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畢業大學生與用人企業之間信息交流不通暢、不全面、不對稱的現狀,基于本體的知識表示方法,建立本體知識庫,定義公理規則,并通過一致性分析驗證和完善該本體庫及對應的公理,完成知識推理。最后,在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模型的基礎上,給出該系統的語義查詢設計模型。該本體模型將為大學生就業系統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本體思想在其他領域或行業的應用提供借鑒,這將對發展本體理論知識,提高信息檢索的查全率和查準率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本體; 語義網; 公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3. 028
[中圖分類號] TP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3- 0055- 03
1 引 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困難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究其原因,除整體崗位供應滿足不了工作需求的根本原因外,畢業大學生與用人企業之間信息交流不通暢、不全面、不對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有這樣一種現象值得關注: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苦苦尋覓就業單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招聘信息,卻經常說招不到適用人才。對此,筆者認為,在無法改變工作崗位需求大于供應的客觀環境下,增強畢業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溝通,最大限度地為彼此提供可用信息,不失為一種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以網絡為依托建立大學生就業系統,通過引入“本體論”思想,規范大學生就業信息。
語義網由Tim Berners-Lee[1]首次提出,它是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其實質就是增強網絡資源內容及功能的語義和表示,以滿足分布式主流計算機環境語義互操作的需要,這樣可以實現對互聯網上異構和分布信息的智能化、高效化訪問[2]。本體是解決語義層次上Web信息共享和交換的基礎[3]。本文將為大學生就業建立“本體庫”,搭建本體模型,規范信息表達的方式和語言。只有擁有通用、規范、高效的信息表示方式,才能保證信息的良好共享。這在大學生就業系統中具體表現為,各個招聘單位的招聘條件、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信息都有規范的格式表達,方便了畢業大學生查看招聘單位信息,從而為找到符合自己對工資福利、工作環境、是否解決戶口等方面要求的招聘單位提供了最大可能。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更多地獲取滿足其對畢業學校、學歷、個人能力等方面要求的應聘大學生的信息,為其找到合適的人才提供了方便。總之,本文通過高效的知識表示方法,建立大學生就業系統模型旨在改變當前畢業大學生和招聘單位之間信息溝通的障礙和瓶頸。
2 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
大學生就業系統在掌握各個企業招聘信息的基礎上,為大學生應聘者提供滿足其就職要求的企業。從這個目的出發,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可分為以下7個類:行業、招聘單位、職位、職位要求、求職者、求職要求和求職者條件(如圖1所示)。
在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中存在各種關系,而在概念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在類與類之間、類內子類之間、類間子類與子類之間都存在著關系[4],其中主要的關系有以下幾種:
(1) 屬于關系。“屬于”關系比較多見,在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模型中,屬于關系具體有5個:招聘單位屬于行業;職位屬于招聘單位;職位要求屬于職位;求職者條件屬于求職者;求職要求屬于求職者。
(2) 決定關系。在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類之間,決定關系有兩個:職位決定了職位要求,求職者決定了求職要求。
(3) 選擇關系。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類之間的選擇關系主要有兩個:求職要求選擇行業、招聘單位、職位,職位要求選擇求職者條件。
(4) 匹配關系。匹配關系與選擇關系類似于一對逆關系,在該本體中:行業、招聘單位、職位的信息匹配求職條件,而求職者條件要匹配職位要求。
3 知識一致性分析
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的公理主要有類內公理和類間公理兩類。其中,類內公理分值域公理和屬性關系公理兩種。
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的值域公理詳見表1。
類間公理是表示類與類之間、類槽與類槽之間的公理。類與類公理是對類之間關系的約束,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類之間公理詳見表3。
4 大學生就業系統知識推理
根據公理定義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已知的概念或屬性信息上推理出未知的、新的相關知識[5]。知識推理把原來隱性的難以理解的關系明晰化、簡單化,新的知識為解決特定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根據大學生本體類之間的關系圖,通過相鄰類關系進行推理,可以得到新的類間關系,強化不相鄰類之間的關系。
[例1] 如圖3所示,“求職者”決定了“求職要求”,而“求職者條件”屬于“求職者”,實際上不難看出求職者的要求不是異想天開的,而是與自己的條件即求職者條件息息相關的,求職者實際上是根據自己的條件確定自己的求職要求。由此可推理出:“求職者條件”對“求職要求”起決定作用。
[例2] 如圖4所示,截取的是類關系圖的左半部分,“求職者”決定“求職要求”,根據“求職要求”去選擇“行業”、“招聘單位”、“職位”。由此推理出“求職者”與“行業”、“招聘單位”、“職位”之間的關系,這一部分實際上是求職者選擇職位、單位和行業的過程,也可直接簡化成“求職者”尋找“職位”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通過推理更加明晰地顯現出來。
[例3] 如圖5所示,這次截取類關系圖的右半部分,“職位”決定了“職位要求”,“職位要求”選擇“求職者條件”,“求職者條件”是屬于“求職者”的,這就可以推理出“職位”與“求職者”有一個直接關系,那就是“職位”在尋找能勝任它的“求職者”。當然,同時因為“職位”屬于“招聘單位”,也可以看出“招聘單位”尋找人才即“求職者”的關系。
5 本體模型在大學生就業系統中的應用
為該大學生就業系統設計本體模型的最終目的是要把本體知識應用到大學生就業系統開發實踐中,用本體的理念和方法優化系統,實現大學生求職者和招聘單位之間信息的高效溝通,從而為大學生求職者匹配到最合適的招聘單位,同時也為招聘單位找到合適的大學生人才。
大學生就業系統語義查詢的設計模型由5個主要部分構成,分別是用戶界面、查詢、公理庫或推理引擎、系統本體知識庫、系統元數據。
系統元數據是該大學生就業系統數據的本質存在形式,這里的元數據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求職者的信息,包括求職者的條件和求職者的求職要求等;另一部分是招聘單位的信息,主要有行業信息、招聘單位信息、職位信息和職位要求信息。
系統本體知識庫,即我們之前設計本體模型過程中建立的本體及其知識庫,通過科學規范的本體表示方法,把原本原始、雜亂的數據規范化、統一化。本體知識庫的建立是在該系統中應用本體思想,實現知識高效共享的基礎。
公理庫或推理引擎是公理的集合,通過公理的約束生成推理引擎。用戶的高級語言需求通過公理庫及推理引擎轉化為系統可以理解的命令,最終作用于本體庫或系統元數據,找到用戶需求的信息,返回給用戶界面。當然,公理庫是建立在本體庫的基礎之上的,在推理過程中結合本體庫是必不可少的。
查詢則是因為用戶在搜索信息的過程中,涉及對系統元數據和本體知識庫的查詢工作。所以查詢分為兩種:系統元數據查詢和本體查詢。
用戶界面為用戶提供友好的視窗界面,用戶在界面輸入目標信息,系統內層會為用戶搜索到匹配信息,返回到用戶界面,顯示給用戶。
6 結 論
該大學生就業系統本體模型可以為擇業大學生和招聘單位提供信息檢索服務,其主要特點及優勢是為用戶快速、準確地找到就業信息或應聘者信息。這樣就為大學生擇業者提供了更多更準確的就業信息,提高大學生擇業者就業的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這一社會問題。此外,該系統本體模型的建立過程及建立規則,將為其他就業系統的建立提供技術及準則參考,并可以為其他領域本體模型的建立提供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1] Tim Berners-Lee,James Hendler,Ora Lassila.The Semantic Web[J].Scientific American,2001(5).
[2] 沈海波,洪帆. 語義Web及其應用[J]. 微計算機應用,2005(5):586-589.
[3] 王志華,趙偉. 基于本體的語義網檢索模型及關鍵技術研究[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1(1):145-148.
[4] 鄧志鴻,唐世渭,張銘,楊冬青,陳捷. Ontology研究綜述[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5):730-738.
[5] 黃珂萍,蔣昌俊. 基于本體的城市交通的知識分析和推理[J]. 計算機科學,2007,34(3):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