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水城的西邊入城,抬頭就能望到一面迎風飄揚的國旗。也許,你會以為那是政府部門的所在地,其實,是書聲朗朗的清水縣一中——一座縣城里的莘莘學子們為了擠著走過高考獨木橋的一處求學之地。
我第一次領略永清堡的風采是公干清水,跟隨市領導檢查清水縣的教學情況。車停堡下,跟隨大隊人馬拾階而上,至中門,有三兩棵依依垂柳,兩側的野花、野草在輕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擺。酷似牌樓的中門雄偉若山,抬頭可見泥土色的“清水縣第一中學”字樣。中門垂柳處有一塊石碑,字分兩行,大小有別,大字為“永清堡遺址”,小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所學校設于古遺址中,這是我第一次見,所以格外新鮮,總想著若能在這樣的學校里讀書多有詩意,如同求學于一所古老書院。
而實際上,這里最早是一處原始村落,距今有5500多年的歷史。
發現于1954年的永清堡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母系氏族社會的村落遺址。已出土的諸如陶片、石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表明,永清堡屬于甘肅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過渡的社會概況,是清水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些石斧、石刀、陶缽、陶環充分證明,早在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清水從事著農業、手工業以及狩獵等活動。清水是軒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相傳,縣城東70里許的軒轅谷就是黃帝軒轅氏的誕生地。就在今天的永清堡下,有一座三皇廟,內祀伏羲、神農、軒轅。
然而,意味深長的是,經歷了漫漫歲月的變遷之后,永清堡的歷史似乎一直與學校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舉國上下戰火紛飛。國難當頭之際,不少大學紛紛遷往內地,在后方辦學,如中央大學遷往重慶沙坪壩,北大、清華、南開諸校在云南昆明組成西南聯大,北洋、北平北師大諸校在陜南組成西北聯大。與此同時,一些中學或單獨或聯合相繼遷往內地。其中,各地聯合內遷的中學奉教育部指令進駐大后方,組成國立中學。1938~1943年間,這樣的中學遍布內地,總計有22所,校名分別以其成立時間為序。其中,有兩所國立中學相繼在甘肅天水成立,它們分別是國立五中和國立十中。
國立十中主要接納的是豫、晉、魯和東北等地的流亡學生。1937年,有3000多名學生集結天水,組成“天政學生隊”,由甘肅省政府派楊集瀛主持管理,后改為隴豫公學,校址暫設在玉泉觀。1938年底,因故遷至清水,且奉教育部之命更名為“國立甘肅第二中學”,隸屬教育部,督學許逢臣兼任校長。是時,國立甘肅第一中學也在天水成立,即后來的國立第五中學。1939年4月10日,接教育部新令,“國立甘肅第二中學”易名為“國立第十中學”,校址設在永清堡和原泉小學。直到1946年夏,即抗戰勝利后的次年夏天,負笈求學于此的學子們才東遷至河南鄭州。至此,國立十中完成了它的歷史重任,宣告結束。
我曾見過一幀老照片,就是當時的一些學生在永清堡的門口拍的。在這張攝于1944年的老照片上,一群英氣勃發的少年在經歷了背井離鄉的內心之痛和長途跋涉的身體之苦后,終于在這遙遠的大西北尋找到了一處安身的地方,尋找到了一處可供久居且得以安然面對課本的地方。七年后,他們站在校門口的緩坡上,集體留下了這張合影。也許,這張照片意味著他們將要離開這里,從此天各一方,遠走天涯;也許,這只是他們郊外踏青歸來的一次小小狂歡。不管哪一種猜測更接近事實的真相,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是24個年輕人一段揮之不去的青春往事。遠遠地,能看見國立第十中學的古樸校名,土墻下簡陋的校門就是他們溫暖如春的家門。可惜,雖然時為陽春四月,但照片里透不出一丁點春天的氣息,有的只是無盡的蒼涼和一個時代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