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佛教廣為盛行、流傳的國度,歷史上,佛教信徒每年都要選擇一定的時間,采取得力的措施,按照規范的程序,舉行隆重的水陸法會,以此來祭祀佛祖、祈福求安。大凡舉行水陸法會,都要在顯要部位懸掛水陸畫像,其意是將所要朝拜的神靈請到現場來供奉和朝拜,通過供奉、禮贊、誦經、散食等一系列法事活動,祈求佛神超度亡靈,鬼魂早日出離地獄,轉世人間。因此,不懸掛水陸畫就不能舉行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的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簡稱“水陸法會”或“水陸道場”,民間稱為“悲濟會”、“七齋會”,是一種設齋供奉佛神以超度亡靈眾鬼的大法會。時間一般以七天七夜為期,少則三天三夜,多則七七四十九天。參加法會的僧人少則幾十人,多達上千人。一般分為內壇和外壇,法事以內壇活動為主,外壇是念經的主要會場,在法會中舉行所有法事活動,包括豎幡、燃燈、請佛、供神、誦經、禮贊、懺悔、祝咒、發愿、齋僧、施財、放生、放焰口(向餓鬼施食)等。這些法事活動都是按照《水陸儀軌》的程序進行的。水陸畫也稱“水陸幀子”,是在水陸道場懸掛供奉的一種宗教人物畫。畫面內容豐富,包括釋、儒、道以及民間的神話傳說題材,人物多以群體出現,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最初的水陸法會是由朝廷出資,皇帝親自主持舉行的。歷代皇帝登基之時,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水陸法會,追薦超度戰爭中犧牲的忠臣烈士、陣亡士兵、死難民眾,借以安撫民心,祈求太平。在朝廷的倡導下,地方官吏、民眾也都修設水陸道場,請佛敬神,追薦先祖,超度亡靈,祈福求安。到了清代,水陸法會已演變成一種寺廟文化活動。人們世代流傳下來的是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初一和清明節上墳,給先人上香燒紙,供獻食品,叩頭祈禱。
據甘肅省民樂縣文物工作者牛禮先生介紹,解放前,民樂縣洪水城北街彌陀寺保存有絹本和布本卷軸水陸畫116軸。其中,明嘉靖以前繪制的有61軸,絹畫絹裱;康熙年間繪制的有51軸,布畫綾邊,其制作方法和唐卡相似;民國時期繪制的有4軸,畫面都是工筆重彩,造型生動,畫工精細,色彩絢麗。這些水陸畫畫芯一般高120~150厘米,寬70~90厘米。若計裝裱尺寸,一般高約260厘米,寬約120厘米。1953年拆除該寺時,這些水陸畫交由民樂縣文化館保存,直至民樂縣博物館成立后才被博物館收藏。后經甘肅省文物專家鑒定,其中的33軸為二級文物,83軸為三級文物,它們都是研究宗教、民俗文化和工筆繪畫的珍貴材料。
從畫面上看,這些水陸畫所用的畫布光潔挺括,據說,畫卷表面涂過動物膠和滑石粉,沒有布的空隙,適合細節的描繪。所用畫筆選用上等的鼠毛或狐貍毛所特制的細小柔軟之筆,宜于細致而繁復地描摹。使用的顏料極為考究,多以礦物顏料及金屬顏料為主,有石青、石綠、雄黃、白堊、云母、赭石、金、銀箔料、泥金、泥銀等,選材均是化學性質穩定之物,即使歷經千年也不容易褪色,能夠長期保持畫面色彩的鮮明艷麗。但由于曾經長期在寺廟內懸掛,歷經風吹雨淋、蟲蛀和多次揭裱,加之過去的裝裱水平有限,致使民樂縣保存的水陸畫損害比較嚴重。由于年代久遠,加之縣博物館的保存條件較差,大部分水陸畫因此出現畫面皸裂、殘損、污垢嚴重、折痕較多等病害,亟需進行科學保護。為此,從2005年起,民樂縣博物館交由甘肅省文物部門委托香港中華佛教出版社對破損嚴重的水陸畫進行搶救性修復和保護。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目前已成功保護修復了原有的116幅水陸畫。而今,在民樂縣博物館展出的22幅水陸畫,就是經甘肅省文物部門修復的水陸畫中遴選出來的代表性作品。這些水陸畫色澤艷麗,制作精美,技藝高超,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珍品。
民樂縣博物館館藏的水陸畫為現代美術家們提供了了解古代服飾、生活習慣、技法、表現手段及思想感情的寶貴資料,也為中國美術界研究中國古代傳統工筆重彩人物畫積累了一筆重要的財富,更為文物界、宗教界研究歷史、研究古代佛、儒、道三教理論提供了極其珍貴而豐厚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