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兩會”在北京順利舉行。因為是本屆政府履職的最后一年, 又是“十二五”時期承上啟下的關鍵年,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特別的多:如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農業政策、食品安全、文化體制改革等等, 而“改革、發展與穩定”一直是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個數據再次引起了記者的重視,“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第一次超過了50%”,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意味著城市建設管理進入新的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應增加新的思考和內涵。本刊特約記者專訪了部分人大、政協代表,他們的所思所想代表著科學發展征途上的未來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
以超前的眼光建設管理城市
“福建省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作用,以超前的眼光和先進的理念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抓好城市、景觀和建筑設計,彰顯城市特色和品位;實施城市老城保護和新區建設‘雙輪驅動’。老城區注重保護歷史風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新城區注重拉開城市框架,抓好組團建設;將加快大都市區建設,推進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和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促進福州城市東擴南進、沿江向海發展,建設馬尾新城,構建福州大都市區,促進福莆寧連片發展,實施交通通信、公共服務、要素市場、產業協作等領域一批重大項目。” 孫春蘭說。
2011年福建省共安排城市建設項目2515個,年計劃投資1335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972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48%;今年,共安排項目2600個、投資1700億元,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
孫春蘭介紹說,所有縣市突出抓好綠化、美化、凈化,加強景觀、環境和內河整治,推進綜合交通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繼續改造沿街建筑立面景觀,最大限度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舊城區的空地、邊角地要加強綠化,新區要建設大型公園綠地;加強濱水道路、環城路、主干道、出入口、機場路等綠化帶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創造方便、舒適、宜居的城市環境。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孫春蘭表示,福建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健全城市管理體系,積極推行精細化、網絡化、數字化等城市管理先進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書記蘇榮
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是關鍵
“加快推進城鎮化,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增強城市經濟綜合實力,是促進江西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蘇榮強調,要堅持以科學精神推動城市建設。一是大力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要把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放在城市建設的重要地位,做到地面道路交通建設與地下管網建設同步加強,新城區市政設施建設與老城區市政設施改造協調推進,城市綠化和環保設施建設相互結合,完善市政設施的系統功能,提升城市建設的整體水平;二是大力突出城市特色。必須高度重視保護和發掘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城市風貌、建筑風格既滿足城市現代化的需要,又體現文化意蘊,進一步形成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精神;三是強化節約用地,搞好節能降耗。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控制好新增建設用地供應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盤活現有存量土地和閑置土地,完善土地出讓的“招拍掛”制度,健全集約節約用地的長效機制。
蘇榮指出,要堅持以科學管理保障城市發展。一是堅持既講效率又講公平。以精細化管理求效率,以人性化管理求公平,努力建設更加人性化、更具包容性、更加和諧的城市。二是堅持依法管理,依法辦事。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性城市管理法規體系;加強普法工作,提高全體市民法制意識;進一步健全執法體制,加強執法管理隊伍建設,大力推進執法規范化,提高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的水平。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機制。要按照規劃、建設、管理分離,決策、執行和監督分離的原則,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進一步創新投融資體制,積極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外資和不同所有制企業參與經營性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大力創新城市管理手段,逐步建立科學、系統、完整的城市管理評價指標,運用信息化等現代管理手段,強化城市的日常管理和應急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四是堅持重心下移,夯實基礎。進一步明確市、區、街道、社區在城市的職能定位,發揮好區級部門的主力軍作用和街道、社區的基礎性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長姜斯憲
讓海南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長姜斯憲表示,海南省將在“十二五”時期,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施好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三項行動,不斷完善有利于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把海南真正建成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
“海南省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生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下大力氣愛護好、保護好海南的生態環境,這是海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姜斯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姜斯憲副省長強調,“十二五”期間海南將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突出加強三項工作,一是加強水源保護。海南將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推行水源保護區內退耕還林和保護性耕作,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建立健全水質監測定期報告制度及重點河流市縣跨界面斷面水質控制和考核機制,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二是加強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編制和實施新一輪城鎮污水處理控制性規劃和垃圾處理控制性規劃,進一步完善城市(鎮)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將逐步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市縣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
“實施節約優先戰略是緩解資源約束和促進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海南省將在‘十二五’時期,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逐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提高海南能源資源利用水平,走出一條生態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協調發展之路。” 姜斯憲最后說。
全國人大代表 、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
建設一座“動起來的城”
“堅持走高起點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之路,全力推進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建設。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和方式,深入推進網格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說,要按照建設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的要求,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統籌空間資源配置利用,以前瞻性的規劃引領合肥城市建設與發展。
他表示,要以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為核心,加快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建設,著力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城市特色,增強與城市定位相適應的綜合服務功能。堅持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更加注重緊湊式開發建設,完善“建設快、質量好、投資省”的項目運作模式,高水平、快節奏推進城市建設。更加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同步推進,新區建設與老城提升同步推進,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改善同步推進,高標準建設與高效能管理同步推進。按照“適度超前、持續發展、保障有力”的要求,規劃建設城市公用設施,加快智能電網、地下管網規劃建設,提高水、電、熱、氣和通信等保障能力。
“要進一步創新城市管理運行機制,強化屬地管理責任,推進園林、市政等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街道、社區主體作用,完善網格化管理,構建科學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推進“智慧合肥”建設,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資源平臺,加快建立全市地理人口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數字化、動態化、實時化管理水平。”
對于合肥現代交通體系建設,吳存榮表示,要以強化對外輻射、促進組團對接、暢通城市交通為重點,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現代化區域綜合交通樞紐。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繼續加快高架路網建設,推進軌道交通建設,開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完善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樞紐的互聯互通,加強各種交通方式的高效銜接,讓合肥成為一座“動起來的城市”。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劉永瑞
首都經濟圈建設亟需規劃和推進
“本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我想這里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應當包括‘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打造首都經濟圈,但目前首都經濟圈范圍尚未確定,戰略規劃尚未演變成行動計劃。”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大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劉永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呼吁在國家層面對首都經濟圈進行統一規劃,從中心向四周的500公里范圍內,按照強核、外溢、布網的經濟圈發展規律,科學規劃,有力推進。
劉永瑞委員提出,發展首都經濟圈非常重要,許多國家的首都經濟圈創造的生產總值占國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10年GDP合計為43084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僅為10.8%,和這個區域內積聚的資源、能源和資金,具備的科技、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優勢條件不相稱。從國家層面來規劃和建設首都經濟圈,不僅重要而且緊迫,對首都、對華北乃至對全國都具有戰略性意義。
就如何梯度推進首都經濟圈建設,劉永瑞委員用經濟圈理論進行了闡釋。他認為,以首都為圓心、以100公里左右為半徑的環帶是核心圈層,應加強對綠色經濟和綠色生態發展的規劃和推進,大力發展無毒、無害、無污染的產業或行業,為首都地區營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環境。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