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北外貿發展面臨的約束和阻力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建設、貿易條件方面的,也有貿易方式、商品結構和認識偏差等方面的。破除約束的關鍵在于外貿發展取向的選擇與轉變,要致力于系統的制度安排、立足于貿易條件的改善和發展取向的轉變;在外貿出口穩定增長的主體思路、主要政策選擇、主要產業導向、主要支撐體系等方面,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基于此,以蘇北、蘇南、蘇中和沿海2000—2010年的進出口貿易數據為基礎,通過聚類、回歸分析來認識中國蘇北進出口貿易總體水平,綜合分析多重約束下蘇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蘇北;進出口貿易;聚類、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87-05
一、模型選擇
(一)基于聚類模型分析
用聚類分析法對蘇北地區外貿發展水平進行分析。根據變量必須和目標密切相關、反映分類對象特征、變量之間高度相關的原則,選擇對外貿易水平影響最大的7個指標,以歐式距離的最短距離法來進行測度蘇北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各指標的原始數據來自《江蘇統計年鑒2010》;應用距離測度方法,以歐式距離的最短距離法來測度經濟開放度。運用SPSS統計軟件操作得到蘇北地區外貿發展水平分類。
按照指標設計的全面系統性、可操作、可測性、可比性和相關性等原則,構建商品進出口總額(萬美元)(x1)、商品出口總額(萬美元)(X2)、商品進口總額(X3)、商品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X4)、實際利用外資總額(萬美元)(X5)、實際利用外資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X6)、境外投資中方協議額(萬美元)(X7)共7個指標并對上述7個指標賦值。將上述指標數據用SPSS 11.5統計軟件分別進行聚類分析處理,使我們得出更為直觀的結論。
(二)基于回歸模型的分析
本研究以蘇北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為例,選擇3個外部間接影響因素和4個自身直接影響因素為解釋變量,以對外貿易為被解釋變量,并為消除變量的不平穩性,對變量取對數,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
a6LnIN+a7LnHC+u;其中a0為截距,u隨機擾動項。
基于多變量回歸模型分析主要考察以下問題:一是經濟增長同出口還是進口抑或進出口總額有著更為顯著的經驗關系;二是出口貿易商品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有沒有顯著的經驗關系。因此,本研究指定R_IMP_GDP、R_IMP_SUM、R_IMP_EX、R_IMP_IM、R_IMP_EXI、R_IMP_EXP分別代表江蘇地區GDP的增長率、對外貿易總額增長率、出口總額增長率、進口總額增長率、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率、初級產品出口增長率;指定R_EX為江蘇省出口貿易商品結構指數。模型以進出口總額為被解釋變量Y,分別以國有企業進出口總額、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私營企業進出口總額、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為解釋變量X1、X2、X3、X4、X5、X6、X7。見下表:
模型數據分析結果:回歸結果的相關系數數值為R=0.999977,為高度線性相關,其中顯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F檢驗值為6.81E-13明顯小于α=0.05顯著性水平,所以推斷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回歸關系,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截據的t檢驗值為1.358546,自變量X1、X2、X3、X4、X6的t檢驗值為2.641427、10.06894、4.157762、3.738479、2.755531,均大于1,均滿足t檢驗。所以最終模型表達式為:
Y=2.089419+0.463601X1+0.803537X2+0.623124X3+
0.335533 X4+0.217465X6
對各解釋變量的分析如下:
(1)貿易條件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蘇北地區的對外貿易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貿易條件系數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系數這2個變量都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與對外貿易貿易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
(2)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對蘇北地區對外貿易貿易作用非常微弱。這2個變量的系數只通過了15%的顯著性檢驗,因此我們可以說蘇北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源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3)全球經濟指數、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與蘇北地區的對外貿易貿易沒有直接關系。這3個變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對蘇北地區對外貿易沒有產生影響,這與一般的理論看法有些不同。
二、變量設定分析
(一)EXP對GDP貢獻變量分析
本研究以進出口貿易總額exp為解釋變量X,以GDP作為被解釋變量Y。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更好地揭示出口貿易與GDP之間的關系,筆者對進出口貿易總額和GDP數據區對數。最終按照對數回歸模型表達式:Lnyt=a+bLnxt+et
利用Eviews3.1軟件最終得到四個區域的回歸結果(因篇幅所限,回歸結果略去):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總額exp的系數b與常變量a的t檢驗值分別為:110.651 9,32.083 24;57.425 81,37.710 1;24.082 49,18.174 53;48.042 97,25.977 49均大于2,顯然通過了檢驗,并且其概率檢驗水平Prob的數值極小,被軟件忽略,這也正說明了模型通過了檢驗,說明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總額exp對GDP的影響是顯著的。
我們還可以清晰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總額exp與GDP的回歸系數R-squared分別為:0.993 245,0.995 102,0.979 248,0.989 734數值均接近了1,說明進出口貿易總額exp與GDP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對數線性關系。
從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總額exp的系數b的數值:0.481 265,0.672 312,0.547 694、0.607 886可以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總額exp對GDP的貢獻率為48.1%、67.2%、54.8%,60.8%,即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總額exp變化1個單位,對應的GDP變化0.481、0.672、0.548,0.608個單位。可以看出蘇北進出口貿易總額exp對GDP的貢獻率最低,蘇中進出口貿易總額exp對GDP的貢獻率最高,蘇南和沿海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總額exp對GDP的貢獻率居中。
(二) XP對GDP貢獻變量分析
同樣,筆者選取了2000—2008年蘇北、蘇中、蘇南和江蘇沿海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xp及GDP的截面數據,通過回歸分析來驗證出口貿易對GDP的確有相當的貢獻,并通過比較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最終分析結果比較得出四者的區域差異對貢獻率有一定的影響。本文以出口貿易總額xp為解釋變量X,以GDP作為被解釋變量Y。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更好地揭示出口貿易與GDP之間的關系,筆者對出口貿易總額xp和GDP數據取對數。最終按照對數回歸模型表達式:Lnyt=a+bLnxt+e,利用Eviews3.1軟件最終得到四個區域的回歸結果(因篇幅所限,回歸結果略去)。
根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出口總額xp的系數b與常變量a的t檢驗值分別為:132.703 3,34.638 6;109.047 3,53.868 06;44.388 76,28.010 3;94.448 55,43.956 97均大于2,顯然通過了檢驗,并且其概率檢驗水平Prob的數值極小,被軟件忽略,這也正說明了模型通過了檢驗,說明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xp對GDP的影響是顯著的。
我們還可以清晰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xp與GDP的回歸系數R-squared分別為:0.994 2,0.997 593,0.991 157,0.996 39數值均接近了1,說明出口貿易總額xp與GDP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對數線性關系。
從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出口總額xp的系數b的數值:0.505 409,0.612 801,0.537 94,0.606 361可以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總額exp對GDP的貢獻率為50.5%、61.3%、53.8%,60.6%即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出口總額exp變化1個單位,對應的GDP變化0.481、0.672、0.548,0.606個單位。可以看出蘇北出口貿易總額xp對GDP的貢獻率最低,蘇中出口貿易總額xp對GDP的貢獻率最高,蘇南、沿海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xp對GDP的貢獻率居中。
(三)IM對GDP貢獻變量分析
為了很好的研究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對GDP的貢獻率,筆者選取了2000-2008年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xp及GDP的截面數據(如表2),通過回歸分析來驗證進口貿易對GDP的確有相當的貢獻,并通過比較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最終分析結果比較得出四者的區域差異對貢獻率有一定的影響。
本研究以進口貿易額IM為解釋變量X,以GDP作為被解釋變量Y。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更好地揭示進口貿易與GDP之間的關系,筆者對進口貿易額IM和GDP數據區對數。最終按照對數回歸模型表達式:Lnyt=a+bLnxt+et,利用Eviews3.1軟件最終得到四個區域的回歸結果(因篇幅所限,回歸結果略去)。
根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的系數b與常變量a的t檢驗值分別為:71.603 41,12.423 26;25.049 55,14.836 19;19.255 65,12.271 93;36.429 76,13.266 17均大于2,顯然通過了檢驗,并且其概率檢驗水平Prob的數值極小,被軟件忽略,這也正說明了模型通過了檢驗,說明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對GDP的影響是顯著的。我們還可以清晰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與GDP的回歸系數R-squared分別為:0.956 613,0.969 178,0.9555 84,0.961 747數值均接近了1,說明進口貿易額IM與GDP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對數線性關系。
從的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的系數b的數值:0.423 075,0.827 012,0.556 304,0.601 365可以看出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對GDP的貢獻率為42.3%、82.7%、55.6%,60.1%即蘇北、蘇中、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變化1個單位,對應的GDP變化0.423、0.827、0.556,0.601個單位。可以看出,蘇北進口貿易額IM對GDP的貢獻率最低,蘇中進口貿易額IM對GDP的貢獻率最高,蘇南、沿海地區的進口貿易額IM對GDP的貢獻率居中,且沿海地區略高于蘇南地區。
以進、出口貿易為解釋變量和GDP總量為被解釋變量,建立GDP總量對進、出口貿易的廣義差分回歸模型,能揭示GDP總量變動與出口貿易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由以上數據總體上可以看出,從蘇北等地的進口、出口和GDP關系看,對GDP都有促進作用但大小是不一樣的。無論出口、進口或者進出口對GDP促進作用, 蘇中、蘇南、沿海地區都較大,而蘇北最低。蘇中出口貿易總額、進口貿易總額以及進出口貿易總額對GDP的貢獻率最高,蘇南、沿海地區居中,且沿海地區略高于蘇南地區。
三、變量解釋的綜合分析
本研究所揭示的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依存關系的數量反映,表征了無論出口、進口或者進出口對GDP促進作用,相比較蘇中、蘇南等地,蘇北都是最低的。然而,對蘇北進出口貿易構成約束因素卻是多方面的,而在進出口貿易多重制約的因素中,其中任一種因果關系都不是獨立的。如果體系內部各要素是處在非均質狀態并在條件和界域相對清晰情況下,各種因果關系是可以相互分離的話,那么,各種因素會以各自相對獨立的方式和以不同的力度影響著整個進出口貿易發展。本研究按這一思路,結合以上數據給與的變量解釋,綜合分析多重約束下的蘇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一)制度建設方面的約束
制度建設的落后、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變革的時滯性、制度影響的根植性、制度的慣性會使蘇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計劃經濟體制殘余約束、產權制度約束、投融資體制約束以及制度環境約束。在蘇北一些領域,法律、法規體系缺乏透明度,明顯存在人治的特征;市場體系發育遲緩,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出來;政府的決策方式落后、決策過程滯后且不透明;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行政壟斷、行業壟斷突出;社會經濟運行成本高、效率低。這些在經濟運行中則表現為產權結構體系的失衡、諾斯悖論的廣泛存在、交易規則混亂、技術創新機制喪失等,其最終導致蘇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步伐緩慢。而蘇南等發達區域在主體行為約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場機制運行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保障了進出口貿易的有序發展。蘇北投資環境也亟待改善。一些領域與開放戰略配套的具體措施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政務管理欠缺公開、透明、規范的特征,政府部門服務意識不強,項目審批環節多,辦事效率低、成本高,影響招商引資的形象。同時,蘇北位于長三角經濟帶和環渤海經濟帶的中間,距離長江三角洲核心區上海、蘇南地區較遠。這種遠離經濟核心區的位置,使其經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外力推動。和蘇南相比,蘇北在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上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對外開放的區域優惠政策缺乏。在蘇北周邊地區,河南、安徽享受國家中西部地區稅收優惠政策,這也是蘇北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政策環境的落差,不是蘇北也不是江蘇省所能夠解決的,是國家基于宏觀層面的戰略考量。這種政策環境的落差,決定了蘇北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不能夠和別的地區拼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蘇北地區能夠給的政策也拼不過那些國家戰略傾斜的地區。這就使得蘇北地區在吸引外資、對外貿易、產業發展等方面,起步明顯地滯后于沿海其他地區。僅從徐州周邊地區看,河南、安徽作為享受中西部地區稅收優惠政策,而徐州的經濟只相當于這兩個省份的中等水平,卻不能享受其優惠政策。徐州和省內外及周邊地區明顯在不同的起跑線上競爭。為此,許多外商投資企業不愿意繼續追加投資或在發展后向國家政策扶持區域遷移。
(二)貿易條件方面的約束
一是產業基礎薄弱。蘇北處在黃海之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從空間距離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接受國際資金、技術、信息等輻射和轉移的優勢明顯。但在發展日韓貿易、吸引日韓投資上,蘇北成為華東沿海地區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蘇北臨近的山東吸引韓國投資占中國總量的51%,企業更是達到了近2萬家。從近期日韓對華投資的趨勢看,南下是一股潮流,但南下跳過了蘇北地區。從總體上看,蘇北地區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但產業基礎較薄弱,綜合成本并不比其他地區更具吸引力;長期以來,蘇北地區產業發展停滯,更不要說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和產業鏈條,企業生產配套的成本居高不下,很難與日本、韓國的資本要求相匹配。
二是平均國民收入水平低,消費能力弱,投資需求與供給低水平均衡。蘇北地區由于生產力發展的相對落后狀態,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從市場里所能分享到的國民經濟增長與發展利益比例低,影響到區域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和區域性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三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能力弱,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造成蘇北地區區域經濟低水平供需均衡與低水平惡性循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域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能力弱,要素組合的生產力系統運行的技術層次和效率不高,資源配置優化機制不健全。
四是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勞動生產率不高。由于財政支出有限政府和民間用于教育和科學研究開發費用有限,社會成員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平均勞動技能不高,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比較而言,蘇北地區自然資源、勞動資源與技術開發能力配置水平都較低,勞動生產率低下。
五是相對落后的傳統經濟部門比例相對較高,呈現二元經濟結構。一些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工業部門和高新技術產業部門比例較低,傳統的初級產品加工部門比例高,產業結合不緊密,產業關聯程度不高,對整個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果不明顯。
(三)商品結構和方式方面的約束
改革開放以來,蘇北的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不同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方式對蘇北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結果已表明:蘇北的進口貿易、出口貿易都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但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大,而且進口還是推動蘇北出口的重要原因;蘇北出口貿易總額已由1999年的3.8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2.6億美元,但總起來看其對GDP的貢獻率還較低,這再次提示我們要注重進口的作用。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凈出口增加,意味著有效需求增加,會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則對GDP的增長形成負拉動。而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這一理論并沒有揭示進口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因此也難以正確反映消費、投資、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內部聯系。由于資源稟賦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蘇北投入品進口和先進技術裝備都是國內產品無法替代的,且由于進口的許多產品用于加工貿易,這些進口的機器設備形成了有效的生產能力,反而會增加對國內配套產品的需求。因此,進口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彌補國內資源不足,促進生產和投資,是國內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拉動作用。
和蘇北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蘇北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都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一般貿易出口增長顯著促進經濟增長,一般貿易進口增長則對經濟增長促進不顯著;而加工貿易進出口的增長,其貢獻度低于一般貿易出口。蘇北由于一般貿易基礎薄弱,出口額絕對基數小,盡管增速較快,但到目前為止依舊趕不上全省的平均水平,且一般貿易所占份額基本表現為下降趨勢。而在加工貿易方面,由于蘇北勞動力成本優勢,近幾年加工貿易發展較快,且加工貿易出口額大幅上升,目前加工貿易已占據對外貿易的一半多。而加工增值是加工貿易的一項重要特征,加工貿易增值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國內企業效益。蘇北企業加工產品大多數都屬于加工程度低,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業制成品,由于只是進行簡單的加工,產品加工增值有限,且半成品結轉較多,因此加工貿易增值率低。從國際產業分工趨勢來看,加工貿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依然應作為蘇北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但應大力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賦予加工貿易以新的內涵,盡快提高蘇北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地位,在加工貿易的發展中提升蘇北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
(四)貿易主體結構方面的約束
隨著外貿經營權改革的深入,蘇北外貿主體的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形成了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一五”以來,蘇北民營企業對外貿易以年均倍增的速度擴張,實現“兩個快于、三個臺階、翻了四番”。即發展速度快于全省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水平,快于蘇北地區對外貿易平均水平;民營企業對外貿易規模擴大25.8倍,出口年均增長123%,增速是蘇北地區平均出口水平的4.4倍,目前已超過蘇北地區出口總額的1/3,占全省民營企業出口總額近1/10。總的來說國有企業的出口所占比重逐年減少,民營企業的出口額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仍處于起步階段,落后于蘇南、蘇中民營經濟國際化發展。一方面,蘇北整體經濟實力不強,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較弱;另一方面,蘇北綜合環境尚待改善,國家宏觀政策調整也給蘇北民營經濟國際化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一是環境制約壓力。宏觀環境趨緊,國家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并陸續出臺一系列導向性財政、金融和環境政策,對剛剛起步的蘇北民營企業國際化提出更高發展要求;“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限制、加工貿易禁止和限制范圍擴大、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正處于貿易帶動為主、資源加工為主、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蘇北民營企業國際化進程產生較大影響;與蘇南、蘇中地區相比,蘇北缺乏大城市和國際性大口岸為依托,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遠不如蘇南、蘇中地區,民營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綜合交易成本相對較高,對外吸引力不強。二是要素制約壓力。國家從嚴審批土地,提高用地門檻,蘇北地區土地獲取成本提高;蘇北民營企業普遍信用等級不高、融資渠道較窄;蘇北民營企業缺乏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經貿知識的國際化經營人才;要素市場不發達,蘇北生產資料交換、資本融通、人才流動等要素市場發展相對落后。三是能力制約壓力。目前,蘇北大多數民營企業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未形成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多數為家族制管理,組織結構小、散、亂,聚合資源能力弱;一些地區相關政府部門服務民營國際化的意識和能力均有待提高;行業商協會發展緩慢,在制定行業標準、提供信息和認證服務、加強國際經貿實務和人才培訓等方面,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認識偏差方面的約束
長期以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和認可,而進口的作用卻往往受人懷疑,因為現有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和貿易乘數理論容易誤導人們對進口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理解,特別是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動態貢獻。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的背景下,應當適度擴大進口,優化進口結構,實施對外貿易的基本平衡戰略。對外貿易平衡戰略的意義在于通過理順進、出口的關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服務于經濟健康發展。盡管目前經濟環境,促使我們意識到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的重要性,但要保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必須要適度擴大進口,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通過回歸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凈出口對經濟增長有正的相關性效應,但是凈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指數與進口和出口相比相對較弱,而出口和進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很強,也就是說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應該是進出口總額。進出口總額對經濟增長具有正而強的相關性;從總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構成,可以看到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對外貿易進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表現在,進口能夠補充國內不足產能,提高自身生產技術水平,優化生產結構。因而,集約型的對外貿易方式出口和進口都應該表現出對經濟增長的顯著推動作用。但在前述的對蘇北經濟增長與進出口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只有出口增長表現出了對經濟增長的顯著促進作用,而僅能從出口額和總額增長對GDP增長的經驗關系比較中,隱約發現進口增長對GDP增長的正向作用。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in China
JIANG Zhao-xia 1,BieziluguowaТ.Л2,JIANG Sui2
(1.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2.Woluonieri forest university, Woluonieri 394087)
Abstract:Constrai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resistance are multifaceted, system development, terms of trade, terms of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deficiency. Is the key to breaking the constraints of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changes in foreign trade, to be committed to the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in trading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change; in the steady growth of exports of the main idea, the main policy options, the main industry guide, the primary support system,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odel. Based on this,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southern and Central Jiangsu coastal 2000-2010 and based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data, using cluster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mport/export trade development in North Jiangsu under multiple constraints.
Key words:northern Jiangsu;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regression analysis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