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研究的梳理,發現是正規金融擁有貸款決策權的大小、聯結主體間的關系、非正規機構的類型以及聯結的收入來源。進而分析了聯結對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機構和借款人的成本、收益、資金來源等方面的影響,得出聯結建立的核心是合約機制和激勵與懲罰機制。最后指出應在金融聯結實現的前提條件以及微觀效應方面進行更深入探索。
關鍵詞:正規金融;非正規機構;聯結;激勵與約束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1-001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03
一、引言
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是通過在兩者之間建立某種合作關系,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農村金融服務邊界的擴展。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改革的兩種思路——市場化和政府補貼性均被實踐否定。隨著對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研究的深入,學者發現了二者之間互為補充的關系,由此出現了農村金融聯結(financial linkage)的概念,以此反映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互利合作關系。隨著實踐的發展,一些非正規機構組織也開始承擔了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職能,并與正規金融實現聯結。
二、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的類型
目前,對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類型的研究,主要依據參與聯結的主體對于貸款決策權的擁有程度、非正規機構的收入性質、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之間的關系以及非正規機構的類型,可以將聯結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一)顯性聯結和隱性聯結
根據參與聯結的主體對于貸款決策權擁有程度的大小,將聯結劃分為顯性聯結和隱性聯結。顯性聯結是指正規金融機構將貸款決策權下放,非正規機構有貸款的最終決定權。Conning(1999)提供了顯性聯結的例子,銀行通過放貸者向農戶貸款,只要放貸者提供一個其向農戶貸款的證明,就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隱性聯結是指貸款的最終決策權掌握在正規金融機構的手中,非正規機構對于貸款的決定僅作為重要的參考[1]。Jain(1999)考察了隱性聯結下銀行借助于放貸者所擁有的客戶信息來區分好壞借款人的情況,他們向好的借款人提供一部分資金,讓好的借款者能夠獲得資金[2]。顯性聯結能夠為更為廣泛的借款人服務,但串謀的風險也相應的增加;隱性聯結雖然降低了串謀的風險,但正規金融機構的二次篩選增加了成本,并且將一部分借款人排斥在服務的范圍之外。
(二)直接金融聯結和便利金融聯結
根據非正規機構收入的性質,將聯結劃分為直接金融聯結和便利金融聯結。直接金融聯結是指正規金融組織為非正規機構提供批發性貸款,然后由非正規機構將貸款零售給農戶,并獲得批發與零售貸款間的利差作為維持機構運作的收入,目的主要是增加農村地區的信貸供給。便利金融聯結是正規金融雇用非正規機構代其發放貸款,非正規機構作為正規機構的代理人僅僅獲得固定或浮動的傭金,自身并不承擔信貸風險,聯結的目的在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利差收入受到基礎利率、貸款供給與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是一種不穩定的收入。傭金相對于利差,來源比較穩定,但收益較少。
(三)水平聯結和垂直聯結
根據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的關系,將聯結劃分為水平聯結和垂直聯結。Bell(1990)和Kochar(1997)指出,水平聯結是指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在資金提供上展開直接的競爭[3-4]。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地位相同,同時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借款人首先向正規金融申請貸款,無法滿足部分則向非正規金融申請。而垂直聯結由于更多地體現了聯結的優勢而成為金融聯結的同義詞。Floro和Ray(1997)根據對菲律賓案例的分析,首次將正規部門向非正規部門放貸,再由后者轉貸給農戶的形式稱為垂直聯結[5]。隨后農村金融聯結作為一種有效緩解農村金融抑制,增強農村資金供給的方法被提出。水平聯結會增加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但是非正規機構的資金可能無法受到監管,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垂直聯結可以結合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的優勢,實現參與主體的共贏,是目前國際國內比較推崇的聯結模式。
(四)三種模式
根據正規金融的聯結對象,即非正規機構的類型將聯結分為以下模式。
1.正規金融與非正規專業放貸組織和個人的聯結。即正規金融將低價的信貸資金貸給非正規專業放貸組織和個人,再由這些非正規專業放貸組織和個人將資金借給廣大農戶。非正規專業放貸組織和個人包括高利貸、銀背、私人錢莊、農村合作基金會及其他民間借貸組織(如金融服務社、財務服務公司、股份基金會等)。鄧志勇和熊惠平(2008)認為要實現這種聯結關鍵有兩點:專職放貸者的資信良好和放貸者利率的控制[6]。對前者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后者應給予民間借貸一定的利率浮動區間,使民間金融活動得以正當地展開,獲得合法的利潤。
2.正規金融與商業信用的聯結,其實質為捆綁信貸。信貸最終以商業信用的方式到達農戶手中。捆綁信貸又稱互聯性交易,Bell(1988)將其定義為雙方至少在兩個市場進行交易,并且兩個市場交易的條件是共同決定的[7]。Von Pischke(1990)等人的調查表明,這種聯結方式常出現在發展中國家,通常是把信貸交易與勞動力、土地等市場交易關聯起來[8]。Pearce(2004)將金融市場與農產品市場聯結中提供的信貸稱為購買商、供應商信貸,并將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向農戶提供賒銷農產品的投入品,包括飼料化肥等生產資料;第二類是向農戶預付農產品的銷售款;第三類是訂單農業中互聯機制的農產品投入[9]。Ruotsi(2003)認為基于訂單農業的投入品信貸資金是廣大農戶從企業獲得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10]。
3.正規金融與小組金融的聯結。小組通常包括合會、小額信貸組織、資金互助組織等。小組金融指的是自發或外部幫助下組成的團體,以相互擔保的形式。“聯合貸款”是一種典型形式。Stiglitz (1990)根據孟加拉國格萊敏銀行利用非正規群體組織進行信貸機制創新的實踐提出“聯合貸款”模式,即讓貸款需求者自發地組成一個聯合貸款群體,從而使貸款人之間形成連帶責任,正規金融機構將按照群體中各個成員的還貸率來決定是否對群體繼續提供貸款[11]。調查結果顯示,格萊敏銀行聯合貸款機制非常成功。它每月提供475000 筆平均規模為70 美元的貸款,平均還貸率為98%,而孟加拉國傳統貸款人只有30%至40%的還貸率。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在合會、小額信貸扶貧方面都爭相效仿這一模式。左臣明和馬九杰(2007)提供了一個正規金融與小組金融聯結的典型案例,即我國吉林省梨樹縣的“信用社+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在聯結中實際承擔了小組金融的作用[12]。
三、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對參與主體的影響
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的聯結不論對于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機構,還是農村借款人而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聯結對正規金融機構的影響
1.正規金融機構減少了包括篩選成本、監督成本等在內的交易成本。由于非正規機構能夠充分利用其交易接近或了解借款人各方面的信息,具有信息優勢,可以節約較多的客戶篩選和證實成本(審計成本)。Puhazhendhi(1995)經過對印度小組金融的調查發現,銀行每筆貸款(100美元)的交易成本由聯結前的3.68美元下降至每筆貸款2.19美元[13]。
2.可以擴大正規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Mohieldin 和 Wright(2000)通過比較發現由于資產擔保要求、信息、人們觀念等因素的不同,正規金融和非正規機構的貸款業務范圍也不相同[14]。非正規機構趨于向低收入人群提供非生產性的、小額零星的貸款;而正規金融機構有嚴密的風險控制機制,趨于向收入較高且穩定的人群提供生產性的、有合適資產擔保的貸款。通過與非正規機構的聯結,正規金融可以利用非正規機構的網點、人員等擴展在農村的業務。Varghese(2005)進一步證實了Mohieldin 和 Wright的觀點,認為實現聯結后正規金融機構不僅能夠向高收入者提供貸款,而且能夠向低收入者提供貸款[15]。
3.可以降低正規金融機構貸款業務的風險。Jain(1999)認為正規金融機構將低價的信貸資金提供給專職放貸者,可以降低正規金融直接面對中小農戶的信息不對稱風險[16]。Ghatak、Guinnane(1999)和Besley、Coate(1995)認為具有連帶責任的團體貸款(小組貸款)能有效地解決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17-18]。Morduch(2000)和 Ehatak(1999)認為鄉村經濟體中的親密關系和社會約束性能夠轉嫁正規金融機構的風險[19-20]。沈明高(2005)認為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組合貸款可以很好的分散信貸風險[21]。
然而,部分學者并不認同聯結的正面效應。在市場結構、信貸政策等的影響下,有可能會增加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Schrader(1996)發現在同時擁有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機構的貸款時,借款人為了節約利息支出,通常優先向利息較高的非正規機構還款,增大了正規金融機構面臨的違約風險增加[22]。Bratton(1986)在對Zimbabwe的小額信貸機構研究時發現,在一些危機時刻團體貸款比個人貸款還款情況還要惡劣[23]。
(二)聯結對非正規機構的影響
一方面,聯結使非正規機構獲得充裕的資金,能夠實現資金的規模效應,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也提高非正規機構的流動性及其業務范圍。錢水土、劉佳(2008)介紹了馬里的BNDA 銀行長期為MFIs提供大量貸款和信貸額度以及儲蓄賬戶,幫助一些有較大關系網絡的存款信貸協會和鄉村銀行解決現金流可變性和擴展投資組合等問題[24]。另一方面,聯結使非正規機構可以得到正規金融機構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提升自身經營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水平。
同樣,聯結對于非正規機構的正面效應,也有不少學者存在質疑。首先,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低價信貸政策,Hoff 和Stiglitz(1997)認為在壟斷競爭格局下,增加非正規機構的正規金融信貸補貼會導致非正規機構數量的增加,從而縮小每個放貸者的市場規模,提高非正規機構的貸款成本[25]。其次,Hoff和Stiglitz(1993)認為在非正規部門之間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農戶違約率也相應地提高,貸款的執行成本也會增加[26]。
(三)聯結對農村借款人的影響
1.聯結增加對農村的資金供給,滿足農村借款人的貸款需求。Diagne(1999)發現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聯結,可以滿足農村對資金的需求[27]。左臣明和馬九杰(2007)通過對吉林梨樹縣“信用社+合作社+農戶”三位一體聯結模式的考察,說明只要能夠充分發揮信用社和合作社的優勢,實現兩者的聯結,就能夠有效增加金融供給,改善農戶所面臨的融資環境,解決農戶借款難的問題[12]。但是,Bose(1998)和Hoff、Stiglitz(1998)認為當新進入者面臨著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時,聯結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給[28-29]。
2.聯結降低農村借款者獲得資金的成本。V.Puhazhendi C.Badatya(2002)發現聯結使得自助小組成員支付的利息從81%下降至31%[30]。McGuire 和Conroy(1997)發現相對于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者減少的交易成本更可觀,從9.40美元減少至5.70 美元[31]。李偉毅和胡士華(2004)認為,如果正規金融向非正規金融提供低利率信貸,將吸引大量的農村非正規機構進入,從而在農村非正規機構的層面產生競爭,這也有利于農戶獲得低利率的政府信貸[32]。
3.能夠改善農村借款人的貸款條件,弱化農村金融抑制,加強金融深化。而對于這一點,學者們的爭論比較大。首先,Floro 和Ray(1997)根據對菲律賓稻米商的實證研究,發現放貸者的市場結構對農村借款者的貸款條件有很大的影響。在放貸者間是戰略合作關系的條件下,信貸資金的充裕可能會導致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合謀,最終導致農村借款人所面臨的貸款條件惡化[5]。
4.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婦女地位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Anushree Sinha(2008)認為農村金融聯結在增加農戶收入、促進資本形成、改善婦女社會地位和提升農村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33]。
四、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制度的建立
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的有效聯結制度的建立,其核心在于聯結合約的制定,以及有效的激勵與懲罰機制。除此之外,外部的金融環境也會影響到聯結實施的效果。
(一)聯結合約的制定
聯結合約的核心是控制信貸風險,尤其是正規金融的信貸風險。正規金融機構在聯結中的優勢地位使其擁有在合約中設定限制性條款的主動權,以此來控制和影響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實現規避信貸風險的目的。限制性條款主要有擔保和存款兩種主要形式。
首先,要求新合作機構提供擔保人。Harper(2005)在印度ICICI 銀行的研究中發現,在與較年輕的MFIs進行聯結時,合約中要求有第三方擔保[34]。其次,對于資金的歸還與支付也有限制。Harper(2005)在印度ICICI 銀行的研究中發現,ICICI在合約中要求MFIs根據貸款質量將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在本銀行開設的定期存款賬戶。在便利金融聯結中,合約規定ICICI 銀行會將應付給MFIs的傭金先存入第三方的賬戶中,而直到債務全部還清時才支付給MFIs。最后,當非正規機構不能按時還貸時,擁有對農產品等物品的處置權。Hoff和Stiglitz (1993)發現在農業實現了產業化的情形下,進行商業信貸聯結時合同中往往規定一些特殊條款,比如如果貸款農戶不能按時償還貸款時,放貸者擁有對成熟作物的處置權[26]。限制性條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貸款的收回,但同時也限制了非正規機構和農戶的行為, 有時會引發雙方利益沖突,甚至導致聯結關系破裂。
(二)激勵與懲罰機制
聯結的實現效率依賴于有效的激勵和懲罰機制。為了保證聯結的可行性和持續性,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應當建立一定的激勵與懲罰機制。
有效的激勵機制應當使非正規機構在實施聯結后的報酬比聯結前高,且報酬與努力程度成正比。武翔宇(2008)指出在銀行雇傭鄉村中介的模式下,對鄉村中介的補償應根據貸款是否得到償還和貸款數額發放的大小而定[35]。Fuentes(1996)考察了當正規金融機構利用鄉村代理人來審查潛在客戶和幫助收款時的激勵機制,他認為風險的共擔是最好的激勵機制。當貸款收回時,代理人獲得獎勵[36]。
在激勵機制發揮作用的同時,要有足夠的懲罰機制防止鄉村中介與借款人合謀。Ghosh、D.Ray(1997)認為漸進式貸款可以作為一種獎懲手段,因為當成員違約時,正規金融機構會停止貸款,作為對違約者的懲罰,從而提高違約成本,降低違約率[37]。
五、對正規金融和非正規機構聯結研究的評析
目前,對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的研究集中在聯結的類型、聯結對參與者的影響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價值的成果。爭論的焦點在于聯結能否降低正規金融的貸款風險及農村借款人的利率水平。雖然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前景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但聯結在實踐中的成功案例和包含農村金融改革的理論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農村金融聯結在以下領域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實現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之間的有效聯結,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實現正規金融與非正規機構聯結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更具現實意義,因而討論聯結對農村信貸利率水平、信貸可得性等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的影響顯得尤為迫切。同時,要實現有效聯結,對聯結實施前提條件的探討,對于提高聯結的可操作性更為重要,而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的認識、正規金融的態度、非正規金融及非金融機構的認識等問題的研究也應受到更多的關注。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Conning,J.H.Outreach. Sustainability and Leverage in Monitored and Peer-Monitored Lend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51-77.
[2]Jain,S.Symbiosis vs. 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 (59):419-444.
[3]Bell,C.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Informal
Agencies in Rural India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297-327.
[4]Kochar,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3):339-371.
[5]Floro,M.S,Ray,D.Vertical Link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1):34-56.
[6]鄧志勇,熊惠平.基于“微小”的浙江樣本: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的對接研究[J].特區經濟,2008(7):59-60.
[7]Bell,C. Credit Markets and Interlinked Transactions[J].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8(1).
[8]Von Pischke,J.D.Finance at the Frontier:Debt Capacity
and the Role of Credit in the Private Economy[R].Washington,DC: World Bank EDI Development Studies.1991.
[9]Pearce, Douglas.Buyer and Supplier Credit to Farmers:
Do Donors Have a Role to Play? Paving the Way Forward for Rural Financ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st Practices[R].2004.
[10]Ruotsi,J.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mpanies as Sources of Smallholder Credit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Experiences, Insights and Potential Donor Role.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Division[R].th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2003.
[11]Stiglitz,J.E.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4,1990(3):35-66.
[12]左臣明,馬九杰.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聯接――基于吉林梨樹的實證考察[J/OL].[2007-06-12],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26978.
[13]Puhazhendhi,V.Transaction Costs of Lending to the
Rural Po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elf-help Groups of the Poor as Intermediaries for Banks in India[J].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1995(6).
[14]Mohieldin,M.S.Wright,P.W.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Egypt[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8(3).
[15]Varghese.Bank-Moneylender Linkages as an Alternative to Bank Competi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0xford Economic Papers,2005(14):315-335.
[16]Jain,S.Symbiosis vs.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59):419-444.
[17]Ghatak and Guinnane,M. Ghatak and T.W. Guinnane,The economics of lending with joint lia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195-228.
[18]Besley,Timothy Coate, Stephen.The Design of Income Maintenance Programm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Wiley Blackwell,1995,62(2):187-221.
[19]Jonathan,Morduch.The microfinance schism[J].World Development,2000,28(4):617-629.
[20]Ghatak,Maitreesh.Group lending,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1):27-50.
[21]沈明高,王卉彤.金融是一種權力而不是枷鎖[N].證券日報2005-05-18.
[22]Schrader,H.Informal Finance and Intermediation[M].Working Paper 252,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Bielefeld,1996.
[23]Bratton,M.Financing Smallholder Production: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Credit Schemes in Zimbabwe[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1986(6):15-32.
[24]錢水土,劉佳.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聯接問題探討[J].浙江金融,2008(9):10-11.
[25]Hoff,K. and Stiglitz,J.E. Moneylenders and Bankers: Price-increasing Subsidies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52):429-462.
[26]Hoff,K.,Braverman,A.,Stiglitz,J.E.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s: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7]Diagne,A.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Access to and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Malawi.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 Division Discussion Paper[R].1999.
[28]Bose,P.Formal- Informal Sector Interac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6):265-280.
[29]Hoff, Karla Stiglitz, Joseph E.Moneylenders and bankers: price-increasing subsidies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2):485-518.
[30]Puhazhendi,Badatya,V. Puhazhendi,K.C.Badatya,
SHG-bank linkage program for rural poor: An impact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SHG-bank linkage program, NABARD[R].2002.
[31]McGuire, P.B,J.D. Conroy. Bank-NGO linkages and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lending to the poor through groups[J].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1997(1):4-15.
[32]李偉毅,胡士華.農村民間金融:變遷路徑與政府的行為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4(11):28-31
[33]Sinha, Anushree Khan, Haider. Gender and Informal Sector Analysis in India: Economy Wide Approaches[R].Working Papers RP2008/65,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Research(UNU-WIDER),2008.
[34]Harper,M.Singh,A. Small Customers,Big Market:
Commercial Banks in Microfinance,New Delhi,TERI Press,2005.
[35]武翔宇.我國農村金融聯結制度的設計[J].金融研究,2008 (8):156-165.
[36]Fuentes,G.The Use of Village Agents in Rural Credit Delive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32(3):188-209.
[37]Ghosh,D.Ray.Status of tick distribution in Bangladesh,
India and Pakistan[J].Parasitology Research.1997(18):2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