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以及招商引資規模的擴大,中小城市的交通問題已逐漸成為阻礙、制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因素,并上升為城市管理的熱點和難點。以揚州市為例,主要針對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交通擁堵現象嚴重等問題,分析了城市經濟快速增長與道路交通管理相對滯后之間存在的矛盾與問題,對如何改善道路交通問題進行了一定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揚州市;城市交通;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5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19-03
引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關系到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景。然而,許多城市在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忽略了城市交通的發展問題,道路交通現況明顯滯后于城市化的發展步調。以揚州為例,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經濟圈和南京都市圈的節點城市。向南接納蘇南、上海等地區經濟輻射,向北作為開發蘇北的前沿陣地和傳導區域,素有“蘇北門戶”之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對其交通問題的探究有著特殊的意義。近幾年,揚州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市政道路建設強力推進,再加上政府積極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揚州的路網結構得到了較大的優化,城市道路長度、路網密度、道路面積密度,尤其是許多人均指標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在城市交通總體上不斷發展的同時,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和車輛的迅猛增加,日益龐大的人流、物流、車流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交通矛盾日益加劇。為此,我們對揚州交通狀況展開了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5份。調查主要面向揚州市區居民,各年齡段、各文化層次均有涉足。主要以揚州三大地區廣陵區、維揚區、邗江區為中心,分別在重要地段隨機采訪不同市民,同時,與廣陵區公安交警支隊取得聯系、就相關問題進行咨詢、獲得有效訊息。在對以上資料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初步得出了目前揚州交通的發展狀況。面對當前城市交通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應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城市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確保城市交通暢通、安全、有序,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揚州城市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揚州依托老城區采用緊湊的單中心圓心圈發展模式,老城區承載了大量的城市功能,行政機關、學校、醫院、商業設施等公共設施十分密集,使得城市交通大量向老城區集中,尤其是文昌閣附近的交通狀況已經有惡化的趨勢,再加上道路網絡的不合理、紅綠燈設置存在的弊端、政府部門、交通部門的管理問題以及市民自身安全意識的缺乏,堵車甚至交通事故時有發生。
(一)城區規模的不斷擴大與交通基礎建設相對落后的矛盾較大
目前,揚州市區面積已達2 3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29.1萬人,城市人均出行次數也不斷增加。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和完善,城區作為全市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流動人口數目逐年增加,城市的生產和生活強度加大,使得城市內部道路難以承受沉重的交通壓力。同時,這幾年城市道路建設的增加主要分布在舊城市向周邊延伸發展的新城區,舊城市的道路面積率增加不大,難以滿足舊城市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在舊城區出現堵車現象已是屢見不鮮。雖然近年來揚州市城市路網建設速度加快,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仍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
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市民認為揚州市公交車設置的缺口十分嚴重,公交線路設置的不足、晚班車的缺乏以及車輛班次過少(見圖1),給交通高峰階段的調車造成極大的困難,且公交車所存在的準時性差、線路不合理、乘車不方便等問題使得城市交通壓力急劇上升。同時,有大約91.5%的市民表示揚州市的紅綠燈設置不夠合理,其中有約26.2%的人認為紅綠燈相隔太近,有23.1%的市民認為紅綠燈沒有計時器是最該改善的問題,有20%的市民認為交通紅綠燈和人行道的紅綠燈不協調。由此可見,揚州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亟待完善。
圖1
(二)中心城區路網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勻,交通擁堵地段和時間較為集中
長期以來,揚州依托老城區采用向心交通模式,城市交通大量向老城區集中,老城區承載了大量的城市功能,這些路段通常是傳統的城鎮經濟核心,商業網點比較集中,社會事業單位分布較多,每天過往人輛頻繁,且時間主要集中在上學及上下班期間,給交通帶來嚴重挑戰。再加之受制于文化古城的歷史責任和有限資源,老城區的道路建設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更加劇了道路擁堵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大約42%的市民認為老城區的交通狀況最為嚴峻,尤其是商業圈文昌閣附近的交通問題最為突出;另有34%的市民認為維揚區的交通問題比較突出(見圖2)。
圖2
根據調查情況看,揚州市的交通擁堵狀況總體呈現以下兩個特點:(1)地點固定性。這些固定的交通擁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商業集中區路段、紅綠燈設置較多的路段及行人較多穿行機動車道路段。(2)時間規律性。發生交通擁堵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時間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車流、政務商務車流、旅游休閑車流同時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黃金周期間出行車輛比平常增加。
(三)城區“停車難”問題突出,停車場地的缺口較大且分布不均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私家車開進了千家萬戶。揚州目前私家車的總量將近20萬輛,而且數量還在節節攀升。就2009年一年而言,揚州就有27 000多輛私家車上了牌照,平均每天為73輛。私家車的井噴式發展在體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使得停車問題日趨嚴重。調查顯示,最易堵的停車地段以時代廣場南門最為嚴重。此外,舊城區停車設施嚴重欠缺。機動車輛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及公共場所隨意停放,路邊停車擠占道路資源,使本就不寬的道路變得更為狹窄和擁擠。同時,缺少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的停車場地,摩托車、非機動車大多占用城區道路停放,使得本已脆弱的城市交通更加艱難。從調查結果來看,停車問題最突出的場所是商業區,其次為旅游景點和居住區;而停車泊位建設滯后、停車場布點不合理是市區停車設施存在的最大問題。
二、造成城市交通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城區交通發展不平衡,缺乏戰略性規劃
揚州的商業區、公共基礎設施集中于老城區,使得大量的車流向市區商業中心(文昌商圈)涌進。市區人口已經向西遷移,但學校卻仍固守東邊居多,因此每天上學、放學時分,形成固定的、大規模的交通流量在學校附近移進、移出,此外,農貿市場、學校、醫院等大型公共場所的規劃布局不合理,對停車場、停車泊位的規劃建設認識不夠,停車場所嚴重欠缺,造成城市人流流量不均,從而導致部分路段和場所的交通秩序較亂。
(二)政府對交通建設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大
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缺乏對交通發展的重視,交通基礎建設投入資金不足,交通治理工作往往顧此失彼,各種交通配套設施不夠健全,大大降低了道路利用率。有不少市民表示,政府不應一味地搞形象工程,應真正落實利民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每年的大型市政工程施工建設中,一方面,要考慮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所交叉,避免同時施工;另一方面,要對正在施工的路段備有其他平行路段這樣可以分流車輛,或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開辟公交專用通道,避免城市交通環境在短期內嚴重惡化而影響整個城市的交通。
(三)交管部門管理方式單一低效,交通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目前,在管理方式上仍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燈等形式,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較低,較多依賴民警和紅綠燈崗亭疏導,沒有大規模使用電子眼,形成嚴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統,無法進行科學的管理。各部門的交通執法力量分散,管理的合力不足,管理手段仍以罰款為主,過于單一。在調查過程中,一位受訪的王先生就提出,“罰款本是一種監管手段,但假如罰了那么多錢,交通還是一塌糊涂,那是不是應該采取更全面更有效的監管方式?再者,假如罰款真變成了謀利,那這個管理就嚴重變味了。”此外,交通安全宣傳工作也相對較弱,一般性的宣傳和短期行為較多,缺乏廣度和深度,宣傳方式較為單一,缺乏全方位的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四)市民安全意識和遵規守法意識薄弱
從總體上看,盡管近年來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有所提高,但與文明城市的要求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廣大市民參與交通比較隨意,無證駕駛、無牌、闖紅燈、騎摩托車不戴安全頭盔、超載超速行駛、行人不走人行道、橫跨交通隔離欄等顯見性交通違法現象仍十分嚴重。調查結果顯示(見圖3),有大約23.12%的受訪者將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歸咎于行人素質不高、交通安全意識有待提高。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文昌閣等交通繁忙路段,行人對紅燈視若不見的現象屢有發生,亂穿馬路不走斑馬線更是屢見不鮮。有大約25.04%的人表示無車通行時自己也會闖紅燈、不走人行道,不過41.67%的人還是對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表示極度反感,主張嚴懲不惜。
圖3
三、解決當前交通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制定好城市規劃,加快交通道路建設,是解決揚州城市性交通擁堵的根本措施
揚州市的交通流量相比較蘇南及其他大中城市的車流量并不大,但向心交通的不合理是導致文昌商圈堵車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完善公、鐵、水的交通對外體系,使得揚州城區的交通流量在空間上進一步向外位移,在交通混行程度上進一步降低,是解決揚州城市性交通擁堵的根本措施。
1.加快城市市區環城公路建設,將越來越多的車流分流到環線,減輕市中心路段的擁堵狀況。
2.不斷完善公用交通建設,加速建設市區道路中的機動車道、公交專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變成機動車專用道后改造斷面,其外側作為公交專用道。
3.在一些人流量較大的路段架設人行天橋或者地下通道。減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間綠化帶、人行橫道時給道路機動車帶來的行駛壓力。
4.妥善解決城市非交通占道問題,做好城市停車場的規劃設計工作,將停車場由地面向地下和空間發展,開辟地下停車場,新建高層停車場,逐步將車引離道路,從而提高道路利用率。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構建“城市公交優先”體系中的主導作用,用高科技“武裝”公交車輛
市公交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與市規劃、交通、建設、財政、旅游、公安交警、城建集團等部門和單位的協商制度,形成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及時協調解決涉及城市交通方面的問題。大力推行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并繼續長期堅持實施這一戰略,為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經濟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1]。
針對揚州市人口比較密集、道路資源相對緊缺的現狀,發展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客運系統結構是解決城市交通易堵的根本途徑。政府部門應鼓勵市民搭乘坐公交車出行,減少行駛在路的車輛,并適當降低城市公交車乘車費用,特別是對中小學學生、困難家庭、下崗失業人員的給予更加適當的優惠,引導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車出行。
此外,應進一步將技術手段應用于公交車輛,合理配置公交車優先通行信號系統。在城區主干道交叉路口配置感應信號系統,通過調整交叉口信號周期、信號相位、設置公交車輛專用信號[2]等措施,減少公交車在交叉口的停留時間,保證其道路優先通行權。對干擾公交車優先通行的社會車輛依法查處。積極推進公交技術創新,加快推廣采用GPS應用技術,開發各類多媒體信息服務系統,逐步實現公交運營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公交發展的科技支撐。
(三)充分發揮交通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改善傳統管理方式,加強宣傳教育,擴大宣傳范圍
罰款是治標而不治本的,交通秩序的根本改善應依托教育,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參照新加坡等國的經驗 [3],我們建議交通管理的教育方式為:(1)現場教育。就是對違規人員進行現場教育,本著對其負責的精神對說服教育;(2)集中教育。就是對一些嚴重違規或不服從管教者進行傳喚集中教育。找個空閑時間比如周末對這些違規人員進行集中教育;(3)陪同教育。這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所以更要加大對學生的教育,讓其在小的時候或年輕的時候就樹立交通法制觀念、具有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性。交管部門對他們可以實行陪同教育的方式,即讓其老師或家長陪同接受教育。這樣可以有效促進建立全社會的交通安全意識。(4)罰款也不能少,但其只能作為一個輔助手段,更要注意罰款的力度。
同時,應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使更廣泛的市民樹立交通安全法制觀念,增強交通公德。新聞媒體要加大對遵守交通規則的宣傳力度,對一些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交通行為要進行曝光,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利用輿論來加大宣傳力度,將輿論宣傳作為重要的輔助性手段。
結語
機動化階段是城市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事實和必然趨勢,這種轉變所產生的結果優點與缺點并存,對我們來講,只有采取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城市交通中產生的種種問題才是應有的科學態度。中小城市因其自身的規模、性質、功能以及所處的地位的不同,其面臨的交通問題也十分緊迫,因此,必須要從長遠上規劃,從現實上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目前中小城市所面臨的交通問題,從而促進城市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科學規劃 加強公交基礎設施建設[N].揚子晚報,2007-04-10.
[2] 陳光勤.快速公共車輛平面交叉信號優先實現方法[J].同濟大學學報,2006,34,(1).
[3] 新加坡的交通政策及啟示[EB/OL].中國行業研究網,2005-04-19.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