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網絡是近年來國內外創新研究者最為關注的方向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經濟范式(西方經濟學家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時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因科技—產業革命引起的技術創新對宏觀和微觀經濟結構和運行模式進行變革后所形成的經濟格局)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國的產業結構、企業組織都正在經歷著一場大調整,創新網絡日益成為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東亞尤其是日本的成功挑戰,北意大利工業區的創新能力,以及硅谷和128號公路地區的成功,都充分說明了網絡的力量。事實上,隨著競爭條件的變化,在全球市場上,產品的開發越來越需要廣泛的專業能力,甚至那些大型企業也無法單獨行事。人們注意到,網絡是成功創新的基礎;創新的位置已經從企業轉向網絡。網絡的重要性引來了一系列相關概念,如,創新網絡、學習網絡、知識網絡等,這些都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創新網絡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將網絡分析方法應用于經濟領域的研究。
一、創新網絡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在傳統經濟學的各種模型中,企業被假定為單獨行為的個體,它們之間的連通性被忽略了。科斯在交易成本的框架中解釋了企業和市場的關系,把二者看作由交易成本所決定的相互競爭和相互替代的兩種制度安排。但這種兩分法仍然忽略了現實世界中經濟活動的多樣性。拉爾森提出應該用市場、組織間協調和科層的三分法代替企業與市場的兩分法。威廉姆森進一步用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解釋了經濟活動的規制結構,提出了最接近網絡組織概念的中間組織,認為它是比市場更有效,比企業更加靈活的協調方式。他把所有這些處于市場和等級之間的組織形態統稱為網絡。米切爾把網絡定義為聯系特定的一組物體或事件的一個特殊的關系類型。他把構成網絡的這組人、物或事稱為“行為主體”或“結點”。伊斯頓把網絡定義為一種模式,或一種隱喻,用來描述一些相互聯系的實體。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了企業網絡理論。90年代以來,這種理論不僅被用于企業行為研究,而且滲透到市場理論和組織理論的研究。
這里采用的“創新網絡”概念來源于創新研究領域的重要期刊《研究政策》第20卷第6期關于“創新者網絡”的研究專集。在該期的論文中,都是在完全等價的意義上使用“創新者網絡”、“創新網絡”概念,并使用這個概念表示創新過程中企業的聯網行為。弗里曼認為創新網絡是應付系統性創新的一種基本制度安排,網絡構架的主要連結機制是企業間的創新合作關系。他進而把“創新視野中的網絡類型”分為:合資企業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協議、技術交流協議、由技術因素推動的直接投資、許可證協議、分包、生產分工和供應商網絡、研究協會、政府資助的聯合研究項目等類型。其中一些實際上是創新網絡中的雙邊關系類型。目前,“創新網絡”概念已得到廣泛使用。國內學者也開始對合作創新與創新網絡給予關注。本文基本接受上述創新網絡概念,并把“創新網絡”看作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為獲得和分享創新資源而在所達成的共識和默契基礎上相互結成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合作關系的總體結構。
創新網絡具有開放性、信息傳遞的雙向性、相互往來的平等性、地理位置集中性、非產權關系屬性、虛擬性等特點。其功能有:(1)網絡內企業與政府建立聯系,有助于政府為企業做創新支持;(2)網絡提供了創新所需的技術、知識,實現了資源共享、能力互補,增加了突破技術障礙、加速創新的可能性;(3)促進人員在網絡內的流動,增強創新能力;(4)有利于分散風險,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7)網絡內企業的持續比較,激勵企業不斷創新;(8)網絡內用戶與企業的交流,有助于企業把握創新方向。
二、創新網絡的進化
網絡關系的發展過程也是信息交換過程、適應過程、常規化和社會交換過程。對于有效的聯網來說,重要的是演化出詳細的關系規范,諸如共享、信任、文化和承諾。目前,人們對網絡的形成條件研究頗多,但對網絡的進化過程與機制研究較少。
戴爾和延岡具體考察了豐田公司的美國供應商網絡的產生與進化過程,展示了一個核心企業如何成功地創造和管理著知識共享網絡。有三類制度創新在網絡的產生與網絡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供應商協會、知識轉移咨詢團、核心群體和小群體的學習小組。該網絡的進化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具有不同的網絡結構,即弱聯系階段、與核心企業的雙邊強聯系階段、多邊的強聯系階段。在早期階段,在網絡成員間存在著弱聯系,有很多結構孔,所交換的知識主要是明言知識。接著,通過一對一的知識轉移和供應商協會的工作,豐田開始發展出強雙邊聯系。進化的最后階段是在成員間強化了多邊聯系,供應商不僅認同了整個網絡,而且發展出了一些共享知識的子網絡,發展了與其他成員共享知識的義務關系,網絡水平上難言知識的創造和共享成為實質性內容。
Doz等人通過對RD協會的經驗研究,識別出創新網絡形成的兩種路徑,即自生過程和構建過程。前者基于潛在成員面對經營環境的共同威脅所形成的相互依賴、共同利益和相似觀點;后者是一個起觸發作用的個人/ 企業/政府積極招募潛在成員加入網絡,因為在相互依賴程度較低、沒有認識到共同利益的情況下,網絡的形成需要某種發起人的干預。但兩種路徑并非截然對立。不過,寇伽特則認為,合作結構形式的出現并非一種在市場、企業以及中間形式的合作治理機制之間進行抽象的靜態的選擇,而是在具體產業背景中形成的初始條件下自生自發的產物。技術的、社會的、制度的系統互動影響著網絡的進化。但無論如何,個人/組織的主動性的一面是不容抹煞的。其實,在網絡進化過程中,存在著角色職能的重要差異。有人將網絡進化中的重要角色分為三類:設計者、經營者與維護者。然而,并非每一個網絡都有清晰的網絡水平上的角色界定。洛倫佐尼等人對意大利自動包裝機行業三個依靠企業的網絡結構進行了跨時研究,他們表明,通過審慎的設計與構建,經理人員能夠開發出一個專業化的供應商網絡,同時建構出一組窄化了的更具競爭性的核心能力。上述研究都力圖表明,行動者可以促成網絡的進化。
創新網絡演化機制包括:(1)自組織增強機制,是指沒有外界的干涉而能自行組織、創生、演化形成有結構的系統的過程和結果。企業集群創新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適應性組織,也是具有自組織增強的動態系統,傾向于具有多重漸進狀態。(2)弱聯結機制,格蘭諾維特認為根據關系雙方交往的時間、情感深度、親密程度以及具有互惠性特征,可將行動者的網絡關系分為強關系與弱關系,弱關系聯結更能給行動者帶來有價值的各種資源。(3)信任機制。盧曼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把信任分為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立維克和邦克認為信任的形成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一個人對交往中的得失結果的精確計算為基礎;第二階段以一個人對交往對象的認知了解為基礎;第三階段以交往雙方在情感及認知上的相互認同為基礎。只有在第三階段,交往雙方間的關系才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并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企業集成創新網絡也是通過這種信任機制把企業和組織粘合在一起,同時,通過信任機制整合網絡內的資源和知識,形成網絡新的創新能力。
三、創新網絡的治理結構
在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視野里,網絡被看作一種治理方式,人們致力于解釋各種替代的治理形式如市場、層級、網絡等的經濟合理性及其相對效率。但這種方法假定機會主義是一種標準的行為方式,并隱含地將每次交易看作孤立發生的事件,沒有認識到任何交易都嵌入在此前關系的歷史和更廣泛的關系網絡之中。這種批評或者基于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理論,或者基于經濟社會學中的社會網絡方法。前者強調企業知識基礎與核心能力在治理選擇中的關鍵作用,后者強調建構網絡的企業已然處在社會網絡之中,強調結構與行動間的互動和歷史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對交易成本方法做出修正,才有可能解釋諸如網絡這類替代的治理結構及其動態演化。例如,雷維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對企業的效率邊界進行了分析。他提出企業應該關注獨特的資源(核心能力) ,以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做出反應。只有這些獨特的資源應該在企業內部加以治理。企業應該通過外部契約獲取互補性技能。因此,交易的屬性決定了企業效率的邊界,而這個效率邊界應該得到持續的評估。
上述研究更多是關注市場/網絡/層級三類治理結構的比較效率,相對疏于對網絡本身的分析,因此還需要考察各種不同的網絡選擇。羅伯遜等人將網絡分為五類:馬歇爾工業區和“第三意大利”工業區具有高度的縱向和橫向專業化,但后者也有高度的合作協調;錢德勒式企業既有高度的縱向一體化,又有高度的協調;日本企業創新網絡的特征是高度的協調和供應商的高度所有權;硅谷創新網絡則有較低程度的協調和非正式的橫向合作。各種網絡治理的選擇與產業生命周期有關。詹德探討了跨國公司的國際創新網絡的結構差異。他區分了技術能力的國際復制和國際多樣化。前者是指跨國公司地理上分散的單位擁有相同技術領域的技術能力;后者指地理上分散的單位體現著獨特的技術能力。據此,可將國際創新網絡分成四類:國際復制型、國際多角型、分散混合型、向心型。埃斯塔德斯和拉馬尼將企業創新網絡劃分成幾個子網絡:科學網絡(與大學和實驗室的聯系)、政治網絡(與政府部門的關系)、專業網絡(與專業協會的關系)、金融網絡和企業間網絡。進而就這些網絡對企業RD、生產和營銷職能以及技術能力的動態演化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對于各個企業而言,各種網絡的作用并不相同;對于特定企業而言,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這些網絡的功能也并非等量齊觀。
參考文獻:
[1] 張偉峰. 創新聯結:企業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方式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6.
[2] 傅家驥. 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3] 王飛絨, 陳勁. 技術聯盟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組織間學習的視角[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
[4] 李新春. 高新技術創新網絡——美國硅谷與128號公路的比較[J]. 中外科技信息, 2000 (1).
[5] BeBreson,C.and F.Amese,1991.Net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Research Policy 20,363 -379.
[6] Hausler,J.Et.al.1994.Contingencies of innovative networks:A case study of successful inter-firm RD collaboration.Research Policy 23(47-66).
[7] Hagedoorn,J.1995.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during the 1980s:trends,networks, and corporate patterns in non-core technologies. Research Policy 24(207-231).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