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流行的自由主義、新左派和民主社會主義等社會思潮,既有西學的理論淵源,又有現實的社會背景。這些社會思潮,從根本上說都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我們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做出理論上的分析和現實上的努力,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關鍵詞:社會思潮; 馬克思主義; 指導地位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042-03
如今,在人類文明飛速進步的同時,許多全球問題也橫亙在人們面前,各國在發展道路上遇到各自的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各國間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緊密,思想影響相互滲透。在這種情況下,思想上的錯位和紛雜在所難免。重視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正確地進行分析和引導,無疑是理論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主要的社會思潮及其影響分析
在追求社會發展的各種思考和求索中,傳統資源、現實思考、西方思潮等交匯融合,都在發揮作用。據分析,在當代產生較大影響的,至少有八種社會思潮:鄧小平思想、老左派、自由主義、新左派、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新儒家和民粹主義。[1]在這些思潮中,直接來自于西方的自由主義、新左派、民主社會主義是很強勢的組成部分。它們在學生、青年人、知識分子和其他普通群眾中有比較廣泛的影響。
自由主義,從內容來說,是要求經濟上的市場機制,反對計劃體制;要求政治上的代議制民主和憲政法治,反對個人或少數人專政;要求倫理上的個人價值,反對主張為抽象目的而犧牲個人,使個人淪為工具。自由主義的發展,有豐富的學理資源,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眾多學說、思想大都奉自由主義為圭臬;但在此之外,也有社會助推,比如公共權力失度、權力被資本侵蝕等,都有可能引發對自由主義的同情。主張自由主義思想的代表性表述是:“珍視個人自由而反對國家集權,沒有任何主義或學說像自由主義那樣警惕和防范強大的國家權力對個人權利的侵犯”。[2]但是,從實質上說,自由主義只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它以自由為最高價值,結果卻只是相信資本主義是唯一真正與自由相一致的制度。聯系到社會實際情況,自由主義的興起與成長中的新的資本勢力也是有關聯的,是它們在為自由主義提供著土壤和資源,鼓舞著自由主義的成長。
新左派是一種與老左派不同的社會思潮。老左派主要是堅持毛澤東晚年思想,強調階級斗爭;新左派則自上世紀90年代登場,思想內容多來自西方。在國際上,左派激進思潮總體而言還是處于被動之勢,盡管如此,仍有一批左派理論在堅持和發展著激進的立場:梅扎羅斯(István Mészáros)在其新作《歷史時間的挑戰與負擔: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駁斥了現行資本主義秩序無可替代的觀點,認為在向社會主義邁進的過程中,左派必須“采取攻勢”,從理論上為社會主義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做出新的強有力的論證;[3]著名思想家阿明(Samir Amin)在《我們希望看到的世界:21世紀的革命目標》中指出,要想有效地反抗資本主義,建設我們希望看到的理想世界,必須像馬克思曾呼吁的那樣,組織一種新的、具有開放性的和可變性的“國際”;[4]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齊澤克(Slavov Zizek)也在《自然及其不滿者》一文中強調,雖然經典意義的工人階級已不復存在,但在解放政治中,我們仍然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5]不同于異彩紛呈的國際表現,在國內新左派較少這種激進主張,而是主要表現為質疑或反對全球化進程,批評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和對市場的自由放任態度,并援引后現代理論對理性、資本等現代性問題進行批判。在分析國情時,與自由主義認為中國應在現代化進程上闊步前進相反,新左派則以弊病叢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語境來看待中國問題,所以,雖然思想前衛,語言犀利,卻也難免文不對題,從總體上說是缺少建設性的。
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在民主體制內進行社會主義運動。它的最早思想源頭是伯恩斯坦、考茨基之流的“老牌修正主義”,是一直受到正統馬克思主義批判的。但是,隨著西方國家社會黨實踐上的某些成功,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到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在2007年,“民主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前途”的觀點公開出現,引發熱議。[6]許多媒體在介紹瑞典、挪威的社會狀況時,也多少流露出對其發達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的贊許甚至羨慕。與自由主義相比,民主社會主義不是側重個人權利,而是側重群體福利。民主社會主義所體現出的政治綱領、公共政策、治理機制,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氣息,因此在表象上似乎更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然而,民主社會主義的最根本的缺陷卻在于,它企圖不改變資本主義的整體框架,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有限的國有化和高福利來實現社會主義,這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在財政赤字的危機中,北歐現在已經成為反對高福利政策的榜樣了。
由于種種思潮的侵襲,人們近年來的觀念和信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波及到馬克思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據抽樣調查顯示,在黨政干部、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和普通群眾這四類群體中,黨政干部中“始終相信”馬克思主義的也才占59.4%;而作為未來國家棟梁的青年大學生群體,竟高達56.2%的人談不上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有43.3%的人選擇了民主社會主義,有18.7%的人選擇了新自由主義。[7]這種思想狀況,迫切需要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分析現實和理論上存在著的各種問題,澄清思想迷霧,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二、自覺堅持理論思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我們必須面對各種喧囂的思潮沖擊而不迷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高度。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和進步人類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階級立場、群眾立場和實踐態度,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這是它引領社會思潮的內在根據。因此,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思考和分析問題對于引領社會思潮非常重要。具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批判:
首先是邏輯前提批判。西方社會思潮的一個共同特點,即是從抽象的個人出發來考慮問題,從非歷史的所謂原初狀態的預設出發進行現實社會秩序的理論論證。比如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卻不考慮這種抽象的“個人”的抽象“自由”落實到現實社會中的情形。這種自由主義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著普遍個人的權利,至少是可以為個人維護自身權利提供理論上的論證和支持,但是,從最后的結果看,它卻會變成以對社會資源的競相占有為最后憑據的自由,具體而言,就是以資本為衡量標準的自由。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批判過的“形式自由”,其實質卻是“有產者的自由”。在這個意義上,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核心理念的自由主義實質上并不具有充分的可取性和說服力,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自由”是比自由主義的“自由”更具有現實性的。就新左派而言,他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維度,但是,從根本上說,并沒有很好地延續馬克思主義扎根現實的實踐品格,缺乏應有的現實針對性和用理論聯系實際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較而言,民主社會主義最具有理論上的蠱惑力。它是各種實用主義觀點的大雜燴,在許多方面似乎都具有較強的解釋力,然而,當我們深入考察其邏輯前提,會發現它仍是從抽象的個人出發的思想,這也導致了它希望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立足于資本主義的整個生產關系基礎之上的改良主義和機會主義策略,這種策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被迫向自由市場低頭,以失敗告終。
其次是理論立場批判。任何社會思潮都具有自身的基本立場,都是特定階層經濟利益、政治訴求和價值觀的體現。馬克思主義要引領社會思潮,就應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理論立場有清晰的判斷。馬克思主義自身是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代言的理論,因此,它不會戴著有產者的“有色眼鏡”來看問題,不會出于維護私利的需要歪曲問題。相反,它對于形形色色披著合理化外衣維護特殊利益的理論學說和意識形態,卻具有透徹的批判力;對于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和弊病,具有深刻的剖析力。這也是為什么在當代馬克思主義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它不僅來自于其豐富的理論內涵,更在于它的資本主義批判立場和社會解放的政治沖動。在各種社會思潮沖擊下,青年學生、普通群眾之所以會被迷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還不夠,缺乏進行理論分辨的科學方法和堅定正確的價值立場。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有著發自內心的認同和信仰,對當代流行思潮和文化有著透徹的了解和清晰的分辨,那就能不被表面的理論演繹所迷惑,就能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立場。
最后是馬克思主義僵化、片面理解的自我批判。應對各種社會思潮影響的過程,也是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自身理解的過程。應對新自由主義、新左派和民主社會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不能無視其客觀影響,也不能消極應對,以一個刻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硬地應對沖擊。在學術界和思想界,一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長期存在著“唯我獨尊”的傾向,只是簡單地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視為對立面加以排斥,加以否定。這種消極的應對,外在地體現為對待新思潮的視若無睹態度,內在地卻意味著對傳統馬克思主義進行脫離實際的僵化理解和片面解讀。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伊始就是在應對各種思潮的侵襲中發展成熟起來的。全面分析、深刻把握、在批判中實現超越,才是馬克思主義對待其他各種理論思潮沖擊的正確態度。這是一種積極的應對,它本身意味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深化,同是,它也體現為一種開放、自信的理論態度,基于這種態度,我們就能夠興利除弊,從那些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中提取有益的理論營養和社會信息,擴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域,從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活力和魅力。
三、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現實思考
作為對各種具體的社會思潮的積極應對,我們不僅要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做出透徹的分析和科學的批判,最終還要實現用馬克思主義來引領整體的社會思潮的發展。應當看到,有些社會思潮之所以有受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能對現實社會問題做出一定的解釋、批判和預見,能對某些社會階層的社會心理和利益訴求做出一定的論證、表達和伸張。因此,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化、簡單化的批評上,而應該將這些思潮反映的深層問題吸納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中,用馬克思主義來更徹底地解決它們。
首先,我們要以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發揮馬克思主義自身深藏的理論魅力,就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學習、研究、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否則,就會滑向以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取代、置換馬克思主義的做法,只是借助于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引入和嫁接,來回應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對馬克思主義冷漠、嘲諷甚至排斥的態度。傳統僵化的馬克思主義和以西方社會思潮置換過的馬克思主義,都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馬克思主義。吸收了兩者合理成分,同時又超越兩者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能夠很好地應對和說明西方社會思潮的馬克思主義。
其次,我們還要積極更新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理念、方式和途徑。要結合實際,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不顧實際情況地灌輸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其實,從馬克思主義的本性而言,如果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失去其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我們尤其是改變那種照本宣科、自說自話的方式,改變那種無視大眾、皓首窮經的學究面目,而要以務實、開放的心態,融入現實生活,融入人民群眾,真正建立起與接受主體的內在聯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關注、考慮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精神狀況、心理愿望,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期待和要求。這是影響社會各階層的根本方法,是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吸引力、說服力、感召力的根本途徑。
最后,我們還要用社會發展的實際成就來說服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我國現實社會的健康發展和不斷進步,是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有力的證明。事實上,正是基于我國30年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才有那么多人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信心和信仰。據調查統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影響力是強勁的、主導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思想基礎是廣泛而深厚的,在全國范圍內,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我國國情的比重共達95.1%。[8]雖然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個別不良現象,為錯誤思潮、非主流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但是,只要我們正視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解決它們,在社會發展中繼續取得更好的成就,我們就能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思潮交鋒[J].鏡報月刊,2010(1):6;2010(2):20.
[2]徐友漁.自由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及其他.參見: 李世濤.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182.
[3]The Challenge and Burden of Historical Time: Soci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István Mészáros[M].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4]The World We Wish To See: Revolutionary Objective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by Samir Amin, translated by James Membrez[M].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5]Nature and its Discontents,by Slavov Zizek[J]. SubStance #117, Vol.37,no.3,2008.
[6]謝韜.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J].炎黃春秋,2007(2):1.
[7]重慶市委重大調研課題組.關于“信仰問題”調研情況的報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2):123.
[8]周大山,石云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影響力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0(1):26.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