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導向。認清和明確文化發展的導向,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首要課題。在當代中國,思想理論建設的核心任務與文化發展的導向是一致的。思想理論建設主要承擔著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進行傳承創新導向、政治導向、利益導向、價值導向的責任。
關鍵詞:思想理論建設; 文化發展; 導向責任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021-04
一、思想理論建設的文化發展導向責任界說
在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文化水平與綜合國力不相適應、文化發展與經濟增長不相適應、文化發展與國民素質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被認為是當前文化發展中應予以解決的主要問題。但從文化建設的一些領域看,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是文化發展中更為緊迫的問題。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導向的缺失、迷失或乏力。因此,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來看,文化發展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或是文化發展的導向問題。也就是說,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明確文化繁榮發展的方向所在,明確應推動什么樣的文化得到繁榮發展。
顯然,從邏輯上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先明確文化發展的方向所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看,這個方向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引領文化向這些方向發展,不僅需要政治領導,而且還需要思想理論的引導。文化發展方向的形成、秉持、堅守或調控,不會自動實現。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文化發展導向的責任,主要是通過思想理論建設來承擔的。例如,通過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勢位”建設,以 “價值共識”和“價值整合”的方式來實現對社會思潮的引領,[1]就是思想理論建設擔當文化發展導向責任的重要體現。可以說,思想理論建設,關涉到社會主義文化領域各方面發展繁榮的導向問題。
所謂思想理論建設的文化發展導向責任,就是說思想理論建設不僅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要為文化發展承擔方向引領的責任,引導文化發展。思想理論建設不僅要堅持這樣的方向,而且應當引領文化發展向這樣的方向推進。在當代中國,思想理論建設的核心任務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回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思想理論問題,引導文化發展與綜合國力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可以說,思想理論建設的核心任務,與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導向是基本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理論建設的核心任務,或是承擔文化發展的導向責任。筆者認為,思想理論建設主要承擔著文化發展的傳承創新導向、政治導向、利益導向和價值導向責任。
二、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傳承創新導向責任
所謂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傳承創新導向責任,就是要通過思想理論建設,明確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向和任務,引導文化的傳承創新活動,促進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對現實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反映能力,還在于其本身的傳承創新能力。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通過保留、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推動其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精神生產活動的展開和延續。從這個意義來說,文化的傳承創新過程,其實質是文化內容和形式所承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氣質、信仰體系的傳承和再生產過程。這一過程與思想理論建設的核心任務是一致的。思想理論建設對文化傳承創新的導向責任,一方面是通過思想理論自身的傳承創新過程來體現,另一方面是通過思想理論的文化育人活動來實現。
在文化的傳承創新過程中,作為文化形態的思想理論,自身也處于傳承創新過程中。在這樣的過程中,思想理論建設承擔文化傳承創新的導向責任成為可能。任何文化的傳承都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任何文化的創新,都是一種精神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思想理論屬于文化構成中的精神形態,其自身的傳承創新,實質上是文化精神的傳承創新。因此,思想理論傳承創新的方向和任務,代表著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向和任務。在我國思想理論的傳承創新中,從以傳統的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文化到以馬克思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文化的傳承創新過程,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演進。正是深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承繼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又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的現實需要進行了時代性創新,馬克思主義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轉化為了體現民族形式的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才在文化的傳承創新中,成為主導其他思想文化的理論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思想文化的建設過程,代表了近現代以來我國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向。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思想理論引領文化前進方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思想理論建設無疑承擔和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傳承創新導向責任。
思想理論建設對文化發展的傳承創新導向責任,還體現在思想理論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導向責任上。文化育人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在中國歷史傳統中,儒家知識分子或“士”歷來是中國社會的思想精神文化代表,他們傳承、接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中華民族文化的魂魄,這其中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鮮明導向和根本任務。隨著現代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栽體。通過文化育人來體現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文化育人中,不僅要加強思想理論教育,思想理論教育還應發揮導向作用。對人的培養無疑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教育,但無論開展怎樣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對人本身的培養。因此,任何價值取向的教育無不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文化育人也不例外。思想理論教育在解答“用什么文化育人”、“培育具有怎樣的道德情操、精神信仰、文化內涵的人”等問題上,負有重要的導向責任。如果說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文化不斷人化的過程,就是文化育人的過程,那么體現在一代代人培養過程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活動,就是對文化傳承創新主體的建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育人的過程與文化傳承創新的過程是高度統一的。在這里,思想理論教育對文化育人方向和任務的主導,也體現為對文化發展的傳承創新方向和任務的主導。
三、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政治導向責任
所謂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政治導向責任,就是要通過思想理論的建設,明確文化發展的政治方向。在文化發展的政治導向里,意識形態的導向最具有代表性。從狹義理解看,社會意識形態特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反映和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和意志。是統治階級鞏固和改變一定的社會關系、聚合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與行為方向、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工具。任何社會的文化發展,同任何社會的各種發展一樣,它必須符合統治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要求,而只有體現統治階級政治統治要求的文化,也才能獲得發展的動力,呈現出發展的態勢。
歷史的經驗一再表明,任何階級一旦爭得統治權力、上升到統治階級,就總是竭力把反映和代表本階級的思想上升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誠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統治階級還作為社會的思想生產者進行著社會統治,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2]而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思想是一個時代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正是通過反映和代表本階級利益的思想、理念、觀點的不斷生產,統治階級才得以借助思想統治來規范和引導整個社會的發展走向,建立思想傳遞的路徑,形成思想統治的體系。這就是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過程。顯然,思想理論政治導向的形成,同思想觀念一樣,是在精神產品的生產中形成的,不是自動獲得的。思想理論的建設,是與一定的物質關系、政治系統、思想文化條件、社會與人的發展需要等要素相互聯系的。思想理論建設的現實圖景是:統治階級利用其所控制的政治系統和思想文化系統,生產、供給、傳遞符合他們利益的思想觀念、道德準則、價值標準,形成有利于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觀念生產、分配和供給體系,造成對全社會思想關系的動態掌控態勢。思想理論建設正是在這樣的生產活動中,被納入了社會關系生產體系的思想關系生產活動。
毋庸諱言,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往往也就是那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由于實踐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使主導意識的形成經常處于變化中。這樣一來,任何社會主導意識的建設,就成為社會意識生態中的經常性活動,思想理論建設在這個經常性活動中扮演了并非無足輕重的角色。正是通過或顯在的或潛隱的思想理論建設活動,社會的主導意識才能在不斷反映社會發展、真正引領時代進步中充滿活力。
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方向。這是文化發展的政治導向所在。思想理論建設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承擔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政治導向責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努力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發展道路,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研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問題;科學而深刻地回答“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道路還通不通”、“共產黨執政還行不行”等重大時代課題。如果思想理論建設不能承擔這樣的政治導向,那么文化建設的其他領域就將難以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政治方向。
實踐經驗表明,在思想理論建設領域,不是馬克思主義占據主導地位,就是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占據主導地位。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就是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設的政治方向,明確文化建設的根本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如果迷失了文化發展繁榮的政治方向,那么文化建設無論取得什么樣的成果,都必將遠離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的方向。因此,不僅要在思想理論建設領域堅守文化建設的政治方向,還要通過思想理論的建設,為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發展導明政治方向。
四、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利益導向責任
所謂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利益導向責任,就是要通過思想理論的建設,明確文化發展的利益方向。思想理論建設要把握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勢,為文化利益的實現、維護和發展承擔導向責任。在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大致呈現出如下三股趨勢: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的主動應變,二是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引進學習,三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發掘與弘揚。思想文化的如是流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意識的變革,激進的或保守的思想意識、社會心理或理論主張,日益受到社會總體意識的制約。社會心態盡管紛呈雜現,但“去狂熱與落后”而實事求是、“去激進與保守”而“與時俱進”,逐步成為主流趨向。同時,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交鋒在所難免,但交融仍然存在困難。總體而言,不能體現文化發展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西方思想文化、中華傳統文化,都將被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趨勢所拒斥。
面對思想文化的上述變化,思想理論建設不應僅僅局限于只是在文化建設中展現一下政治說教面孔,而應在展現文化導向中明確自己的利益代表性。眾所周知,文化利益是同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實現、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的戰略性力量。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文化利益的捍衛、發展和享有,實際上是對政治利益的維護、實現和發展。因此,在思想理論建設的文化功能理解上,不能簡單地將思想理論建設等同于一種文化熏陶或人文體驗過程,或將思想理論建設定位于文化熏陶展開的政治保障。在思想文化變動以及思想文化變動所引起的社會意識變動中,思想理論建設不應流于灌輸政治口號或進行所謂滲透政治立場的形式主義活動,而是應在各種思想文化利益觀念的確立、思想文化利益取向的選定、思想文化利益理論的建構方面發揮引導作為,即不是滿足于對涵蓋于思想文化中的社會意識進行所謂政治的、道德的或意識形態的滲透或檢審,它應當直接引導和推動思想文化利益品格的塑造,即從對思想文化利益代表性、利益取向和利益立場的捍衛上來體現自己的功能屬性和價值定在。從這個意義來說,思想理論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中,需要形成新的文化利益觀,它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思想理論建設的政治本性看,它又具有極大的優越性。但這種責任的擔當和優越性的體現要首先對思想理論建設進行調整,即思想理論建設要改變“蜻蜓點水式”地對各種思想文化的“布點”活動,而應立足于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新需要,專司文化利益導向和文化利益觀的培育和凝聚,以文化利益觀的培育和凝聚來引導各種思想文化活動。[3]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的繁榮發展,思想文化逐漸掙脫了對統一性的要求與萬眾歸一的文化價值體系的內在規定性,掙脫了思想理論建設的“當然藩籬”,過去那種思想單純、判斷簡單、思維絕對、意識形態控制的單一文化價值觀被國家、社會、個體豐富而生動的實踐生活所徹底改寫。與此同時,轉型期帶來的個體精神困惑、矛盾和沖突凸顯了出來,對思想理論建設提出了新的強烈需要。因此,重塑文化利益觀和建構個體的文化精神,成為思想理論建設的新功能。在傳統思想理論建設那里,文化觀念發展的內在依據是政治性準則,社會成員思想的統一,主要靠的是思想理論建設的政治性內容和手段。而改革開放后,以功利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性文化和以消費主義為特征的世俗主義文化環境則迅速生成。[4]這一方面是對物質利益追求和世俗生活欲望的價值取向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對人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沖擊,隨著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思想理論建設不僅要重塑人們的思想觀念,而且要引導人們在多元文化生活中擺脫現代社會困境,諸如物欲陷阱、價值迷茫、精神困惑等,才能形塑現代文化利益觀。從這個意義來說,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起文化發展的利益導向責任。
五、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價值導向責任
所謂思想理論建設要承擔文化發展的價值導向責任,就是要通過思想理論建設,明確文化發展的價值方向,推動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建設,并以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建設引領和推動文化的發展繁榮。所謂社會主導價值觀,就是指在所有價值觀及各種價值取向中,對實踐過程的所有參與者而言,居于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起價值主導作用的價值觀。[5]如果說一個社會不能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那么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就不應該是多元的而是一元的。因為一個社會不可能朝著兩個或多個價值理想目標推進,它只能朝著一個共同的價值目標奔走,這是一個社會全體成員價值選擇的結果。[6]因此,盡管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是多樣化的,但思想理論建設要致力于建設的,是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即主導性社會價值觀。這種主導性價值觀,它必須是一元化的,否則就無法起到主導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理論建設承擔著建設社會主導價值觀的重任,這也是思想理論建設的本質體現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使然。
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多元化是不爭的事實。這一事實表明,社會主導價值觀建設,只能在同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相互交流、交鋒、交融中來進行。因此,主導性價值觀,既不是天然超越于個體價值觀之上的神圣物件,也不是毫無主導能力的“價值觀之一”。建設社會主導價值觀,就是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地符合和滿足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通過思想理論建設的運作系統,建設體現時代進步要求、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導性價值觀,并推動社會主導性價值觀的社會化,使這種價值觀為不同的利益主體所共享,使其主導地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具有不可替代性;進而通過思想理論建設,將主導性的價值觀逐次推進到不同社會成員中去,擴大主導價值觀的社會共享范圍,逐步提升社會成員對主導性價值觀的共享程度,并使社會主導價值觀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利益多元化發展,思想理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剛性體制被打破了,思想理論的價值主導性,遇到了社會成員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碰撞、比較、競爭和鑒別。經濟社會多樣化發展呈現了不同利益主體在理想信念、思想文化、道德水準上的層次性、多樣性,甚至是差異性和矛盾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導價值觀的一元化建設,不再是通過強制性的政治或體制力量,而是要在尊重利益主體價值取向多樣化的基礎上來重建。經濟社會生活的多變引起了思想活動的動態多變。但與此同時,思想活動的多變化又帶來了思想認識的復雜化,人們思想活動的反復性、多向性日益突出,主體利益的多變性導致思想認識的多變性。面對這些情況,思想理論建設不僅要為思想活動的多樣性發揮引領性、主導性作用,而且要為多樣化的思想活動和文化需求提供一個價值基礎,這就是要建設一元化的社會主導價值觀。通過承擔文化需求的價值導向責任和文化發展的價值導向責任,思想理論建設才能在價值觀的多樣化態勢下找準自己的位置,進而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體現出應有的擔當。
參考文獻
[1]陳秉公.論國家意識形態“高勢位”建設與實現“引領”功能的基本方式——兼論六十年國家意識形態建設與引領成功經驗[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3][5]李維昌.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建設的利益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53,320.
[4][6]孟偉,張巖鴻,王連喜.轉型期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4,147.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