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4日至13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組團一行赴奧地利維也納、薩爾斯堡和瑞士蘇黎世、盧塞恩等城市考察。奧地利和瑞士兩國濃郁的文化氛圍、精細的城市管理給考察組留下了深刻印象,對進一步加快首都環境建設和建設服務性政府也有一些新的認識。
一、奧地利、瑞士城市特點
奧地利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文化源遠流長。在維也納和薩爾斯堡,隨處可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氛。在維也納市政廳城市發展規劃部的接待下,考察團參觀了市政廳外面的廣場,這里也是維也納的“音樂廣場”。市政廳在此設置了許多用來出租的服務商亭。每當有文化活動,由市政府工作人員服務,免費讓市民和游客觀看世界著名的歌舞劇大屏幕電視片,他們在經營文化上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另外他們在城市建設規劃、老城保護和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做法也很有借鑒價值。
(一)城市建設規劃科學
城市建設局作為政府主管部門,首先對管轄區域做出科學的規劃,由中立的第三方專家論證通過;然后,面向國內外所有團體、個人進行招標,各設計師投標設計,再由中立的第三方專家評估標的;中標者按規劃設計要求建設,進行施工監管;完工后,再由城建部門進行嚴格管理。制度的規范,成就了高質量的工程。評估標的時,也充分考慮普通民眾的意愿,經常會把各標的展出,供民眾評議選擇,民眾支持率的大小也影響著中標的結果。維也納市政府在城市規劃初期,非常重視規劃項目周邊配套公共設施的完善,尤其是公共服務設施必須配套建設。在重大城市建設上,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手段,將所有的信息公之于眾。在政府決策中通過中介組織的宣傳,讓市民參與投票表決,招標,評審,財務,商務審批,資助申請等過程,由市民自己解決相關問題。在城市建設施工,包括建設渣土運輸等環境問題涉及到市民生活的決策時,政府都鼓勵公眾參與,并隨時可以了解到相關的公共信息。
奧地利和瑞士兩國城市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體現以人為本、綠化用地充足、實施清潔排放。在維也納、薩爾斯堡、蘇黎世和日內瓦等城市,環境極其優美,所到之處充滿綠色,郁郁蔥蔥。街頭相隔不遠就設有城市公園,樹木、草地、花圃、雕塑,別具特色。兩國城市設施的設計和建造都盡量以人為本,各個公共建筑的無障礙通道齊全,無人為損壞,交叉路口的人行道邊緣與路面平齊;大小商店均不設臺階,可直接由人行道步入。
(二)老城保護計劃嚴格詳細
維也納、薩爾斯堡等城市都有嚴格的老城保護計劃。老城區內的每座建筑物必須保持其百年之前的原樣,既使遭受火災等被毀壞,也必須在原址按照最初的建筑圖紙重新建造一座基本一致的建筑物。老城區的規劃土地一般不允許挪作他用,即使有新的建筑,其高度也絕不允許超過原有的老建筑。老城區建筑外墻一律以淺色為主調,或淺黃、或淺灰等,每隔一段時間由房主出資粉刷出新。正是這些嚴格而又詳細的規定,使得維也納的城市建筑和城區保護得非常完好,給人以整潔、舒適的感覺。
瑞士蘇黎世城市發展辦公室的官員介紹,蘇黎世的老城保護得很好,仍保持著古城風貌,利馬河流經市中心,河水清澈見底,水中白天鵝自由悠閑地游動,兩側是古老的建筑,隨著地形的變化高低起伏,高聳的教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在老城核心地帶,沿著小街小巷,老建筑、廣場比比皆是,人們在蘇黎世的古老步行街進行戶外休閑游憩。據世界權威組織評比,蘇黎世是全球生活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目前主要的產業是以金融保險為主的高級服務業。蘇黎世中央火車站就在市中心,交通非常方便,火車站大街是全市的商業中心,兩邊是各種各樣的商家店鋪,聚集著許多大的金融保險機構。
(三)垃圾處理有效徹底
奧地利和瑞士兩國是世界上垃圾處理最有效、最徹底的國家之一。在維也納街頭,可以看到路邊擺放整齊的垃圾箱。各家各戶在家里就對廢棄物進行分類,把玻璃、紙、金屬、油、電池、輪胎、家具、磚瓦、化學藥品等垃圾送到不同的回收點。在瑞士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都有完善的自然環境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對垃圾的定義、歸集、處理、再利用、處理費用支付、及政府與私人機構的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具體詳細的規定,瑞士26個州都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規,嚴格實施。
二、考察體會
(一)城市定位要準確
城市的定位代表著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定位準確,才能避免少走彎路,才能實現城市間的錯位競爭。在維也納和薩爾斯堡,便可隨處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氛。以維也納為例,其市政大廳外面的廣場就是維也納的“音樂廣場”,每晚一部一個國家的名劇,數年如一日,成為了吸引世界游人到奧地利體驗“音樂之都”氛圍的必到之地。傍晚在商業街和劇院外,有椅子、電視大屏幕和音響設備,供人們欣賞歌舞劇。在城市公園和街道上,也可看到莫扎特、貝多芬、施特勞斯等大師的塑像和有關音樂主題的雕塑,整個城市打造的就是世界“音樂之都”的定位。
(二)轉變管理方式
調整城市發展模式,在文化創意、旅游業以及城市維護運行等方面動員協會等社會團體組織,發揮協會社團機構的組織協調作用,更好地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協助政府管理。維也納市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既有很強的經營意識,同時還是一個服務型的政府。市政廳在廣場上設置了許多服務商亭用來出租,作為政府部門的收入,并由市政府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服務。
(三)強調公眾參與
政府行政首要前提是反映公眾的意愿,所以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必須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城市的空間規劃必須在征求公眾的意見和各黨派、各民間團體意見的基礎上,按法定的程序審批。修改城市的空間規劃也必須在征求公眾的意見和各黨派、各民間團體意見的基礎上,按法定的程序審批。以此平衡各級政府、各個黨派和民間團體以及利益相關人的利益。
(四)注重保護歷史街區和建筑
歐洲的歷史源遠流長,為了傳承民族歷史和文化,系統保護歷史環境、歷史建筑,政府開展了細致、系統的調查工作,建立了完備的建筑檔案。在奧地利和瑞士,許多城市形成于中世紀前后,數百年的歷史造就了遍布城市的名人故居和古建筑。每個城市都有嚴格的老城保護計劃。建設改造修葺內部設施可以現代化,外觀必須保持原風貌。
(五)強調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瑞士聯邦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空間規劃的重要原則。瑞士人的環保意識很強,凡是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都需付出代價。瑞士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凡分類的垃圾不收費,不分類的垃圾收費。分類后的垃圾被送到焚燒爐焚燒,只有很少的垃圾被填埋。蘇黎世湖40年前的湖水也很臟,不能游泳,隨著環保法規的嚴格實行,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和全民的環保意識增強,水質變好了,現在的湖水很干凈,可直接飲用,是城市的主要水源。
三、幾點建議
(一)把握首都的功能定位,加快推進城市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和市政市容管理是首都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具體展示。結合首都城市做好“四個服務”的功能定位,大力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把“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內涵融入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的全過程,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要突出重點,著力抓好重點建設項目,推動城鄉環境建設的整體改善。以整治“三站、三線、兩環、多周邊”環境為重點,改善西客站、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周邊環境面貌,對已開通和即將開通的地鐵、城鐵各站點周邊環境進行治理,改善臟亂面貌。加強河道沿線環境建設,提升二環、三環路環境景觀,實施三環路夜景照明提升工程。推進機場周邊和航空走廊環境面貌的改善,實施大面積綠化工程。開展重要旅游文保區周邊環境建設,推進頤和園、故宮、天壇等地區周邊環境問題的解決,全面提高推進城鄉環境建設水平。
(二)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
堅持服務為主,民生為先,深化“精細管理,服務群眾”,加快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和設施運行效能,構建城市運行的保障體系。要解決好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徹底根除影響群眾生活、工作環境的痼疾頑癥。實施200個老舊小區環境建設,要結合對平房區修繕改造,加大部門之間協調力度,適當集中配建垃圾收集、公廁、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停車等必要的生活設施,為從根本上改善平房區環境打好基礎。建立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繼續開展環境建設體制機制的探索、研究完善相關標準,落實區縣和基層管理責任,擴大精細管理的試點范圍,鼓勵各區縣開展探索創新,圍繞市容環境的痼疾頑癥,重點解決基層和區域環境問題的“微循環”機制問題。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市容環境建設管理體制與機制盡快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設施服務功能盡快滿足市民需求,資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市容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三)完善相應政策法規,建立環境建設長效管理體制
要結合實際、學習先進、依據實踐,加強環境法制建設,做好與現有各項環境管理制度,以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內容的有效銜接整合,形成完整、科學的環境建設政策法規體系。要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市、區、街(鄉)三級日常指揮調度架構,完善環境建設管理模式,發揮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作用,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廣泛開展地區區域合作,建立跨區域重大項目溝通協調機制。整合城市執法、監督、管理資源,完善綜合管理、聯合執法工作機制,把集中整治、專項整治與日常管理、綜合管理有機結合,形成指揮有效、權責明確、運行高效、反映迅速、處置得當、監督有力、制度健全的統籌協調體系。
(四)動員社會廣泛參與,實現環境建設成果共建共享
城市公共環境是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公共空間,環境建設和市政市容服務關系到廣大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好壞,關系到廣大居民工作、生活質量的高低。政府在環境建設和市政市容管理中首要考慮的就是公共利益,應當充分尊重全市居民整體的公共服務需求、環境利益和環境舒適度,努力為居民提供安全、舒適、便利、優美的環境。環境建設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需要全市居民的共同參與,需要全市居民的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愛護和共同維護,要突出公共性的價值導向,不斷強化環境文明建設,大力培育環境文化。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性環境共建活動,搭建公眾參與環境建設平臺,形成良性互動機制,提高市民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落實社會單位環境責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執筆人:郭衛東)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