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的土地稅思想是孫中山“平均地權”土地觀的直接來源。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認為造成社會分化和經濟畸形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市場投機炒作。他們提出用征收土地稅的方法來實現土地收益權的公有化,進而達到遏制土地市場炒作以實現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探析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的土地稅思想,對于深入理解孫中山的土地觀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當前規范土地市場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約翰·穆勒;亨利·喬治;土地稅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2-0103-05
馬克思曾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巨大增長,但也造成了社會貧富分化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孫中山曾經為資本主義所創造的近代文明成果所深深吸引,“十三歲隨母往夏威仁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同時,孫中山也為西方國家經濟結構畸形和社會兩極分化所震驚,“賭不必博弈也,世界最大之賭賽,莫如買賣土地之投機業,如今日英屬之加那大是。”現代文明如尖錐人社會之中,在尖錐上的社會卻升之使高,在尖錐下的社會卻壓之使下。所以近代文明,有發財愈發財、貧窮愈貧窮的趨勢。”如何避免工業化進程中的土地投機炒作造成的社會分化和經濟危機,是孫中山經常思考的問題。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的土地稅理論對孫中山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成為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淵源。
一、約翰·穆勒關于征收土地稅的社會改良思想
孫中山“其對于歐美之經濟學說,最服膺美人亨利·佐治(Henry George)(即亨利·喬治)之單稅論”,師亨利·喬治在一般的經濟思想史當中很少提及,因為他在經濟思想發展史上并沒有太多的獨創性思想貢獻,他更多的是“單稅論”經濟思想的社會宣傳家和社會活動家,其“單稅論”主要是來源于約翰·穆勒的土地稅思想,所以,有必要對約翰·穆勒的經濟思想做一介紹,這樣才能真正弄清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思想淵源。
約翰·穆勒(1806-1873),是19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約翰·穆勒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但又是社會大混亂、大變動時代,一方面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農民破產、工人失業、勞動者貧困加劇。由于無法對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的貧富兩極分化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所以由亞當·斯密開創的維護自由資本主義秩序的古典政治經濟學面臨著崩潰、解體和分化。以約翰·穆勒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積極探索,試圖通過采取折中、調和的方法,對各種古典經濟學進行全面的綜合,來達到維護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改良資本主義制度的目的。他認為高昂的地租和土地炒作是造成分配不公和經濟結構扭曲的主要原因。他主張用征收土地稅的方式消除社會的不平等和土地投機行為。孫中山游歷歐美時既看到其經濟的高度繁榮,也敏銳地感受到其社會的嚴重危機。因此,約翰·穆勒的社會改良主義的經濟思想吸引了孫中山的目光。
第一,古典經濟學中兩種地租理論的分歧。亞當·斯密最早提出國民收入三分法,“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全部年生產物,或者說,年生產物的全部價格,自然分解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即以地租為生、以工資為生和以利潤為生這三種人的收入”。關于地租產生的原因,他從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土地一旦成為私有財產,地主就要求勞動者從土地生產出來或采集的幾乎所有物品中分給他一點份額,因此,地主的地租,便成為要從用土地上的勞動的生產物中扣除的第一項目”;另一方面他又按照生產費用論認為“作為使用土地的代價的地租,自然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實際情況所支給的最高價格。”這種理論為后世地租理論發展帶來了重大分歧,薩伊則完全拋開勞動價值論,以生產費用理論來論證地主地租收入的合理性、合法性,以供求關系來確定地租量的多少,這一傳統一直影響到今天西方經濟學的分配理論。而李嘉圖則堅持勞動價值論,認為地租是投入土地的勞動產品價值的一部分,其產生的根源是土地壟斷占有的結果。因此他說:“地主的利益總是同社會其他階級的利益對立的。”
第二,約翰·穆勒批判地主地租收入的不合理性。約翰·穆勒堅持李嘉圖的傳統,認為地租是自然壟斷的結果。他說:“在可以被占有的各種自然的要素中,土地是主要的要素。對于使用土地所付的報酬,叫做地租。只有地主這一階級,不論其人數多少或重要性如何,他們所占有的某種東西(土地),既不是他們自己生產的,也不是其他任何人生產的。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占有這種東西,要求在生產物的分配中分享一份。”他強烈反對地主靠地租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他說:“社會的進步和財富的增加,使地主的收入無時無刻不在增長;雖然他們不動一下手指不花一分錢,但他們的收入在社會財富總額中所占的絕對額和相對額卻愈來愈大。他們不干活兒,不冒風驗,不節省,就是睡大覺,也可以變得愈來愈富。依據社會正義的一般原則,他們究竟有什么權利獲得這種自然增加的財富?”因此他極力反對地租這種不合理收入,“假設有這樣一種收入,其所有者不花任何氣力,也不作任何犧牲,它就會不斷增長;擁有這種收入的人構成一社會階級,他們采取完全消極被動的態度,聽憑事情自然發展,就會變得愈來愈富有”。“地租實際上就正是這種情況”。
第三,約翰·穆勒主張對地主的地租征稅。“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沒收這種收入(地租)的全部增長額或一部分增長額,絕不違反私有財產制賴以建立的那些原則。這當然不是說把人們的所有財產都沒收,而僅僅是沒收由于事情的自然發展而增加的財富,用它來造福于社會,而不是聽憑它成為某一階級的不勞而獲的財富”。“如果國家從一開始就保留有權利,可以根據財政上的需要對地租的自然增長額課稅,又有什么對不起地主的呢?”從中可以看出,約翰-穆勒是強烈反對地主獲得地租收入的,為此他提出了國家采取沒收地租的全部增長額或一部分增長額的方式,避免地主獲得極不合理的地租收入。
第四,約翰·穆勒主張消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度。他認為包括勞動者土地私有在內的勞動者私有財產制度是好的,他說:“私有制的含義是對個人擁有其勞動和節欲的成果給予保證。”但是他反對包括地主在內的剝削者的私有制,他說:“對于沒有任何功績、也不作任何努力而占有別人勞動和節欲的成果的人也給予保證,這不是這種制度的本質,而不過是偶然發生的事。這種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但不會促進私有制合理目標的實現,而且會同這一目標相抵觸。正當的為私有制辯護的理論是以公平原則(即報酬與努力成比例)為依據的。”可見,約翰·穆勒反對的是地主不勞而獲的土地私有制度,而不是連勞動者的土地私有制度一起否定。關于公有制和私有制孰優孰劣,他認為依據人們現有的知識我們無法確定,“我們對采取最好形式的私有制或采取最好形式的社會主義能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都一無所知,因而無法確定這兩種制度中哪一種會成為人類社會的最終形態”。“如果可以冒險作一下推測,也許主要會按如下問題的答案作出抉擇。那就是,兩種制度中何者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在生活資料有了保障之后,人類的下一個強烈欲望就是個人自由。”
約翰·穆勒的這些土地思想對于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美國的亨利·喬治繼承了其思想的衣缽。在約翰·穆勒的土地理論中,我們也找到了孫中山“平均地權”中“核定地價,照價納稅,按價收買,漲價歸公”這一主張的淵源。
二、亨利·喬治的“單稅論”社會主義思想
亨利·喬治(1839-1897),是美國19世紀末期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和經濟學家,他一生致力于土地問題的研究和土地改革運動的宣傳。他是約翰·穆勒土地思想的繼承者。他認為土地被私人占有是社會貧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張征收單一的地價稅歸公共所有。1879年,他的著作《進步與貧困》出版,在當時的美國和西歐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掀起了一場世界性的土地改革運動。
第一,進步與貧困共存是亨利·喬治“單稅論”提出的現實基礎。19世紀末期,美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都有了較大進步和發展,但是社會矛盾異常尖銳、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在城市中,一方面是高樓大廈林立,一方面是簡陋的茅屋棚舍;一方面是驕奢淫逸的富人,一方面是食不果腹的窮人。他寫道:“‘流浪者’與火車頭俱來,濟貧院、監獄和豪華的住宅、充滿物資的倉庫以及宏偉的教堂肯定俱是‘物質進步’的標志。”叫也還深刻指出:“只要現代進步所帶來的全部增加的財富只是為個人積累巨大財產,增加奢侈,使富裕之家和貧困之家的差距更加懸殊,進步就不是真正的進步,它也難以持久。這種情形必定會產生反作用。塔樓在基礎上傾斜了,每增加一層只能加速它的最終崩潰。對注定必然貧窮的人進行教育,只是使他們騷動不安。把理論上人人平等的政治制度建筑在非常顯著的社會不平等狀況之上,等于把金字塔尖頂朝下豎立在地上。”
第二,亨利·喬治認為不斷上漲的地租是造成進步與貧困并存的根源。他說,所謂“進步”這種新力量,“好像一個巨大的楔子,不是在社會底部打進去,而是在社會中部穿過去。那些在分裂點以上的人們,處境上升了,但是那些在分裂點之下的人們被壓碎了。”也就是說,生產的發展為什么沒有使工人工資提高、生活改善呢?“盡管生產能力增加,為什么工資趨向僅能維持生活的最低限度?”亨利·喬治的回答是不斷上漲的土地地租。他說:“生產能力提高的同時,地租趨向更大的提高,因而產生迫使工資不斷下降的趨勢。”他的意思是這樣的,按照古典經濟學中國民收入三分法,一國的財富分配無非就是工人的工資、資本的利息和地主的地租。亨利·喬治認為土地地租的不斷上升,拿走了原應屬于工人工資的那一部分報酬,所以工人工資不斷下降,生活處境日益艱難。事實的確如他所說:“在地價低廉的新殖民地,你見不到乞丐,生活條件的差異輕微。在大城市,地價以英尺計算,價格昂貴,你會發現那里存在貧窮和奢侈兩個極端。這種社會等級的兩極之間生活條件的懸殊,經常可以用地價來衡量。”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地租的本質是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地租就是地主對工人勞動成果的剝削。作為稀缺的壟斷的土地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地租有上漲的趨勢,這種上漲超過了工人工資的上漲幅度,工人生活水平必然因此而下降,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當然,亨利·喬治并沒有認識到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才是最直接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隱蔽的。
第三,亨利·喬治認為土地投機是造成周期性的工業蕭條的主要根源。他說:“每次工業興旺時期,土地價值穩步上升,終于引起投機,使土地價格騰飛。以后必然緊跟著生產的部分停頓以及它的相關物——有效需求的停頓(貿易呆滯)——般還伴隨著商業的破產”,“工業的興旺時期總是以土地價格的投機性上漲告終。”由此可見,不斷暴漲的土地價格和地租,不僅吞噬著工人的生活福利,也在無情地破壞著生產力本身。因此,亨利·喬治已經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土地私有制度,是這種不平等的土地私有制度造成了貧困和蕭條。
第四,亨利·喬治提出實行土地公有的主張。工資下降(包括相對下降)是由于地租不斷上漲,而地租存在的依據是地主對土地的私人占有制度。并且,土地私有制也是社會的一切罪惡的源頭,“它們扭曲和危害現代社會的發展,使財富生產者陷于貧困,縱容非生產者豪華奢侈,它們在貧民租住的小屋后面建起高樓大廈,在教堂后面造起妓院,并強迫我們在開辦新學校的同時去建造監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呢?他說:“財產增加而貧困加深,生產能力增長而工資被迫下降,原因就在于全部財富的來源和全部勞動的場所——土地被壟斷。要消滅貧困,要使工資達到正當要求應有的數額,即勞動者的全部收益,我們必須以土地公有取代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權的不平等必然造成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糾正財富分配不公的唯一辦法是實現土地公有。”
第五,亨利·喬治提出征收單一的地價稅來實現他的土地公有計劃。既然土地私有制是一切社會罪惡之源,必須實行土地公有,那么如何實現土地公有?是無償剝奪地主的土地,使之充公?還是按照約翰·穆勒的方法對土地的增值部分征稅,進而收購私有土地?他都不贊成,他的回答是,“我提議不是收購私有土地,也不是充公私有土地。前者是不公正的,后者是不必要的。”“不公正”是由于“對土地的獨占所有權是非正義的,土地私有制是一個無恥的、巨大的、赤裸裸的錯誤。”“不必要”是因為“沒有必要由國家麻煩地出租土地,以致由此造成徇私、勾結和舞弊的機會。”所以,“如果我們取得了核仁,可以讓他們據有外殼。沒有必要充公土地,只有必要充公地租。”“它就是把地租化作國家的稅收。”與約翰·穆勒不同的是,不論是自然增值之前,還是自然增值之后,凡是地租都作為地價稅歸公共所有,留給地主僅僅是一點為數很少的“土地管理費”而已。而且要“取消地價稅外的全部稅收”,使地價稅成為國家的唯一的稅收來源。
三、孫中山吸收了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的部分思想
孫中山充分吸納了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的社會經濟思想,這對他的民生主義思想尤其是“平均地權”主張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孫中山認同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對西方所謂文明世界的批判。孫中山與以往的思想家相比,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他不但驚嘆西方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輪舟之奇”這種物質文明成果,而且也震驚于西方社會存在的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他說:“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社會革命其將不遠。”那么,造成這種文明與野蠻、進步與貧困并存于世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的目光聚焦到了經濟分配領域,認為是由于分配不公導致了貧富分化;分配不公的主因是地租的過快上漲,地租侵蝕了工資,勞動者貧困了,而地主不費一絲一毫的力氣卻暴富了。孫中山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受到這種思想的啟發,如果中國能“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后也”,必須實行民生主義,既要發展實業,振興中華,又要平均地權,防止兩極分化。
第二,孫中山認同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關于土地投機破壞經濟發展的觀點。經濟的繁榮發展必然帶來地租的增長,而地租的增長又必然推高土地的價格,地價這種在總體上呈現出上漲的趨勢,必然帶來土地市場的惡性炒作。土地的投機炒作,必然吸引實業資本投入其中,使得實體經濟空心化,進而導致整體經濟結構的失衡。由于貪婪人們把地價推到頂點,由于恐懼人們又拋售土地,使地價暴跌,最終以大蕭條的殘酷方式來終結這種土地的炒作。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都認識到土地私有制度和不斷攀升的地價是造成土地投機的根源,土地市場的過度投機又是造成經濟危機的導火索。孫中山接受了他們的思想,他對“炒地皮”對經濟的巨大危害具有相同的認識。他說:“二三十年后,不切實整頓,則地權愈不平均,將舉國成一賭世界,而團(國)家愈不可問矣。賭不必博弈也,世界最大之賭賽,莫如買賣土地之投機業,如今日英屬之加那大是。……然土地有限,投機者無限,勢必至有與平民以失業之痛苦之一日。……投機業愈盛者,其工商業必為阻滯。”
第三,孫中山接受了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土地公有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分配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分配制度最終決定于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度及其經濟制度。地租產生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度,外部條件是商品經濟制度。也就是說,土地可以成為商品并可獲得收益,地主才有內在動力去經營土地。因此,要徹底鏟除地租這種不平等的分配制度,一方面是實現土地公有制度,另一方面是消滅商品經濟制度,實現產品經濟制度。但是,發展商品生產又是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所不可逾越的。所以,難題就是如何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實現土地公有呢?因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而土地必須有自己權利主體,否則無法參與到商品經濟之中,土地有權利主體又如何實現公有的目的。要解決這個矛盾,只有讓國家作為土地權利主體,實行土地國家所有的目的,才能達到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實現土地公有。孫中山主張土地公有,并主張采取國家所有的目的。他說:“原夫土地公有,實為精確不磨之論。人類發生以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類消滅以后,土地必長此存留。可見土地實為社會所有,人于其間又惡得而私之耶?”如果“土地國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納若干之租于國,而無復有一層地主從中股削之,則農民可以大蘇。”
第四,孫中山部分吸收了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實現土地收益權公有化的方法。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實現土地公有的途徑是實現土地國有,但是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認為,國家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存在低效和腐敗的弊端,所以他們主張私人仍然擁有對土地經營管理的權利。至于土地公有的實現,他們主張用征收土地稅實現土地收益歸國家所有的方式,間接地實現土地公有。顯然,這種土地公有化方案既有利于發揮商品經濟的資源配置高效的優勢,也可以避免土地升值的巨額收益為私人所壟斷,還可以避免國家直接參與經濟經營活動的諸多弊端。在這里,亨利·喬治雖然主張保留土地私有制,但這種私有制只不過僅僅存在一個“外殼”而已,地主也只不過是土地的看守者和管理員而已。通過征收土地稅來實現土地收益歸國家所有的方式,間接地實現土地公有。孫中山對這種公有化方案非常認同,他的“平均地權”的方案,是“核定地價、照價抽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在具體做法上與亨利·喬治的做法是非常接近的。
我國在住房貨幣化改革以后,房地產市場得到蓬勃發展,它對于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和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壟斷性,房地產市場價格整體上呈現上漲趨勢。如果國家不進行積極干預,房地產市場必將出現過度的投機炒作。這種炒作會吸引大量社會資金進人房地產市場,直接導致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這種炒作會不斷推高房價使消費者難以承受,使社會的不滿情緒增加。而最可怕的結果是房地產市場的最終崩盤而造成經濟長期蕭條。如何在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的高效作用的同時,避免土地市場的惡意炒作,前人的經驗和思想或許值得借鑒。如上文所述,約翰·穆勒、亨利·喬治和孫中山的關于土地問題的思想和解決方案,對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避免少數人謀求暴利,以及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47.
[3]黃彥主編,孫文文選集中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301.
[4]黃彥主編,孫文選集下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4.
[5]馮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526,
[6]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53.
[7]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22.
[8]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472.
[9]亨利·喬治,進步與貧困[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4-15.
[10]孫中山文集[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21.
[11]孫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6.
責任編輯: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