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是科學共產主義重要的綱領性文獻,第一次對“按勞分配”原則進行了全面闡述,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本文在歸納總結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與馬克思分配思想的差異,對促進社會公平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哥達綱領批判;分配;現階段;差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3. 015
[中圖分類號] F0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3- 0031- 02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全面闡述了“按勞分配”理論,提出的很多科學論斷至今仍是指導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但是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與馬克思的設想還有一定的差異。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深刻理解《哥達綱領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內涵,對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有關分配的思想
馬克思在批判《哥達綱領》中關于分配問題的錯誤根源、實質及其危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分配理論。
(1)提出了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原理。馬克思在批駁拉薩爾“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錯誤觀點時,提出了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原理。他用社會總產品的概念表述“集體的勞動所得”,并將它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個部分。積累部分包括“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消費部分則分為公共消費和個人消費。公共消費包括“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扣除了以上兩個部分的社會總產品才能作為個人消費進行分配。于是,所謂的“不折不扣”變成了“有折有扣”。而且,由于拉薩爾將社會總產品分配給社會一切成員(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不勞動的成員),“平等的權利”也只是些“空話”。
(2)區分了共產主義不同發展階段的分配原則。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需要經歷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由于兩個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分配方式也就相應地存在差別。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它在各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這決定了社會總產品的分配方式只能是“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即我們所說的按勞分配。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勞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馬克思說,“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2 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與《哥達綱領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差異
在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情況下,有必要對馬克思分配思想進行再學習、再思考,探尋其與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之間的差異,以指導我們調整分配政策,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馬克思認為,實施按勞分配必須以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為前提:建立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消除通過占有生產資料參與分配的經濟基礎;消除商品經濟;消除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共產主義社會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產品經濟,每個勞動者把他的勞動貢獻給社會,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根據其勞動量的多少相應得到社會分配的個人消費品。作出這種預見的前提在于馬克思設想共產主義社會要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之后才能產生,但事實上,社會主義卻在資本主義并不發達的國家率先變成了現實。因此,還要持續發展生產力,補上落下的課。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實行的分配原則與馬克思所設想的按勞分配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是由于我們還未具備馬克思要求的經濟條件。在生產力落后的基礎上,無法建立單一的公有制,不可能消滅商品貨幣,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也難以在全社會實現。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但是這與馬克思所設想的按勞分配原則在根本上并不矛盾,兩者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
(2)具體實現形式的差異。按照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分配方式的設想,勞動者獲得的消費品與付出的勞動量成正比,即“以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個人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各個生產者的個人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的一份”,勞動者從社會領取一張勞動量憑證,據此領得一份消費資料。我國現階段實行商品經濟,作為分配依據的勞動量不是指“個人勞動量”,而是指“社會必要勞動量”,兩者通常是不等的;而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兩者是同一的。現階段生產者的“個人勞動”還屬于私人勞動,必須先轉化為“社會勞動”,才能成為按勞分配中的“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按勞分配主體具有企業和市場的雙重性,形成商品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經過市場交換形成企業收入,勞動者通過企業分配得到貨幣工資。因此可以說,馬克思的按勞分配原則通過直接方式來實現,而我國現階段的按勞分配只能采取一種“迂回曲折的方式”——通過商品貨幣形式來實現。
總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是合理的。雖然《哥達綱領批判》中的分配理論與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存有較大差異,但其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我們應該充分汲取馬克思的思想精髓,認真審視和完善當前的分配制度,提高生產資源利用效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不斷促進社會公平,努力實現共同富裕。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周文興.中國: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高翔蓮,胡家貴.從《哥達綱領批判》看我國現階段的按勞分配制度[J].湖北社會科學,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