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企業為主體的旅游開發模式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該模式是企業、民族社區的雙方博弈,在這個博弈過程中,政府的影響力相當重要。在對西雙版納傣族園景區旅游發展狀況及組織形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查找問題,對政府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民族村寨;企業主體;開發模式;西雙版納傣族園
中文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05-04
引言
云南省擁有51個少數民族,① 其中4 000人以上的就有25個,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2009年,云南省少數民族總人口1 553.6萬人[1],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33.98%。其中,少數民族自治行政鄉150個,下轄2萬多個少數民族自然村寨。由于交通封閉、經濟落后等一系列原因,眾多的民族村寨保留了較為完整的自然和文化遺跡。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云南的部分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先后得到了開發利用,形成了麗江玉水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國家4A級景區)等著名的以民族村寨為主體的旅游景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族園景區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企業為主體開發模式的典型案例,為諸多的民族村寨進行旅游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企業主體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指企業以營利為目的,按照旅游市場自身的特點,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條件下,以旅游資源市場化配置為基礎,充分發揮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為企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旅游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基礎上,西雙版納傣族園實行“公司+農戶”的開發經營模式。其本質是互補品生產企業在經營層面的一體化[2],是民族村寨旅游資源作為一種獨特的“生產資料”進行市場化配置的表現形式。
一、西雙版納傣族園的基本情況及發展歷程
(一) 西雙版納傣族園的基本情況
傣族園,全稱西雙版納傣族園,國家4A級景區,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勐罕鎮(橄欖壩),距州府(景洪市28公里)。傣族園風景區北有西雙版納唯一的天然湖泊——龍得湖,南有浩蕩奔流的瀾滄江——湄公河。景區占地面積336公頃,以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為基礎組建而成的,是以民族村寨旅游為主體,集中展示西雙版納傣族歷史、文化、宗教、藝術、建筑、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習俗的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國家4A級景區。
截至2009 年12 月底,傣族園景區內的5個自然村寨共有村民335 戶1 621人,勞動力1 076人,耕地面積4 255畝,林地面積2 937畝。五個自然村寨經濟總收入1 99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89元,人均純收入5 687元[3],是云南省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3倍,②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倍。③ 其收入處于省內較高水平。
五寨村民現有257人供職于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占五寨勞動人口的23.88%。其中,100人在公司從事演藝工作,所占比重最高,高達38.9%;從事環衛相關工作的有59人,占比22.96%,僅次于演藝工作人員所占的比重。供職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4人,占比83.2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38人,占比14.79%,其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從事導游相關工作的有32人,占高學歷人員的84.21%。
(二)西雙版納傣族園旅游開發建設情況
1998年,云南省地方政府給予政策優惠,引進廣東東莞信益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傣族園。1998年5月,傣族園項目得到云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和云南省旅游局正式批復。1998年10月傣族園正式進入施工建設階段。后因資金鏈斷裂等一系列原因,信益實業有限公司撤銷投資。 1999年3月,由橄欖壩農場注資1 000萬元控股60%,成立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進行后續的開發建設。1999年10月,傣族園正式建成營業,由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進行景區的日常運營及管理維護工作。2001年10月,傣族園榮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02年9月,傣族園轉換經營機制,實行“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2005年7月,傣族園“公司+農戶”模式走上世界旅游組織國際論壇大會。2008年12月,傣族園被國際旅游營銷協會、世界和諧基金會等授予“國際知名旅游景區”。十余年來,傣族園累計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累計收入9 000多萬元。
二、西雙版納傣族園企業主體開發模式存在的問題
西雙版納傣族園從開發、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伴隨著各種問題和困惑的產生,這些問題和困惑使政府、企業、村寨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嚴重阻礙了旅游景區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一)景區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歸屬
景區供水、供電、污水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歸屬一直是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一個重大爭議。199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開始實施農村電網改造,而時至今日西雙版納傣族園景區內的供電網絡仍然未得到改造升級。景區內變壓器隨意安置,電線任意搭接,給景區內的村民以及游客的人身安全帶來巨大隱患。此外景區內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造成景區內污水亂流,嚴重影響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在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與五寨村民簽署的合同中,明確規定由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承擔景區內的供電網絡的改造、自來水、污水排放管道的鋪設等一系列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而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認為,供水管道鋪設、供電網絡改造以及污水處理等都是公共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屬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范疇,不應該由企業承擔。
(二)景區門票紛爭
景區門票一直都是民族村寨旅游景區的主要爭端。首先,景區門票過高。 自1999年10月景區開始營業以來,傣族園景區的門票從最初的門市價5元上漲到門市價100元,團體票80元。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認為,企業投資8 700多萬元,需要通過門票收入來平衡支出,獲得企業利潤。而傣族園的村民認為門票定價遠遠高于客人傣家樂的人均食宿消費。以巖光接待散客為例,2009年3月28日,巖光接待了山西的7名散客,食宿共計300元,人均消費不足43元;2009年4月12日,接待18名北京散客,共計消費780元,人均消費不到44元。而景區的團體票價幾乎是游客人均食宿消費的2倍,這在導致傣家樂消費支出增加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傣家樂的客流量。此外,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只是對景區內道路進行修整,而景區的大門、潑水廣場等主要設施是由廣東東莞信益實業有限公司進行投資新建的,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只是“坐享其成”,所以,村民們懷疑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金額并未達到公司所說的8 700多萬元。其次,景區門票收益分紅之爭。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承諾每年從稅后門票收入中拿出10%對五寨村民進行總體經濟補償,其中包括干欄式建筑保護補償以及其他公司承諾的補償標準。每戶所得補償金額直接與景區稅后門票收入掛鉤。而五寨村民普遍認為景區門票收入只是公司公布的單方面數據,村民無法對門票收入進行實際監管,門票收入數據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村民們認為景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是典型的竹樓院落、佛寺、傣族節日、日常生活風情、自然環境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 [4]。因此,公司應當承擔干欄式建筑的維護費用。他們還認為,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通過租用土地的方式變相地“借用”了自身擁有的房屋建筑等資源景觀,而村民卻沒有從“資源景觀借用”中獲得任何的直接經濟收益。
(三)干欄式建筑的異化與保護
民族文化的變異及其引發的一系列社會變化,降低了旅游資源的原有價值 [5],威脅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傣族園內的干欄式建筑異化問題和矛盾不斷升級,引起了相關旅游部門的重視。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認為,干欄式建筑的異化可能會導致景區吸引力的下降,對景區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村民們認為他們只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對自身的私有財產進行改變,景區的長遠發展跟他們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傳統的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做房架,竹子做檁、掾、樓面、墻、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多以泥瓦覆蓋,而在異化建筑中則引入鋼筋、水泥和琉璃瓦。此外,傳統的傣族干欄式建筑房屋不設門、不加鎖,而異化的建筑中則安裝門窗,配置房鎖。村民們認為泥瓦的耐用性不及琉璃瓦,經過3到5年時間的雨水沖刷,泥瓦將會變黑,影響美觀,需重新更換泥瓦。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對使用泥瓦的干欄式建筑每戶一次性補助15 000元,而這筆錢根本無法完全支付更換泥瓦的費用,而使用色彩鮮艷的琉璃瓦卻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此外,木材的來源也是他們逐漸對干欄式建筑進行改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修建一座130平方米的傣樓,大概需要40萬元,其中木材的花費占據了絕大部分。干欄式建筑所需的主干木材至少需要40年以上的生長時間,由于國內對大齡樹木的砍伐要求嚴格,質量高的木材較難得到,所以從緬甸、泰國等國家進口木材成為了村民的首選,而高昂的進口費用使不少村民“望而卻步”。
(四)土地出租問題的矛盾日益尖銳
1.土地租用面積補償的問題。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以“整體承租”的形式租用五寨村民寨子周圍及附近的土地使用權50年,期間村民不得將出租的土地轉租其他人,但在支付租金的時候卻以公司實際占有的土地面積為準。
2.土地租金價格的問題。公司給予五寨村民每畝土地每年500元的租金,以十年為一個租期,每十年每畝租金價格上漲25%。2009年底,西雙版納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支付給五寨村民的土地租金上漲至625元,然而周邊地區土地的出租價格已經達到每畝每年1200—1500元。由于公司硬性規定不得將承諾租用給公司的土地轉租給其他人使用,造成景區內部及附近多處田地荒廢。
(五)景區村民的就業問題
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招用五寨村民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勞動就業問題,使村民由農民變成員工。但景區工作的村民比重仍然較低。公司現有正式員工1 087人,而僅有257人為五寨村民,僅占員工總人數的23.64%,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村民普遍認為,旅游業帶來的相關收入并沒有成為自己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家庭收入仍然主要依賴于林業和種植業等。此外,五寨村民在傣族園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演藝、環衛、保安等較低層次工作,薪酬水平較低,不能全面滿足村寨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六)村民之間矛盾重重
民族旅游開發中出現的貧富分化以及核心價值取向向“經濟利益法則”轉化等問題[5],成為村寨村民之間矛盾的主要原因。五個傣族自然村寨都隸屬于曼聽行政村,在各村寨設立村民小組,負責協調本寨的日常事務。由于各村寨的地理位置及旅游資源豐度等差異,其對待旅游開發的態度截然不同。例如:曼將村位于景區大門與停車場之間,團隊或者自駕車游客直接在停車場下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曼春滿大佛寺、曼乍佛寺、塔包樹等主要旅游景點則位于曼春滿、曼乍、曼聽等村寨,其中曼春滿的旅游景點數量最多;在吸引游客、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等方面上,曼將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而曼春滿則處于強勢地位。此外,公司對景區內的景點給予“租借費用”,這筆費用發放給旅游景點所在的自然村寨。這一舉措使得各寨村民之間收入差距更加突出,無形中加劇了各寨村民之間的心理落差。
景區的游覽道路設計也是造成村民之間矛盾的主要原因。串聯景區旅游景點的主要游覽道路是水泥道路,而遠離旅游景點的偏僻道路則以紅磚鋪成。主干道路兩邊的傣族樂清潔美觀,游客數量較多,家庭收入較高,傣家竹樓也更為華麗,而處于紅磚道路兩旁的傣家樂游客數量較少,房屋顯得較為破落。村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開始凸現,心理不平衡加劇。
三、以企業為主體的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對策
(一)明確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政治經濟領域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是專家學者爭論的焦點之一,特別是在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市場經濟需要政府的宏觀管理和引導。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關聯度的產業,但其也深受地區基礎設施和文化法律制度的制約。此外,以企業為主體的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是一種典型的企業市場行為,有著典型的市場經濟特征。因此,在民族村寨旅游協商準備、開發、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角色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通過田野調查,筆者認為在民族村寨的旅游協商準備、開發、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承擔著兩個主要角色:即“紅娘”和“服務與監督者”。所謂的“紅娘”是指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協商準備期間要充當“牽線人”的角色,使“養在深閨的小姐”——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和“才氣橫溢的書生”——實力雄厚的企業能夠相互了解,達成開發合作的意向。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主要作用是參與相關旅游展會,推進招商引資,為村寨旅游資源走出寨門尋求機會,積極審查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對其資金、技術、管理等資質進行嚴格審查,避免出現資金鏈斷裂、技術管理缺陷等意外狀況。此外,政府及相關部門還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對村民進行積極的引導,避免政治施壓情況的出現,客觀、公正的維護企業和村民的切身利益。
在民族村寨的開發與今后的管理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角色的轉變工作。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道路、供電、供水、污水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工作,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加快民族村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為后續的開發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在景區的管理運營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認真監督合同、協議的落實狀況,主動了解企業、村寨村民的實際困難,對兩者進行引導,化解企業和村寨村民之間的主要矛盾,避免發生沖突。
(二)凸現公平性原則
公平性是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原則,也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實際訪談中,筆者發現村民對公平原則有著強烈的訴求,他們迫切的希望土地的租賃價格能夠得到合理的上漲,以維護物價上漲等因素所帶來的實際地租的下降。
筆者認為,企業跟村寨村民之間應該建立一種相對公平的租賃關系,簽訂與實際經濟指標相關聯的土地租賃合同。合同中規定的土地租賃價格應當與年度主要的經濟指標相聯系(比如扣除通脹膨脹率等),只有建立動態的土地租賃價格體系和評估機制,才能確保村寨村民的實際土地收益。
村民自身內部也應當建立一種更為公平的收益分享機制。村寨旅游資源為村寨村民集體所有,并非某一個村民所獨有,每一個村民都有權獲得自己所應當享有的收益。筆者認為,應當建立一種全面的、綜合的收益分享機制,這種收益分享機制應當充分考慮家庭和勞動人口等因素。首先,從所有收益中拿出適當的部分,用以補償孤獨老人、困難家庭和對村寨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群;其次,拿出適當的部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發,對家庭人口較多的進行適度的補貼,處理好家庭之間的矛盾;再次,拿出較大的部分以村寨的勞動人口進行均分。這樣既照顧了家庭的實際情況,又兼顧了勞動人口,使村寨村民的付出與回報處于較為對等的水平。
(三)完善門票分成利益分享機制
資源享有主體與投資主體的不統一,是產生各種矛盾的根本原因。少數民族作為傳統文化的集體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享有文化產權,即有權分享門票收入[6]。但企業作為投資主體,有權獲取景區的門票收益。根據經濟地租理論,景區門票價格應為使用權購買價格。使用權購買價格包括旅游產品中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使用租金、企業的投資及運營成本和目標利潤。表面看來,村寨村民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受到嚴重的資本盤剝,但是企業作為村寨旅游開發的投資主體收回投資成本、獲得利潤是無可厚非的。因此,企業和村寨村民之間應該尋求一種更加客觀的、平衡的門票收入分成機制。企業應該允許村寨獲得景區的部分股份,村寨在一定時期內不參與或者以較低比例分紅;隨著投資成本的不斷收回,逐步調整村寨所占的股份比重。此外,企業可以通過集資的方式,吸收村寨村民的閑散資金,避免出現資金短缺問題。這樣既確保了企業的投資回報,維護了村寨村民的合法權益,又為村寨今后的發展建立了良性循環。
(四)強化企業的社區責任
民族村寨社區是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體,也是民族村寨旅游的基本載體,其旅游資源的原生態性以及文化的本土性對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為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受益人,企業在維護旅游資源的原生性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企業要幫助村民做好村寨旅游資源的維護工作,結合景區規劃,配合村寨村民更好的建設家園,向村民講清利害關系,與村民共同維護村寨旅游資源,促進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企業還要加強對村寨村民的培訓工作,提高其科學文化知識以及管理知識,吸收村寨村民進入景區的管理層,充分發揮村寨村民的地方性知識,做到現代管理制度與地方性制度的有機結合,使景區的管理水平更加適合景區的實際狀況。提升農家樂的科學管理水平,制訂統一的服務標準、餐廚標準、價格標準;對村民進行適當的廚藝培訓,使村民的廚藝水平得到提升。再次,企業應當做好村寨社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避免文化遺產出現斷層。最后,要與村寨村民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消除由知識體系、文化水平、民族風俗差異產生的各種沖突,達成思想認識上的一致。加強企業對村寨群體和少數民族地方性知識尊重和重視,從中汲取養分,轉化成為正式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景區的實際管理運營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33-35.
[2] 翁瑾,楊開忠.重渡溝“景區公司+農戶”的旅游產業組織模式研究[J].經濟經緯,2009,(1):135.
[3]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數字鄉村網.http://www.ynszxc.gov.cn/szxc/ProvincePage/SiteMap
[4] 田艷.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利益補償制度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0,(4):183.
[5] 李宏,李偉.論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32.
[6] 何景明.邊遠貧困地區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省思[J].旅游學刊,2010,(2):63.
Thinking of the ethnic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with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Taking the Dai Garden scenic spot in Xishuangbanna of the Yunnan province as the case
WANG Jun;ZHU Xiao-hui
(Tourism college,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With enterprise as the mainsta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Gam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which are enterprises, the 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game, the Government's influence is vital. In the Xishuangbanna Dai Park touris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Organization, to find the problem, to relocate the Government role, has made a series of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Key words:ethnic villag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development mode; Xishuangbanna Dai Garden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