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恥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群體道德風尚的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特點鮮明,具有深厚的道德和倫理價值,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恥感文化的重建,能夠彌補社會群體恥感意識的缺失,化解當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對于塑造國民精神,提升國民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恥感; 恥感文化; 道德教育; 價值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114-03
中國傳統恥感文化注重個人的修身養性,自省、慎獨、知恥改過,同時作為人的精神和心靈堤防,恥感文化又外在表現為一種自重、自立、自強的人格力量,對國人的行為乃至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恥,古作恥,《說文》曰:‘辱也,從耳,心聲。’《六書總要》曰:‘恥,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意。凡人心慚,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1]“恥”是人的好榮惡辱之心,是珍惜、維護自身尊嚴而產生的情感意識,人們知恥而為才能自覺地為善去惡、趨榮避辱。恥感文化就是指建立在恥感意識基礎上的普遍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和行為模式。中國傳統恥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歷史演進
在夏商周時期,周公就強調“明德慎行”,《尚書·說命下》中也有“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之說,這時人們就已經認識到恥感對于控制人的行為的重要性。到春秋前期,一些學者已經開始談到諸如“仁、禮、惠、忠”等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孔孟則在其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發展。孔子道:“行己有恥,使之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告知人們要時刻保持一顆羞辱之心。孟子更是強調“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如果沒有羞惡之心,那么人同鳥獸又有什么區別呢?春秋戰國時期《管子·牧民》篇中有“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說法,管仲把作為四維之說的“禮、義、廉、恥”提到了關乎國家興亡的高度,可見恥感文化已經開始作為治國方略被世人所接受。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不忘“會稽之恥”,終成大業。戰國中期,秦孝公深以“諸侯卑秦”為恥,于是廣招賢士,從而有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戰國后期,趙武靈王以“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打動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騎射之改革。這些事例說明,恥感文化在齊家治國和社會改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降及秦漢至盛唐,恥感文化在歷史劇變、國難當頭時,在志士仁人的踐行中充分體現出來。衛青“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司馬遷“輕于鴻毛,重于泰山”,蘇武牧羊、黨錮事件以及班超“投筆從戎”無不反映著恥感文化對現實的警示和規范力量。宋朝學者周敦頤認為“必有恥,則可教”。[4]朱熹也認為“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知恥是由內心以生。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5]陸九淵也是這一思想的繼承者,他曾有言“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以為人哉?”[6]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對管仲的“國之四維說”繼承并發揚,強調“廉恥立人之大節”、“四者之中,恥尤為要”。[7]清代石成金也曾談到:“恥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恥,則潔身勵行,思學正人之所為,皆光明正大,凡污賤淫惡,不肖下流之事,決不肯為;如不知恥,則事事反是。”[8]龔自珍也是恥感思想的發揮者,他說:“農工之人,肩荷背負之子則無恥,則辱其身而已;富而無恥者,辱其家而已;士無恥,則名之曰辱國;卿大夫無恥,名之曰辱社稷”。[9]可見,使民眾知恥,對社會安定發展關系重大。清末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也提出:“人只有不為,皆賴有恥心,如無恥心,則事不可為矣。”“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又言“恥者,治教之大端。”[10]
可見,中國的恥感文化軌跡源遠流長,古人早已認識到恥感文化對引導社會風氣、修身齊家、以德治國等方面的作用。傳統恥感文化的悄然建構,將人類從蒙昧甚至野蠻的狀態中提升出來,它在人們內心深處喚起“有知恥之心而無無恥之做”的警戒意識。恥感文化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也是現代社會道德教化寶貴的精神資源。
二、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國傳統恥感文化根植于中華大地,與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休戚相通,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其基本思想內核體現在:
其一,羞惡之心。中國古代的先哲們認為,是否知恥,有無羞惡之心,是“人禽之別”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具有道德理性的真正意義的“人”,區別于一般動物而言所必須具有的最重要和最起碼的條件。孟子大聲疾呼:“無羞惡之心,非人矣。”[11]“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苦人有?”[12]在孟子看來,知恥對一個人來說關系重大,那些使用計謀的巧詐之人,是沒有什么地方用得著羞恥的。如果不以不如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朱熹也說過:“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有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故所系甚大。”[13]宋代著名理學家陸九淵更是這一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揮者。他的闡述具體而精辟。“今夫言之無常,行之不軌,既已昭著,乃反睢睢揚揚,飽食暖衣安行而自得,略無愧怍之意,吾不知其與鱗毛羽鬣、山棲水育、牢固野牧者,何以異也!人而至此,果何以為人乎哉?”[14]以此告誡人們,如果一個人言之無常,行之不軌,任意胡為卻滿不在乎,得意洋洋,毫無羞愧,那么,這與山林、水口的動物和圈養、放牧的牲口又有什么區別。可見,注重羞恥之心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
其二,行己有恥。孔子諄諄教導我們:“行己有恥。”即一個人出言行事應有知恥之心。《論語》提出:“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15],意謂古代有道德的人,不隨便說話,因為他們以言行不一,說得到而做不到為恥。《國語》也認為:“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16]恥泛指如下行為:舉行禮儀有始無終,感情和外貌不一致,只有表面的華麗沒有實在內容,不估量自己的實力而幫助人家,對別人幫助而無所成就等等。《荀子》主張:“恥不信,不恥不見信。”其大意是以自己不講信用為恥,不以不被別人信任為恥。朱熹也認為:“行不及言,可恥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為此故也。”[17]在朱熹的眼里,說得出而做不到,是很可恥的。所以,古代有修養的人不隨便說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其三,有所不為。朱熹說得好:“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18]意思是說,人有羞恥心,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就告訴人們,只有有了羞恥心,才能真正進行道德選擇,才能在分辨是非、善惡和美丑的基礎上,自覺堅持真、善、美,拒斥假、惡、丑。石成金也強調;“恥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恥,則潔己勵行,思學正人,所為皆光明正大。凡污賤淫惡,不肖下流之事,決不肯為。如不知恥,則事事相反。”[19]在石成金眼里,知恥,就要潔身自好,為人正派,光明正大。凡是污穢下賤,荒淫邪惡,不肖下流的事情,決不肯做。康有為還說過;“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之心。如無恥心,則無事不可為矣。……若淫者,人欲所固有,有恥心,則可終身守節矣;利者,人欲所同然,有恥心,則可使路不拾遺矣;貪生者,人情之自然,有恥心,則可忠烈死節矣。”[20]可見,人有知恥心,才能清楚有所不為,從而近善遠惡,不貪利,不貪生。
三、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當代價值
恥感文化,盡管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評價和選擇標準,但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在任何時代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和需要。特別是在我國當前社會轉型期,恥感文化的建設對于激發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凈化社會風氣,提升國民的精神境界具有主要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對于個人來說,知廉恥乃“立人之大節”。“明恥”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人有恥,就給自己劃定了行為的界限,也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旦恥感意識在個體內心中生成,那么,他對無恥行為就會產生怨恨自己的負罪感或者是懼怕譴責的羞恥感。每個人只有具備了這種內在的道德約束機制,才可能自重、自愛、自尊。因此,我們可以說,恥感意識是道德主體內在形成的道德心理堤岸。有了它,才可能用以自警、自省,進而去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但我們必須承認,由于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利益分化和對道德觀念的沖擊,一些人廉恥意識十分淡薄。有的人不以為官而貪、為吏不廉為恥,不以為商而奸、為富不仁為恥,不以出賣靈魂、出賣肉體為恥,不以見死不救、見惡不斗為恥,不以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為恥,不以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為恥……因此,恥感文化建設的意義就在于,強化社會個體自身的恥感意識,做到知恥明辱,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其次,對于家庭來說,恥感是家庭和諧的重要保障。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很重視家庭對個人道德的培養。在家庭關系上,儒家思想尤其強調“孝”與“悌”的美德,將之視為“為仁之本”。如,夫妻關系上,主張互敬互愛、坦信忠誠,以恃強凌弱、見異思遷為恥。在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上,儒家認為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給予子女以撫助,還要在精神、做人方面給予教化。但不容質疑的是,在當今社會的家庭關系上,一些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嚴重滑坡,從而由代內代際關系引發的矛盾非常突出,影響了家庭和諧及社會穩定。因此在今天的家庭道德建設中,要加強知恥道德教育,知恥才能修身,知恥才能贍養父母、愛護兄弟、尊重婦女、養育子女,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這正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建設所要求的。
再次,恥感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大力推進恥感文化的建設,樹立知恥明辱,行己有格的知恥意識對于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特別強調“個人知恥之心不可無”的觀點,而在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和社會交往中,有些人不知羞恥,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破壞社會關系的和諧和穩定。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最起碼的恥辱感、羞恥心。人無恥,就會無所不為;人無恥,極易無德。知恥,是明善惡、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種內心標準;知恥,是一種特殊的激勵力量,可以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激發個人潛在的自尊和自強,才會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完善道德人格,才能真正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另外,推進恥感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國民素質和培育理性的國民精神意義尤為重大。傳統恥感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錘煉,源遠流長,深入人心,是中華民族兒女廣泛認同的心理依歸和行為導向。學習和汲取中國傳統恥感文化中有價值的養分,不但可以培養人們的知恥感和羞恥心,還能夠有助于人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由明恥而向榮,激勵人們秉承道義,奮發向上,全面塑造和提升國民精神和素質。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在幾千年文明史中積淀了高尚的傳統美德和優秀的民族精神,恥感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維系我們民族榮辱與共、不斷進取的精神支柱。在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恥感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仍是推動民族和國家前進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胡凡.論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形成[J].學習與探索,1997(1):136.
[2][1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12,18-20.
[3][11][1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102,374,214-215.
[4]宋元人.四書五經,孟子·公孫丑上[M].北京:中國書店,1985:25-27.
[5]宋元人.四書五經上冊[M].北京:中國書店,1984:241.
[6][14]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370,376-380.
[7]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37.
[8][19]石成金.傳家寶·涉世方略·人事通[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472,483.
[9]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31.
[10]康有為.康有為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2.
[13][17][18]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241,250,252.
[16]尚學鋒.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7:306.
[20]康有為.孟子徽(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7:123.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