享有知識產權,并于1790年頒布了《專利法》和《版權法》,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全球保護范圍最廣、規定最詳盡的法律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推行知識產權發展戰略,進行知識產權改革,重新界定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和利益分配。對外,則謀求美國知識產權權利人在全球利益的最大化,推動《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簽署。日本近幾年也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法律,如IT基本法、知識產權基本發展聯盟。而在這個方面,我國才剛起步。北京要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必須加快出臺相關法規,對創新產品(如商標、專利、外觀設計、版權等)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優化創新環境。首先,要增強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通過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相關法規的宣傳普及、實施知識產權培訓工作等形式加強宣傳和教育,逐步改變人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其次,要促使企業將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去。鼓勵企業將知識產權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點工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增強其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切實改變我國許多產品在國外市場遭到的“一流質量、二流品牌、三流價格”的冷遇;第三,逐步完善北京知識產權制度。在國家知識產權制度框架下,進一步理順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改變知識產權局、工商局、版權局等各職能部門條塊分割的現狀,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效率;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監督力度,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利益。
城市發展成功的關鍵在于創新力的勃發。經由創新精神的培育,北京不僅應成為經理、商業研究員的集聚地;也應是科學家、工程師、畫家、作家以及設計師的圣地;不僅能創造巨大的經濟財富,更重要的是成為思想和價值觀的搖籃。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