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商業銀行在社會責任的履行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從銀企關系看,走產融結合之路既可以更好地實施國家宏觀調控戰略,也有利于化解各種風險。同時,大力宣傳金融倫理,實現倫理化經營也是提高社會責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社會責任;產融結合;金融倫理;倫理化經營
一、我國商業銀行在社會責任的履行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企業社會責任一詞已愈來愈深入人心。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包含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還包括企業對國家和社會公眾的責任。在這里,對國家的責任不僅是依法納稅,企業還必須按國家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與各項經濟政策進行經營。而企業對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則體現在促進就業、保護環境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
我國銀行業對社會責任同樣高度重視,2006年,浦發銀行發布了我國第一份銀行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同年,我國銀行業協會開始按年發布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在2011年6月22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③展現了中國銀行業在2010年承擔社會責任這一神圣使命中所作的積極努力與取得的成績;
有研究表明:“社會責任和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關。社會責任對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關系密切,存在相互推動的正效應。”④我國商業銀行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與管理方面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有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風險意識淡薄,不能將自身的長遠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兼顧起來。有些對信貸的盲目增長不加控制,導致一些應當調控的產業出現過熱的現象,無形中加大了商業銀行自身的金融風險;有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地方利益與自身利益的支配下,違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仍然在悄悄支持高污染、高能耗等國家限制性行業的發展;而對小企業、微型企業和“三農”卻支持不力。在農村中,不僅金融電子化建設落后,“貸款難”的問題難以解決,而且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較高,造成經濟發展在有些地區冷熱不勻。
其二,少數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對公平競爭和誠實守信的認識不足,在業務經營中排斥市場競爭,總是試圖繼續控制市場以賺取“壟斷”利潤;而一些分支機構則采取回扣、請客等非正常方式爭奪銀行客戶,有的當事人甚至接受商業賄賂,將公平、公正與正義置于腦后。同時,由于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撤點裁員與業務量則有增無減的矛盾,致使個別營業網點在高峰期“排長隊”的現象時有發生,客戶辦理一筆業務有時需往銀行跑多次才能搞定,在申請貸款和辦理掛失方面尤顯突出,使得某些金融消費者的滿意度下降。
其三,商業銀行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不夠全面和充分。國外先進銀行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標,信息充分翔實。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比較有限,而且,有些機構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十分粗淺,簡單地將公益事業等同社會責任。
二、從銀企關系看,走產融結合之路既可以更好地實施國家宏觀調控戰略,也有利于化解各種風險
為了鞏固我國商業銀行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取得的成果,為了更好地貫徹國家有關宏觀調控政策,以低碳金融支持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并化解有關金融風險,走產融結合之路是較好的途徑。這主要因為,發展綠色經濟,建設兩型社會,是所有公民包括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商業銀行和企業為了更好履行這一社會責任,基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自然需要產融之間的默契配合。
我國在發展綠色經濟、建設兩型社會中成績斐然,仍也存在不少困難,這不僅是因為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需要科技進步的帶動,更主要的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往往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有的甚至一日也不能停止運轉,使得經濟轉型不可能一蹴而成。而“赤道原則”的適用范圍包括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舊項目和更新現有設備項目的融資,使得我國商業銀行不能全部立即宣布奉行“赤道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實行產融結合,便可形成一種巨大的合力,給力于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促使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同時必須認識到,防范化解風險既是商業銀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和起點。不言自明的是,商業銀行風險的產生決不只是銀行自身的問題,很多風險恰恰來自經濟運行不穩和企業效益低下,只不過最后集中在銀行得以反映。因而從總體來看,銀行與企業的關系是共生共榮,它們的社會責任也是相互依賴。
產融結合之所以必要,是由于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經營方式不同,而且它們在資本規模、資本流動性、資本信譽和資本回報率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產融結合則能充分發揮兩種資本的互補性。
實際上,簡單的產融結合早已存在在信貸工作中,即銀企在簽訂借貸契約時,銀行對企業會附加一定的限制條件,從而對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在此基礎上,各國在實施產融結合的過程中進行了創新,形成了一些可行的新的結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單向持股模式,即銀行或企業單方面持有對方的股權,主要是指銀行持有企業股權;第二,相互持股模式,即銀行和企業相互持有對方的股權,從而使產融結合得更加緊密;第三,人事結合模式,即由銀行和企業的各種信用關系引申出來的利益糾葛,需要通過人事參與得到加強,并使之人格化以獲得法律保障。
在我國,第一種模式一般適合于一些有發展前景的小型企業與微型企業。為了化解當前小微型企業出現的債務危機,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10月12日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采用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的同時,在金融方面將采用拓寬小微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大對小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嚴禁金融從業人員參與民間信貸,并適當提高對小微型企業不良貸款率的容忍度等措施。⑤但是,從長遠看,如果商業銀行或其他小金融機構可以單向持有發展前景小微型企業的股份,不僅可以有效化解小微型企業的債務危機,而且可以增強這些企業的信譽和競爭力,使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第二種模式比較適合于商業銀行和電力、鋼鐵、化工等大型企業之間,這種相互持股的模式對貫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發展低碳經濟走碳金融之路,無疑會帶來許多便利。而第三種模式,則可以在銀行與其他企業中實行。
由于我國國情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使得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經驗,而必須進行創新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產融結合模式。從產融關系的角度分析,我國的資金運動具有如下兩個特點或不足:一是資金運營的單向依賴性。我國各類企業的資金營運通常不能脫離銀行,從資金供應、資金結算、到資金回收,離開商業銀行幾乎就無法運轉;二是資金運作的非完全自主性。我國的銀行與企業在運作過程中,有時會面臨政府官員的干預,使業務經營與資金運作有時會出現有悖于經濟規律或脫離實際的情況。為此,可以設計一種在資金、信息、人才方面的多維結合模式,這種模式的運作思路是:
1、用參股或債轉股實現資本融合與產權的相互滲透。這樣,銀行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就理順成章并可以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種種優勢,既可化解企業因還本付息所形成的壓力,又能使銀企雙方長期受益。具體操作時,商業銀行可以從當年實現的利潤中拿出一塊作為資本投入間接收回貸款。當然,這時如果能給參股或債轉股部分給以財稅支持,如免征相應的所得稅則會增加更多的動力。
2、經濟信息的運用從“牽線搭橋”轉變為直接參與利用。商業銀行具有信息靈敏的優勢,有關企業供產銷甚至生產技術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及時收集,這時,正確運用有關信息就可以指導及時組織生產、銷售與技術改造,幫助企業進行生產結構調整與市場開辟,或以主要持股人的身份帶動企業進行聯合、兼并和重組,形成縱向聯合的企業集團,提高信貸資金的運用效率。
3、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并監督企業資金運用情況。商業銀行除了資金優勢,信息優勢之外,人才薈萃的人力資源優勢也非常明顯。為了加強監督管理,商業銀行可以派員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當然,派出的人員或代表在工作中必須得到銀行與企業雙方的認同,如不稱職則必須及時更換,同時,該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只能在銀行獲取,防止分配不公與腐敗現象滋生。
毋庸置疑,這里所討論的產融結合機制可能與《商業銀行法》等法規相沖突。但應該看到,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還不是很久,我國的商業銀行系由專業銀行脫胎而來,商業銀行真正按三性原則、四自要求進行獨立經營還有存在一定困難。而從國際經驗來看,商業銀行轉變為無所不能的“金融百貨公司”,也是金融競爭和金融滲透力增強的必然結果,更何況,宏觀經濟形勢在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對某些經濟法規適當進行修正。值得一提的是,商業銀行承擔其應盡的社會責任既以金融安全為前提,而金融安全的一大主要內容是防范擠兌風險,因此,在商業銀行加強安全性管理的同時,在法律層面與宏觀管理上加強控制極為必要。早在1995年,就有學者提出存款保險問題,指出存款保險是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在我國經濟國際化的大背景的環境中,適時推出存款保險并實施現代最后貸款人制度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
三、實現倫理化經營也是提高社會責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企業公民與普通公民一樣,其社會責任的忠實履行都是以社會倫理為導向,因此,加強社會責任教育,大力宣傳金融倫理,促使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倫理化經營,就顯得尤為重要并帶有一定的緊迫性。在《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中,有兩條涉及到金融倫理的規定:
“第五條: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建設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文化,倡導企業倫理化經營,創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二十二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深化對企業倫理化經營的認識,將社會責任融入到發展戰略、治理結構、企業文化和業務流程中,在組織層面建立相應的決策與執行機構,依托戰略、組織和流程的支持建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長效機制。”
如何構建我國金融發展的特殊的金融倫理規制,已有許多專家進行了研究,而且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即“在制度層面,主要是通過減少政府的過度的干預和加大市場的調節力度,實現政府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金融制度正義,保障各類金融需求主體特別是弱者享有平等的融資權;同時還包括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擴大話語權和資源份額。在市場層面,主要是通過完善自由市場制度的基礎條件,細心培育市場,保障金融市場的公開、公平與公正。”在金融組織層面,“要積極推動金融機構法人層面的道德建設,擴展金融機構的道德承諾范圍,提升道德標準,強化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以實現金融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在金融個體層面,要普及大眾金融知識教育,增強分辨和抵御不道德金融行為的能力;加強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增強金融高管的職業使命感。”⑥
首先,在產品設計上,要體現“公平對待消費者”保證,增強商業銀行的公信力。當前在理財產品的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比較明顯,例如,由于手續費率及其折扣率不同,致使付出了較多手續費的購買者有上當之感。⑧為了解決有關方面的問題,2011年6月29日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重提理財產品風險,要求將產品賣給合適的顧客。商業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前期的低起點與稍高的手續費配合,后期的高起點與稍低的手續費配合,正如商業活動中有批發和零售的差異一樣。而對前期、后期的劃分則應根據資金需求方的時間要求確定。
其次,在前臺服務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商業銀的親和力。最近《人民日報》報道了樣板經理彭雪梅的事跡,她熱情、誠摯、細心的服務,讓客戶感到溫暖、尊重、禮遇。⑨遺憾的是,許多金融消費者沒有這種感受。在貸款業務中,對小微型企業國家已推出系列優惠政策,商業銀行在辦理這些業務時,如何加強調查研究,如何主動為它們及時貼心的服務,如何將金融倫理的管理和借款人個人的道德倫理管理結合起來,就不止是需要倫理關懷,也需要倫理教育并制定防范風險的措施。
再次,在后臺服務和管理中,要突出“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增強商業銀行凝聚力。一是凝聚人氣,加強倫理化經營的管理,做到反映與監督并重,管理與服務并重,深入了解客戶和市場,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防止信用風險和市場操作風險發生,做到穩健經營;二是凝聚資金,牢固樹立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并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的觀念,為社會創造財富與價值,在加強內部審計功能的同時,適當發揮社會審計的作用,防止腐敗現象發生,并協助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反洗錢活動,加強反洗錢監管;三是凝聚愛心,既要為遭遇突發事件的民眾和困難群體解憂排難,又要關心員工的生活、工作與發展,還要關心金融消費者的訴求,使得商業銀行上上下下的員工血管里都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四是凝聚責任感,一方面對商業銀行自身的社會責任不能有絲毫懈怠,另一方面,要將這種社會責任傳導給金融消費者,里里外外營造出一種為社會負責、為未來負責、為全球負責的氛圍,并高度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在打造“愛心銀行”的同時,打造世界一流的商業銀行。
當然,在倫理化經營與倫理化管理過程中,還必須加強行業約束,細化社會責任報告內容,量化社會責任指標,高度重視社會問責機制的構建;同時,要認真體會中共中央在第十七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關于將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的決定,“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罰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這樣,必將更有力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①宋獻中,《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②任藹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與改革探索》,湖南出版社,1997。
③杜彬,黎友煥,《論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基準——赤道準則》,《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④湯凌霄,《最后貸款人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