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一步探討和認清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獨特價值,不斷優化這一現代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概論”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走出“概論”課討論法運用面臨的現實困境,努力實現討論法的優化,一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精心選擇討論課題,適時適量安排討論法教學;二要充分調動學習消極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力求實現全體學生參與討論;三要實現討論法與“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等課外教學環節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討論法; “概論”課; 獨特價值; 運用; 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067-03
隨著傳統的教師單一中心教學模式向教師和學生雙中心教學模式轉型,以及生活化、實踐性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試驗與建構,討論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教學中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當前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群體中仍然存在著對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獨特價值認識不清的問題,使得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及效益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探討和認清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獨特價值,不斷優化這一現代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概論”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
一、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獨特價值
討論法是討論式教學法的簡稱,是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就教材或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焦點或難點問題進行獨立鉆研、共同討論、互相啟發,得出比較全面深刻的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討論法作為一種課堂(內)實踐教學方法,通常包括教師提出和確定討論課題、學生進行獨立或合作研究、教師引導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以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等組織和實施環節。討論法在教育理念從專制走向民主、教學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教學手段從單一走向多元、師生關系從教師中心走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演變過程中逐步產生和形成。討論法的普適價值包括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和眼界,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構筑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增強理論教學的可接受性等。可以說,正是討論法蘊含的這些普適價值促使其發展成為了現代教學方法體系中的重要一脈。當然,討論法除了具備普適價值,在“概論”課教學中還具有獨特價值。
1.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課程趣緣關系的培育與發展,增強“概論”課的內在吸引力
趣緣關系,簡約地說,是一種以相同或相近的興趣為聯結紐帶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趣緣關系有著廣泛性、多樣性、平等性和突出的參與性等特點[1],并因此發展成為了現代人際關系網絡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人際關系。趣緣關系發展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趣緣關系,包括社團趣緣關系、課程趣緣關系和網絡趣緣關系等多種樣態。其中課程趣緣關系就是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因為相同或相似的興趣結成的一種人際關系。而課程趣緣關系的培育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課程的吸引力,最終影響和決定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如前所述,討論法具有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普適價值。在“概論”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就社會道德領域的“小悅悅事件”、科教領域的“錢學森之問”等容易引起大學生困惑和興趣的社會焦點問題組織和引導他們進行探討,在探究性學習和討論式教學中激發他們對“概論”課學習和研究的共同興趣,從而有效培育和發展他們的“概論”課趣緣關系,增強“概論”課對于大學生的內在吸引力。
2.可以充分調動師生教學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增強“概論”課的感召力
如何增強課程的感召力,是課程教學改革和教法創新的重要旨趣。討論法在增強“概論”課感召力方面的特殊價值毋容置疑,主要體現在:第一,討論法可以充分調動任課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一旦選擇并采用討論法開展教學活動,在選擇確定討論課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及組織課堂討論等教學環節都需要進行精心策劃和組織,相比較選擇講授法、啟發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而言,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樣就可以實現對任課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調動,解決增強課程感召力中遇到的教師動力不足、方法陳舊等問題。第二,討論法有助于激發和維持大學生對“概論”課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選擇和運用討論法時,選擇和確定容易引起大學生困惑和迷茫、培養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討論課題,指導他們獨立或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鼓勵他們圍繞討論課題發表不同觀點,這些都有助于激發和維持他們對“概論”課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程的感召力。第三,討論法的重要特點和優勢在于天然地蘊含并且豐富著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間性。在討論法的實施過程中,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和作為教學主體的大學生互相尊重、相互啟發、平等交流,可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對增強“概論”課的感召力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3.能夠引領大學生拒絕或摒棄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概論”課的說服力
面對社會轉型時期更加復雜的社會現實和多重價值觀念的碰撞,今天的大學生做出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的過程尤為艱難。[2]這一狀況反映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領域,主要表現為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社會責任感薄弱、榮辱觀念淡化、進取心不強、科學素質不高、學習態度不端等問題,有些甚至接受和傳播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上述問題,“概論”課無疑應該通過建構生活化、實踐性的教學新模式來加以有效應對和解決。而廣大“概論”課教師則除了要科學運用講授法對大學生進行必要和充分的正面理論灌輸教育之外,將討論法有效運用和貫穿到“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去,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討論法引導大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合作尋找、發現和分析社會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是非問題,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促使他們在討論中明方向、辯是非、知榮辱、會感恩、求上進、講科學,在情感體驗和對話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引領當代大學生自覺拒絕和摒棄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化解思想困惑,從而增強“概論”課的說服力。
二、討論法在“概論”課教法選擇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討論法的普適價值及其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特殊價值,使其完全可以與“概論”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相向而行,在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方面發揮特殊作用。但是,在現實的“概論”課教學實踐中,討論法并未因為其特殊價值被普遍接受和運用,相反,討論法在“概論”課教法選擇中正面臨著下述現實困境。
1.大部分教師習慣于傳統的講授法,對討論法欲迎還拒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表達、講解、講演等形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與討論法相比,講授法具有教學目標指向明確、教學效率較高、成本較低、通用性較強、操作簡單等比較優勢,因此,長期以來,講授法一直在“概論”課教學方法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應該說,講授法在過去單一文化背景和不太復雜的社會現實條件下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課程教學方法,在今天“概論”課教學中也應該繼續運用和發展。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加速轉型時代,面對多重社會倫理價值觀念的碰撞,講授法作為一種以單向信息灌輸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法,如果在“概論”課教學中過多地使用,將很難有效維持和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將突出生活化和實踐性、以對話和情感體驗為主要特征的討論法適量引入“概論”課教學過程已成為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不二選擇。但事實上,當前“概論”課教師大多數仍然習慣于運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對討論法并無多大積極性,欲迎還拒,這是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方法選擇中遭遇的首要困境。
2.討論法的運用失當容易挫傷部分大學生參與討論法的積極性
討論法的普適價值和特殊價值表明,討論法值得廣大“概論”課教師青睞。但討論法的劣勢在于其組織實施的復雜性容易導致其運用失當。在現實的“概論”課教學過程中,討論法運用經常出現討論法流于形式和表象而不能觸及問題的關鍵和實質、選擇的討論課題難以維持和實現討論過程的可持續性、參與討論的學生范圍狹小與人員重復等失當現象,這些失當現象的出現往往會挫傷大學生參與討論法的積極性,并進而影響“概論”課教師對討論法的選擇和運用。
3.討論法因為與“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及虛擬實踐教學等課外教學環節銜接不足而發揮不出自身的特殊價值
在“概論”課教學中運用的討論法,就其方法的意蘊而言,主要還是一種帶有生活化、實踐性的課堂(內)教學方法。要實現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價值最大化,一方面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精心組織和學生對討論式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同時也需要將討論法與社會參觀調查、校園文化活動、“三下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網絡調查、網上論壇管理等。[3]“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及虛擬實踐教學等課外教學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在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討論與反思中尋找最佳的效益結合點,彰顯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特殊價值。但是,在當前的“概論”課教學中,因為大學擴招導致的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及網絡實踐教學形式與方法探索的滯后等多重因素制約,討論法無法在與“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及虛擬實踐教學等課外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中發揮其自身的特殊價值。
三、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與優化
討論法在“概論”課教學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如何克服討論法自身存在的各種弱點,走出“概論”課討論法運用面臨的上述現實困境,是亟待廣大“概論”課教師不斷給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1.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精心選擇討論課題,適時適量安排討論法教學
在“概論”課教學中運用和優化討論法,首先需要根據“概論”課教學實際需要,精心選擇一些能夠引起大學生討論興趣、與社會密切聯系的素材、社會熱點和一些新的社會思潮作為討論課題,適時適量安排討論法教學。在具體組織實施過程中,即教師在開設專題討論課或穿插運用討論法時,首先要考慮討論課題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討論性。其次,要考慮到不同年級及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特點及學習態度等。一般來說,大學一年級學生剛從中學進入大學,學習熱情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一般來說比較高,教師宜多采用討論法。再次,同一教師任教的不同班級之間,以及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之間,必然會存在水平的好、中、差等方面的差異,這也要求教師靈活地運用討論法教學。
2.充分調動學習消極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力求實現全體學生參與討論
在討論法的運用過程中,往往在課堂上會出現少數優秀大學生“包場”討論的現象,而這正是討論法的大忌。教育心理學認為,討論法的實質是師生之間的認識、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過程。而這種認識、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應該包括全體師生。優秀大學生由于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自學、分析問題、創新等能力,往往在討論中充當起“主角”。相反,學習消極的學生由于某些知識方面的欠缺或能力方面的不足,往往不愿意發言或很少發言。這時,教師應該運用情感的“期待之鐘”,和顏悅色地啟發開導他們,由淺入深地向他們提問題,開拓他們的思路,逐步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自卑感,獲得成功感,體驗討論的快樂,最終融入到討論的“大家庭”中去。可以說,能否以民主的教法和教態將學習消極學生帶進討論環節,是衡量討論法是否優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3.實現討論法與“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等課外教學環節的良性互動
討論法運用的目的在于調動大學生學習“概論”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知識傳授、大學生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使大學生走向社會時能夠富于社會責任感、善于社會和人文關懷,具有良好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準則。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單純依靠狹小的“概論”課課堂教學空間和純理論性的教學模式已很難順利完成。因此,遵循生活化、實踐性教學模式的要求,讓討論法和“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等課外教學環節實現“近親結婚”,形成優勢互補,必將為“概論”課討論法的優化闖出一片新的天地。教師要力爭把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引導到課外,如組織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參觀調查和“三下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網上設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自由討論區等,切實利用課外實踐教學環節彌補課堂討論法教學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參考文獻
[1]謝玉進.網絡趣緣關系與人的發展[J].理論導刊,2007(1):37.
[2]楊晨光,王萌.誠信為本 奮發向上——二○○七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述評(上)[N].中國教育報,2007-07-27(1).
[3]呂志,張居永.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形式及其實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5-76.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