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的毛小崗博士、宋金平教授及學者丁悅在2012年第2期的《規劃師》上發表題為《IST模式:一種城市更新的整體解決方略》一文,認為比照城市內涵的系統結構,城市更新也應該具有“精神層(I)、制度層(S)、物質層(T)”三位一體的內涵體系。一是城市更新的精神層。即城市更新所體現的城市精神,包括對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等城市內涵的表達。二是城市更新的制度層。即城市更新所體現的城市機制,包括對城市多元利益群體的利益協調、運營模式、執行機構和法制建設等。三是城市更新的物質層。即城市更新所體現的城市產業,包括對舊城更新后產業的遴選和功能的再造,以使城市重新煥發活力。因此城市更新的IST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城市在這三層領域所出現問題的完整解決方略,解決城市更新領域的主要問題,是對“城市是什么”“城市更新什么”等問題的深刻認識和完整體現。在城市更新的IST中,城市精神決定著制度機制和產業發展,制度機制和產業發展是城市更新的顯化表達。
為此,作者認為基于IST模式的城市更新發展有三大策略:一是在城市的精神層(I)。城市場所精神的建立要從城市尺度和影響因素兩個方面綜合確立;居住空間、游憩空間、工作空間和交通空間等中、微觀城市尺度的城市精神的建立主要基于城市的文脈、承載功能、服務對象和環境特征等,而對于整個城市等在宏觀城市尺度的城市精神的建立,還需要考慮城市的發展戰略、歷史使命、國家政策和發展階段等。二是在城市的制度層(S)。需要考慮多元利益主體的權力分配和利益協調,協調城市更新中的規劃、拆遷、建設和反饋四個環節所產生的利益關系,構建相應的制度。三是在城市的物質層(T)。要在舊城基礎上確定城市更新后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使其重新煥發活力。城市產業選擇和功能再造需要通過更新后城市服務的對象、城市的土地性質以及滿足服務人群所需要的城市功能三大關系綜合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