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擔保物權公示原則的特殊性,揭示了動產擔保物權公示的價值基礎、公示效力與征信活動的內在聯系。建議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單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機關,建立全國統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系統。同時,將融資租賃納入非典型性擔保物權范疇,并完善善意取得制度。
關鍵詞:擔保物權;公示;征信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1-005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14
一、擔保物權公示的特殊性
物權是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財產性權利。一項權利之所以成為物權,關鍵在其能否具有絕對效力,而物權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來源于物權的公示[1]。物權公示公信是物權法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擔保物權作為一種他物權,其公示必須考慮以下特殊性。
(一)擔保物權支配形式的抽象性
傳統理論認為,物權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物上利益的排他性權利[2]。按照一物一權原則,一物之上不允許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物權。然而,實務中普遍存在同一標的物多重抵押的情形,其原因在于擔保物權支配形式的抽象性上。擔保物權人對于標的物既不具有所有權人的最終支配力,也不是用益物權人的現實支配力,他并不需要利用標的物的使用價值,而是利用其交換價值,是對標的物交換價值的抽象支配。而且擔保物權設定后,并不必然導致擔保物權的實現。只有當債務人屆期不能清償債務時,抵押權人才得以處分標的物優先受償,權利的實現具有或然性。所以,擔保物權的確立并不一定要直接占有標的物,并不一定要借助移轉占有來公示物權。
(二)擔保物權的有因性
物權行為理論認為,物權行為是無因的,即物權行為在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撤消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消[3]。也就是說,物的履行效力已經從債的關系中抽象出來,物權行為的效力只與物權合意有關,與債務關系無關。實際上,這一原則對于擔保物權來說顯然不太適用。擔保物權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擔保制度,其存在與發展當然與債權的存在與發展相關。可以說,擔保物權是隨著債權的產生而產生,隨債權的發展而發展的[4]。擔保物權的原因行為是債務關系,如果債權設立無效或被撤消,擔保就失去意義。現實中擔保合同期限與其主債務合同的期限完全吻合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擔保物權的履行效力是有因的,其公示內容必須與所擔保的債務關系保持一致。
(三)擔保物權對抗范圍的相對性
就所有權和用益物權而言,物權對于權利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具有普遍對抗力,意即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而擔保物權則是權利人對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優先權,只存在于特定的債權人之間,一般人不負有幫助擔保權人優先受償的義務[5]。這對于擔保物權公示的意義在于,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只需要在債務人現實或潛在的債權人之間做成即可,而不需要面向全社會公示,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投入。這樣看來,在銀行信用占絕對優勢的我國,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制度應首先在銀行體系率先建立。
二、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制度的征信視角
(一)擔保物權公示是征信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
征信是對他人信用狀況的調查和驗證,以便考察被征信人的資信能力,防范交易風險。欲全面考察企業或個人的資信能力,必然要分析其資產和負債總體的風險情況。從資產與負債的平衡關系來看:總資產=總負債+所有者權益,其中總資產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規模和整體實力,在信用評級中是衡量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銀行授信的關鍵因素,所有者權益則代表企業最終的清償能力。擔保物權是對所有權的定限物權,在企業所有的動產或不動產當中,假設有一部分已經設定了抵押,抵押權的實現必然導致企業總資產減少,從而增加償債風險,然而抵押情況在資產負債表中并無反映。融資租賃在功能上類似于所有權保留的擔保形式,與經營租賃不同,它改變承租人的資本結構和財務比率,使企業固定資產增加、當期收益率下降,進而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和償債能力。融資租賃資產經過會計處理后,一般不在財務報表中直接體現,只是在附注中加以說明。在虛假財務報表盛行的環境下,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懷疑,必須借助有公信力的外部征信途徑,才能較準確地評估融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征信系統應從被征信人的債務和擔保物權負擔兩個方面綜合征集信息,才能全面考察被征信人的資信狀況。
(二)降低征信成本是物權登記公示制度價值基礎
“任何人不能將大于自己的權利讓與他人”,這是羅馬法的經典原則,也是近代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該原則的意思是,不能將不屬于自己的權利移轉給他人,否則移轉行為無效。根據這一原則,物權受讓人要有效地取得權利,必須證明出讓人為真權利人或者有出讓的權利,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取得適法。如果交易標的物經過了多次輾轉,當前的受讓人不但要證明自己取得適法,還要追溯標的物的流動軌跡,證明他的每一個前手也是適法取得。這樣,從原權利人到最終的取得權利人之間必然形成一個復雜的證明鏈條,大大地增加了征信成本。
在一個特定的交易當中,為了解交易對手的資信情況,交易主體可以自主進行征信,也可以委托征信機構征信,兩者的區別在于征信的社會成本迥異。征信機構作為專門從事征信業務的中介機構,通過日積月累的海量數據存儲形成一個功能強大的數據庫,一旦有客戶的征信委托,立即從數據庫中調閱有關信息,以信用報告形式答復委托人,而不需要再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渠道以獲得被征信人的相關信息,而且這些儲存的信息可以重復使用,與每次交易自主征信相比,成本大大降低。因而,當征信形成一個產業時,其本質就是信息的征集與發布。這與物權登記公示的作用機理是一致的。
以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建立了物權登記制度,借助不動產物權登記公示的推定力與公信力,賦予公示形式上的權利與真實權利同樣的法律效力,切斷了登記名義人之前的所有權利關系,使真實權利的證明變得輕而易舉,確保正常的交易秩序。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由于信息不對稱,權利主體對于自身權利的了解遠遠大于第三人,因此登記所耗費的公布成本比起當事人個別調查所耗費的收集成本要小得多,從而登記這種公示方式從整體上降低了成本[6]。另外,通過公信力對合理信賴的保護,即使公布的信息可能存在錯誤,也能使第三人放心信賴法定物權的表征方式,不會在猶豫之間為獲取信息而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和搜尋成本。這等于在第三人與公示系統之間建立起信任,進一步節省了交易成本,并保證交易安全。
(三)公示生效主義和對抗主義為動產擔保物權登記提供了強有力的征信激勵
健全的征信制度必須提供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確保各類信息的順利采集。從各國征信實踐來看,征信激勵機制大致包括三種:一是法律保障,就是通過立法,使信息公開與披露成為被征信主體的一項義務或享有相關權利的條件;二是信息共享,在提供信息的基礎上可以共享其他被征信主體的信息;三是市場機制,通俗而言即花錢買信息。相比之下,法律保障是最強有力的征信機制,物權公示制度恰恰包含了這種激勵機制。
關于物權變動的公示制度有兩種立法體例:生效主義和對抗主義。生效主義是指公示對于物權的變動發揮決定性作用,是物權成立的要件,非經公示不發生物權變動;對抗主義是指物權變動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公示與否對物權的變動并不在法理上產生實質性影響,但如果進行了公示,物權便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生效主義和對抗主義分別向交易當事人提供了不同的公示激勵。生效主義要求物權變動當事人必須進行適當的公示,否則物權變動無效,交易無法完成,它提供的是“形成物權變動”的激勵,這種激勵是充分的。而對抗主義則告訴當事人,物權變動源于當事人的合意,公示可使當事人免去權利得而復失的憂患,它提供的激勵是對抗力。顯然,這種激勵沒有生效主義充分,但對抗主義尊重交易主體意愿,更能體現“意思自治”的立法精神[7]。
三、建立我國統一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制度的政策建議
動產擔保對于擴大融資規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動產抵押,兼顧物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更能釋放中小企業的融資潛能,體現“物盡其用”的價值原則。為有效彰顯動產擔保物權,建立統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制度,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統一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機關較為合適
如前所述,擔保物權公示是征信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擔保物權登記應屬于征信的范疇。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專門從事基礎征信的事業性機構,具備統一擔保物權登記機關的先天優勢。首先,它不是行政機關,不存在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擾問題。其次,它擁有獨立的財產,能依據法律規定和自身的章程獨立開展物權登記工作,并對于工作中的失誤給當事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獨立承擔賠償責任。再次,作為事業單位,它不以營利為目的,有國家財政撥款以維持正常運轉,不會收取高額的登記費用,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最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已建立了應收賬款和融資租賃登記公示系統,具有全國統一擔保物權登記系統運營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我國如果要確立唯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機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應是首選。
(二)建立全國統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系統
物權登記要在最廣泛的范圍內發揮公示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網絡化的公示系統。在《物權法》既定的物權登記管理體制下,各行政主管部門分別登記的格局可能還要延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物權登記機關統一之前,不妨先由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牽頭,聯合工商、交通管理等其他動產物權登記機關,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系統以便過渡。系統可以采用城市內網與外網安全隔離的網絡結構,建成后分配給各登記機關使用。各登記機關數據經由城市內網即時發送到人民銀行征信分中心的數據交換平臺,然后發布到征信系統和互聯網以供查詢。系統在保留登記機關現場受理擔保物權登記的基礎上,應賦予當事人通過互聯網自主登記的權限。目前,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正在進行的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建設宜充分考慮統一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系統的建設問題,將擔保物權登記的各個要素納入非銀行信息采集的規范之內,采集各登記機關存量擔保物權信息,以充實全國統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系統,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三)將融資租賃納入非典型性擔保物權范疇
美國《統一商法典》第九篇采用的“功能方法”[8]很值得我國借鑒。它回避了物權法定原則。從務實的角度,不管交易形式如何,只要在市場上起著相同的功能,就應適用相同的法律。在融資租賃關系中,出租人處于債權人的地位,并保留對租賃物的所有權,當承租人屆期不能付清租金時,出租人有權收回租賃物進行變價。這實質上就是通過合意賦予出租人某種動產權利,使之將租賃物視為債務不履行時救濟的來源,與動產抵押異曲同工。建議在《物權法》的司法解釋或地方法規中,對融資租賃的登記公示做出相當于擔保物權的規制,這樣才能保證抵押權與租賃權優先順位的公平、合理。
(四)規范善意取得判定,兼顧擔保權人利益
我國要建立統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制度,在保護第三人的善意取得、維護“動”的交易安全的同時,應兼顧擔保物權人“靜”的利益,建立動產擔保物權的追及制度,以擴大中小企業的動產融資。不妨將“善意”界定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即對不知沒有過失)標的物上的物權負擔”,規定善意第三人受讓已設置抵押的標的物時,應查詢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系統,將是否通過登記公示系統查詢動產擔保情況作為判斷第三人善意的證據之一,從而適當縮小善意取得的范圍,保護抵押權人的利益。這樣也可有效避免動產善意取得與不動產善意取得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尹田.物權法定原則批判之思考[J].法學雜志,2004(6).
[2]孟勤國.東施效顰——評《物權法》的擔保物權[J].法學評論,2007(3).
[3]李永軍.物權與債權的二元劃分對民法內在與外在體系的影響[J].法學研究,2008(5).
[4]郭明瑞.擔保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8-119.
[5]孟勤國.物權二元結構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25.
[6]申衛星.從《物權法》看物權登記制度[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3).
[7]肖厚國.物權變動的公示主義[J].現代法學,2005(3).
[8]美國法學會,美國統一州法委員會.美國《統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評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