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四川平武的歷史,我多少知道一些。平武古稱龍州,地處西南邊陲,與羌藏少數民族聚居區毗鄰。在蜀道難于上青天的古代,這里應該是很偏僻荒涼的。就在這樣一個偏遠荒涼的地方,卻有一座與一般寺廟迥然不同的“別樣”寺廟——報恩寺。其規模之恢弘,所用材料之珍貴、講究,別說在偏遠的山區小縣,就是在皇城京都也是極不多見的。它建于明朝的正統到天順年間,建造者是龍州宣撫司土官王璽。關于王璽修建報恩寺的事,民間有許多傳言。因為對傳言略有知曉,我游覽時格外留意,卻也真感覺到這座報恩寺與一般寺廟確有許多不同之處。
報恩寺在布局結構、建筑樣式、規模等級等方面,都與一般寺廟迥異,酷似宮殿的樣式。再仔細看,覺得與北京的紫禁城頗有幾許相似,雖然規模小了許多,但依然透出一種皇家的大氣。
在選材方面似有不同。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房舍的建筑用料是有嚴格規定的。像金絲楠木這種珍貴木材,只有皇家宮殿才可以用。而報恩寺各殿堂的梁柱、門窗等,用的都是清一色的金絲楠木,這在一般寺院中是絕無僅有的。更令人驚詫的是,大悲殿里的千手觀世音菩薩像主身由一整根楠木雕成,高達2丈多。藏經法輪也是用一整根楠木雕成的,高11米,八角七層,狀如浮屠,鏤空雕刻,精美絕倫,舉世罕見,是鎮寺之寶。
由此我想到,有關報恩寺的種種傳言和猜測絕非空穴來風,而確實有一個君臣勾心斗角的迷離詭譎故事。
報恩寺始建于明朝正統五年(1440),建成于天順四年(1460),歷時整整20年,建造者王璽一族是龍州世襲土官,他是承襲父親當上土官的,他死后又傳給兒子王鑒。王鑒子承父業,繼續修完報恩寺。
據傳,王璽原本修的不是寺院而是王府。王氏在龍州經營多年,勢力強大,是獨霸一方的土皇帝。再加上平武遠離京城,關山阻隔,天高皇帝遠,為所欲為慣了,便把自己的府邸按照紫禁城皇宮的標準修建,不但用了只有皇家才能用的金絲楠木,而且用的數量比皇宮還多。紫禁城用的金絲楠木僅占所用木料的60%,而王璽所用高達90%。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王璽的行為屬于僭越,罪同謀逆。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墻。”剛建了一半,便傳到皇上耳朵里。龍顏頓時震怒,立即派欽差前來調查。王璽雖然自詡勢力強大,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遠不是朝廷的對手。王璽不愧是個聰明人,靈機一動,把沒有修完的府邸改建成了佛教寺廟,他還特意為寺廟起名叫“報恩寺”,又在寺廟內立了一塊“當今皇帝萬萬歲”的牌位,表明他對皇上的忠心。
欽差大臣一路游山玩水抵達龍州時,看到的并不是僭越的宮殿,而是一座高懸“報恩寺”金匾的莊嚴寺廟,再加上王璽的慷慨接待,連聲說:“這哪里是王府?明明是威嚴肅穆的寺廟嘛!傳言荒謬,不可信也。”欽差回朝稟報皇上,皇上信以為真,解除了對王璽的懷疑,并下旨將“報恩寺”改為“敕修報恩寺”。王璽的隨機應變既保住了身家性命,也保留下了一座精美絕倫的古典建筑。
寺中《敕修大報恩寺碑銘》的記載,卻是另一種說法。說王璽“崇儒奉釋,夙植善根”,于宣德十年(1435)借進京朝貢之機,以“古遺藏經無處收貯,思無補報”為由,請求朝廷允許他在龍州修建一座寺廟,上奏皇帝后,皇帝念其心誠,破例允之。
這是修建報恩寺惟一的正史記載,完全抹去了王璽僭越和圖謀不軌的傳說。但報恩寺是由僭越的王府改成的寺廟一說,又不像空穴來風,這個解不開的謎團或許只能成為歷史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