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被推崇為道德倫理規范和做人的基本準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全國高度重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傳統孝道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對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分析了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及其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針對大學生孝道教育的現狀,提出從實踐層面弘揚孝道文化,塑造大學生良好品質的主張。
關鍵詞:孝道; 大學生; 思想道德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為支配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和做人的基本準則,長期以來已經滲透于人們的思想之中,成為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部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始于家庭擴展至社會,始于私德擴展至公德的特點。
一、中華孝道文化的核心內涵
“孝”的思想內容極為豐富,按照陳德述教授的觀點,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有八點:保全身體,珍惜生命;贍養父母,滿足其物質需求;尊敬父母,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有病及時治療;承志立身,成家立業;諍諫勸止,從義不從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盡職盡忠,清正廉潔,為國立功。這就是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或核心內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價值,才能更好地繼承、弘揚、發展和創新,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培養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導的“孝”是建立在以人為本、“仁愛”和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內涵是對父母“敬愛”和“贍養”,其本質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業,“愛”、“成才”。這種“敬”、“愛”和“成才”中所包含著的人的價值、珍視生命、人與人之間的“敬愛”與和諧以及自身的成家立業,這就是孝道的核心價值,它是不會受時間和空間局限的,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傳統的孝道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發展,其中經由統治階級的多次詮釋修改,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道德武器,嚴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對于傳統孝道文化,應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摒棄其消極、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實現“古為今用”,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賦予傳統孝道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進一步內化為大學生永恒的精神追求,為強化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1]
二、孝道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東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會中相互碰撞與整合。利益關系和價值取向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倫理道德失范現象相當嚴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蘊涵的處世哲學、道德修養、人格塑造的理念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弘揚孝道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踐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良好的道德修養是由孝道教育來培養的。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孝道文化中蘊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愛”、“清正廉潔,為國立功”等思想至今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給我們很大的啟迪。在提升大學生品行修養、完善人格時,要繼承、弘揚和吸收傳統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愛、謙和禮讓、清正廉潔、誠信守義、成家立業與培養大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質結合起來并逐漸內化為他們自覺的行動,最終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
孝是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力量。在傳統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義”的論述,主張人們應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兜茏右帯分械诙灿小靶值烙选⒌艿拦?,兄弟睦,孝在中”的論述。這些思想對于大學生認識與處理人際關系十分重要?,F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思考問題多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中較缺乏寬容與諒解,尊重與互愛。而按照孝道的精義,應該由孝及悌,將對父母之愛敬,對兄長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3.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孝親敬長
我們應敬長返本、親親感恩,而感恩報恩,即為孝道。我們應尊重父母的感情和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內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以進取向上的人生姿態與良好成績來回報父母。孝親,既是我們的法律義務,更是我們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有物質供養,更要有精神關愛和心靈撫慰。孝親是孝敬與贍養父母,敬長是孝敬老師和長輩。在大學階段,家長和老師是學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對象。老師給予了學生知識和文化,參與了學生的精神發展,因此對老師的培養教誨,理應給予足夠的尊重。
4.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墨子說過:“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人與人不相愛必相賊”,“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愛也”。孝為仁愛之根本,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情感基礎,而這正是和諧的核心價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尊敬老師、幫助同學、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于助人的品德,不斷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營造出團結友善、和諧安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踐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途徑
弘揚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實踐層面。要在大學生中宣傳孝道、弘揚孝道、踐行孝道,使孝道成為學校每一個學生基本道德,使之成為公民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1.學習傳統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認識與道德認同
傳統的孝道屬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范疇,在高校德育內容中應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今以德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關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的論斷,在大學生中大力實施孝道教育,在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參與育人過程。
2.將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豐富教育內容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出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蓬勃發展的前進動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我們就必須結合當地大學生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策略,根據學科特點實施整體規劃,落實科學評價機制,將孝道文化教育貫穿學校德育的全過程,使大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將孝道文化教育所養成的道德習慣遷移到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會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3.創新孝道實踐載體,增強育人效果
將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筆者認為關鍵在于道德實踐環節。各高校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實踐載體。以孝道教育活動月為載體,在大學生中開展“孝敬父母”評選活動。還可以通過“一封家書”、“生日念親恩”、“我的人生賬單”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大學生體會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與養育之恩,并引導學生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起教于微細,嘗試于躬行,做到知行統一。這也是我們對廣大學生內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喚醒與外化,是一種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動無法代替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麗娟.以孝道教育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98.
[2]董興開.論孝道文化與當代學校德育之整合[J].現代教育科學,2006(6):71.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