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村經濟發展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然而,在目前黑龍江農村經濟中,金融供給與需求不相協調,農村資本外流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通過建立利率模型,從黑龍江省農村金融供給和需求現狀出發,試圖為控制農村資本外流提供一種選擇機制,從而促進黑龍江省農村經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村金融;利率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59-02
一、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需求分析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其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46%左右。由于大多數農民家庭自有資金有限,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尤其是在春耕、施肥季節和遭遇自然災害、病蟲害時都需要外部資金的支持。雖然單戶農民所需資金量不大,但由于黑龍江省農戶數量多,其總的需求量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目。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該省農業也在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對外部資金需求量大。總結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需求現狀,有以下三方面特性:
(1)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及發展非傳統農業的需求決定了農民對資本的迫切需求。(2)農民的低收入和抵押品缺乏導致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3)非正規金融的貸款利率明顯高于正規金融。同時,高收入農戶愿意和實際接受高利率的比重大大低于低收入農戶,說明低收入農戶看中的主要是貸款的可得性。
二、黑龍江省農村金融供給分析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供給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金融機構貸款;二是財政支持;三是農民自身資金的積累。由于財政支持力度有限,農民自身積累增長緩慢,對農業生產的金融支持主要來自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此,在本文中,金融供給主要是指各類金融機構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黑龍江省為農業提供貸款的唯一政策性銀行,但由于其資金來源渠道少、業務范圍狹窄等原因使其支農作用有限。國有金融機構商業化改革之后,農業銀行大量收縮在我省農村地區的分支機構,同時,貸款權限從基層收縮,農業貸款比重大幅縮減。中國郵政儲蓄是在我省農村領域網點最多、分布最廣的正規金融機構。近年來,由于郵政儲蓄存款利率較高且風險小,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將資金存入。但郵儲銀行的存款只有很少一部分以支農再貸款的形式返流農村,絕大部分都用于非農產業的發展。此外,由于農村信用社資金有限,加之基層營業網點收縮,農業信貸資金投放總量難以擴大。目前,黑龍江省農村金融供給具有以下特性:
1.農村經濟的弱質性和高風險性是農村正規金融供給面臨的最大瓶頸,也是國有商業銀行退出縣以下農村貸款市場的主要原因。
2.正規金融機構的啄序問題①使得大部分中低收入農戶無法從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融資。
3.農村非正規金融長期存在。據調查,② 農村每年有高達50%的借貸來源于非正規金融機構。
三、黑龍江省農村金融供求現狀
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各項存款,存款資金被看作是農村經濟產出的價值符號;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主要是各項貸款,貸款被看作是農村經濟投入的價值反映。從表1看出,2004—2008年,我省農村存貸款總額雖逐年增長,但存貸差也在逐漸拉大。該期間,所有年份均為資金凈流出,且呈放大趨勢。
表2說明農村存款占金融機構存款的比重相對穩定,農村貸款比重有所提高,但相對于存款而言,信貸資金仍然外流。
表1 黑龍江省農村信貸資金存差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年鑒。
表2 黑龍江省農村存貸款情況
數據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年鑒。
四、利率模型分析
利率水平問題一直是農村金融服務中討論的關鍵,以往的觀點認為農村地區缺乏資金,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向農戶應提供低息貸款。但是,在政策性低息水平下的結果是:信貸資源被收入水平較高的“精英階層”獲得,真正需要借款的低收入者無法獲得信貸;商業性金融機構在低利率水平下無法保持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不得不退出農村信貸市場;金融機構對農村信貸的減少,使資金流向收益較高、風險較低的城市地區。從該分析看出,農村利率抑制是農村資本外逃的重要因素。要控制農村資本外流,放開農村貸款利率水平成為一種選擇。下面,我們將通過建立利率模型來分析放開農村利率水平的理論支撐。
(一)供給模型分析
1.前提假設
(1)兩個金融市場:農村和城市。
(2)資本不是被分割的,即在農村和城市兩個市場上資本獲得同樣的報酬。
(3)兩個金融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即金融機構不存在超額利潤。
2.模型分析
兩金融市場有方程如下:
農村市場:(1+r)D=(1+r°)D + w L (1)
城市市場:(1+r*)D*=(1+ r°*)D *+ w*L* (2)
其中,D(D*)、r(r*)、r°(r°*)、w(w*)、L(L*)分別為農村(城市)市場的信貸量、貸款利率、無風險利率、金融服務人員的工資和數量。
兩式兩邊分別除以D、D*得:
r- r°= w L / D
r*- r°*= w*L*/ D*
在兩個市場達到均衡時,有:r- w L / D= r*- w*L*/ D* (3)
令s= D/L s*= D*/L*
s 、s* 分別為農村和城市金融機構的人均貸款量。則(3)式變為:
r- r*=w·1/s - w*·1/s* (4)
設w = n w*,s = m s* 則(4)式變為r- r*= w*·1/s*·(n/m-1)。由于在農村市場上貸款數額小、客戶數量也存在限制,因此m為小于1的數;由于我國特殊的“二元結構”城鄉間工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在銀行系統內部員工工資一般受業績水平的影響,所以n為小于或等于1的數。
則有當(n/m-1)>0時,r>r*,即農村市場的貸款利率高于城市。實際中,由于在農村市場上貸款數量有數額小、客戶數量少的特點,因此m值相對于n值來說會遠遠小于1,(n/m-1)>0成立。當銀行系統內部員工工資統一界定即無城鄉差異時即n=1,該關系式也成立。因此(n/m-1)>0的關系總可以成立。
r= r*+ w*· 1/s*·(n/m-1),其中“w*·1/s*·(n/m-1)”為農村市場貸款相對于城市來講所要求的利率溢價部分。因此,要抑制資本向城市地區流動,農村貸款要求獲得相應的利率溢價。隨著農村資本外流的逐漸減少,s*和s的差距逐漸減小,m值將隨之增大直至接近于1,(n/m-1)的值將逐步降低直至為零(此時r=r*)。由此,農村貸款利率也將逐步降低,直至達到與城市持平。貸款成本的降低反過來有利于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上述分析從供給角度說明,要想減少農村金融機構的啄序問題,現階段放開農村市場貸款利率是抑制農村資本外流的一選擇機制,這也為之后的農村貸款成本逐漸降低提供了基礎。
(二)需求模型分析
1.前提假設
(1)農民的生產函數為Y=f(K,L,F),其中,K為資本投入,L為勞動力投入,F為土地投入。
(2)初始條件為:資本投入K=0,即生產函數為Y=f(L,F)=A,其中A為農民僅投入勞動和土地是的最大產出水平。
2.模型分析
農民借入資本D后,產出變為Y=f(K,L,F) =(1+k)K+ w·△L+A,
其中(1+k)為資本的邊際收益;w·△L為在獲得資本后,由于勞動力投入增加所獲得的報酬。設農村市場上的貸款利率為r,則貸款在農村市場有需求的條件是:f(K,L,F)- f(L,F) >(1+r)K,即有貸款情況下新增收入要大于貸款成本,即有
(1+k)K+ w·△L>(1+r)K 即:w·△L/ K>r-k
該條件是貸款可以償還的沒有策略性違約風險的需求條件。該條件說明農村貸款利率提高首先取決于借款人是否可以增加收入,同時,取決于借款人是否愿意用獲得貸款后的一部分勞動產出支付高于資本邊際收益的貸款溢價。
根據上面所述,在較高的貸款利率水平下,我省農村市場是否有需求取決于兩個因素:
一是資本的邊際產出(1+k)。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可知,在資本數量較少時,資本的邊際產出較高。對缺乏資本的低收入農戶來講,我省農村地區存在著較多增加少量資本投入就可獲得較高報酬的投資機會,因此(1+k)K值較高,貸款需求也相應較高。
二是農民是否愿意犧牲自己的閑暇,投入更多的勞動與資本結合。在我國農村地區,“隱性失業”大量存在,在我省尤為突出,農民在一年中閑暇時間大概占1/3左右。當農民獲得可以充分就業的“機會”時,勞動力與資本的結合成為必然,因此w·△L值相應較高。這就為(1+k)K+ w·△L>(1+r)K成立打下基礎。
上述分析從需求角度說明:較高利率的貸款在我省農村市場上也有較強的需求基礎,貸款的增加將會使農民增加收入成為可能。
五、結論
由于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存在嚴重的不協調,農村資本外流成為制約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瓶頸。通過上述利率的供給和需求模型分析我們得出,放開黑龍江省農村市場的貸款利率水平,放寬農村信貸市場準入條件,將有利于增加農村地區的信貸供給。農村資本的回流也將為日后農村貸款成本的逐漸降低帶來可能,從而使農村地區走出“資本惡性循環”,促進黑龍江省新農村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 安虎森.區域經濟學通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于嘉.黑龍江省金融深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經濟師,2010(10).
[3] 嚴浩坤.中國跨區域資本流動: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4] 2009年黑龍江省金融運行報告[R].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2009. [責任編輯 柯 黎]